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4.少数民族草业教育
2010-04-03胡自治师尚礼张德罡
汪 玺,胡自治,师尚礼,张德罡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少数民族教育也称为民族教育,它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2]。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其中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裕固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生活在草原地区,主要以草原畜牧业为生,草原畜牧业是他们的传统产业。由于草原地区社会经济结构较单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发展草原地区少数民族草业教育,培养少数民族的草业生产、管理和科技人才,对促进草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边境安全等具有全面的重要意义。本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巨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方面的教育事业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2]。
民族职业教育又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十分重视和支持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3]。中国的民族职业教育诞生于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民族草业教育有了萌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有了巨大的发展[4]。
1 中华民国时期民族草业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民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虽然已经产生,但数量很少,时办时废,职业教育更是凤毛麟角。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些有关民族教育的政策,将民族教育视为边疆教育,民族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1930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蒙藏教育司,专门负责管理边疆民族教育。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方面,截止1946年,共筹设了国立边疆职业学校8所,其中包括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开展和培养边疆少数民族生产技术人才[4]。
1939年5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中央政治学校西宁分校筹建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少数民族(藏族为主)学生。开始在青海贵德县佘乃亥筹建,1940年9月招收了预科班15名新生。1941年和1942年分别设置了畜产制造科和垦牧科,学制4年。垦牧科的专业课程有牧草、垦殖、畜牧大意等,这可能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开设的牧草课程的学校。1947年学校迁至湟源县,至1949年9月,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共毕业了垦牧科和畜产制造科学生142名[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湟源县职业学校,2002年升格为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民族草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教育成为全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初中、高中、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民族教育办学格局[3]。
与基础教育同步,民族草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草原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少数民族不仅有了自己的草业科学专业本专科生,还有了草业科学硕士和博士生。全国各地的30个高等院校草业科学专业大部分都曾培养过少数民族的学生[6,7],另外,还有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草业科学专业也曾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根据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西部7所普通高等学校和北京林业大学(只包含博士研究生)、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含中专生)的统计,截止2008年,已培养出了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塔吉克、乌兹别克、羌、锡伯、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 、维吾尔、回、满 、朝鲜、土、东乡 、撒拉 、保安 、壮 、苗、土家、布依、彝、侗 、瑶 、白、纳西 、畲、侗等 31 个少数民族草业科学本专科毕业生2 985名,高职和中职毕业生573名;授予了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乌兹别克 、羌、维吾尔 、回、满、朝鲜、彝、土家等13个少数民族的98名研究生草业科学硕士学位,授予了蒙古、回、朝鲜、哈萨克、达斡尔、仡佬和柯尔克孜 7个少数民族的21名研究生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此外,还通过短训班培训了2 027名草业专业人员。
中国少数民族草业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党和国家关心和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贯彻执行了党的优惠和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8],根据少数民族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的结果。
2.1 优惠与特殊的招生政策与多种招生形式
与汉族考生一样,少数民族考生进入高校学习也要通过高校入学考试,但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录取有优惠和特殊的政策,并有多种招生形式让少数民族考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草业教育。
2.1.1 降低录取分数线的普通招生形式 在录取时,少数民族考生的最低分数线比汉族学生低5~28分,进校后与汉族学生同班学习。这种形式最为普遍,各个招收草业科学专业的学校都在采用。
2.1.2 设立少数民族预科班 高考招生时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预科班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开展预科教育,提高学生的汉语和数理化等文化课水平,为进入本科学习做好准备。预科班实行预科结业制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坚持分级教学,巩固分级教学成果,提高预科结业标准,保证达到预科教育目的。预科班学习时间为一年,预科学习结束后进入普通班学习,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西藏大学的草业科学专业都采用这种制度。
2.1.3 举办民族班 民族班的一种形式是国家教育部或省(市、自治区)委托知名普通高校专为少数民族设立的教学班级。甘肃农业大学1986年受新疆畜牧厅委托,举办了1届4年制草原本科新疆民族班,学生由新疆畜牧厅录取,学习课程由甘肃农业大学按照普通草原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执行和管理,学生毕业后由新疆畜牧厅分配工作。
另外一种形式是由本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安排民族班招生计划,在省内相关高校招生和培养,例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在1981~2004年,招收了用蒙古语授课的草业科学本科民族班20届23个班;新疆农业大学在1977~2008年共招收了4年制草业科学本科民族班22个;青海大学在1984~1991年招收了3届4年制草原本科民族班;四川农业大学1985年招收了1届4年制草原专业本科民族班,甘肃农业大学在1983~1992年在省内招收了3年制草原专科民族班4届4个班。
2.2 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和主要课程
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水平的实际情况和提高专业科学技术水平和技能的需求,各相关院校的草业科学专业少数民族班的教学计划基本上都与相应的草业科学专业普通班的教学计划相似,设有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4大类课程,以使学生在进一步提高数理化和外语水平,夯实专业基础,达到掌握现代草业科学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
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院校对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对上述4大类课程提出不同的要求,适当减轻负担。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物理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等掌握适度、够用的原则;计算机课程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专业主干课实行了课程优化,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或操作考核比重的方法。
2.3 实行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政策是我国民族教育中的一贯政策[8]。多年来,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对学习汉语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民族班实行双语教学,民族地区政府对此也做出了积极回应,双语教学已成为民族班教学的重要形式。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专业重视双语教学,基础建设较好,成绩卓著。前者从1981年开始对民族班实行双语教学,当前的蒙古族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28%(退休的蒙古族教师占退休教师总数的33%,说明以前的蒙古族教师所占比例更大),出版配套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14本[9],为双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后者在1984年有少数民族教师7人,现有6人,约占教师总数的23%,其中维吾尔族3人,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各1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1人为博士生导师,3人为硕士生导师,教师的学位和职称都很高。出版维吾尔文教材1本。
2.4 积极举办少数民族草业短训班
草业短训班是正轨草业教育的补充,他可以在短期内有目的地为某个具体地区或某个特殊项目批量地培训从事草业工作的专业人员,例如,针对甘孜、阿坝及凉山3州的资源调查专项工作需要,四川农业大学通过2届为期1个月的草地资源调查培训班的形式,培训了100名藏族、彝族和羌族专业人员,他们为3州的资源调查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他相关院校也通过不同形式的短训班,培养了大批基层草业专业人员。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各校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参加课外科学研究活动,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扩大专业知识面,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此外,通过开展双语的演讲竞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体育比赛、书法比赛、民族班和汉族班的班级联谊等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深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崇高意识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发展。
3 开展民族草业教育的主要院校及其人才培养业绩
我国开展民族草业教育的主要省有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宁夏、云南、贵州等西部有广大草原的省(市、自治区),开展民族草业教育的主要有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青海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宁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此外,还有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扎兰屯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技术学校。
3.1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1958年成立草原专业之初,就招收了少数民族学生;1975年草原专业开始招收用蒙古语和汉语双语授课的学生;从1981年开始招收用蒙古语授课的蒙文班至今。在 1958~2008年的半个世纪中,通过不同学制和培养方式共毕业了11个少数民族的本专科生1 033人,授予硕士学位76人,博士学位14人。
3.1.1 培养类型 (1)普通本科 毕业少数民族学生319人,其中,蒙古族 258人,回族 16人,达斡尔族12人,满族20人,鄂温克族2人,藏族2人,土族1人,朝鲜族6人,壮族1人,纳西族1人;(2)(蒙语授课)本科 从1981年开始招收用蒙古语授课的本科班23个,毕业少数民族学生642人,其中,蒙古族634人,达斡尔族5人,鄂温克族2人,鄂伦春族1人;(3)普通大专 招收3年制专科班3个班,毕业少数民族学生22人,其中蒙古族19人,达斡尔族3人;(4)成人本科招收和毕业成人少数民族本科生50人,其中蒙古族46人,满族4人;(5)研究生 授予少数民族硕士学位52人,其中蒙古族50人,回族2人;招收少数民族草业领域硕士学位24人,全部为蒙古族。共招收和授予少数民族博士学位14人,其中,蒙古族13人,回族1人;(6)西藏培训班 受西藏自治区委托,培养藏族学员24人。
3.1.2 编写和出版蒙古文教材 为了配合用蒙古语授课班的需要,有关教师积极编写蒙古文的教材,其中正式出版的有14本,《植物学》(王六英、额尔敦达,1984)、《农业试验技术与统计分析》、《植物生态学》(上、下册)、《草地资源调查规划》、《草原管理学》、《饲草料加工与贮藏》(额尔敦达来,1996)、《饲草育种学》、《作物栽培学》、《植物学》(李红、嘎尔迪等,2008)、《饲草与饲料加工贮藏》(格根图,2008)、《动物学》、《牧草育种学》、《牧草栽培学》。这些教材的出版,不仅提高了用蒙古语教学的质量,同时对提高和普及蒙古族的科学技术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3 优秀毕业生举例 云锦凤,女,蒙古族,1963年草原专业毕业。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草学会理事长,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22届国际草地大会(IGC)常务委员会委员,第4、第5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学科评议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邢旗,女,蒙古族,1976年草原专业毕业。现任草原勘察设计所首席专家、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勘察设计所所长。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邓月楼,男,蒙古族,1984年草原系毕业。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委委员、二连浩特市市委书记;色音图,男,鄂温克族,1987年草原系毕业,1992~1993年赴日本北海道研修。鄂温克族自治旗旗委常委、副书记、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旗长,全国人大代表。
3.2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1964年草原专业成立之时就开始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工作。在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族草业教育也得到相应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用各种形式发展少数民族草业教育,例如,除了国家统一招生4年制本科班、3年制普通班和专科班的教育外,还采取分散录取、集中培养和走出去的办学模式,开展非学历民族草业教育,举办短训班,接受全国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不定期的培养少数民族进修生等形式,先后培养了28个民族的758名学生和学员,其中毕业本、专科生440人,授予硕士学位3人,授予博士学位5人,其余为短训班学员。
3.2.1 培养类型 (1)4年制本科 1964~2008年在全国招收的31届4年制本科专业中共培养少数民族学员151名,其中:回族36名、满族31名、藏族21名、壮族15名、苗族9名、蒙古族8名、土家族 6名、布依族5名、彝族5名、侗族4名、裕固族3名、瑶族3名、土族2名、白族1名、朝鲜族1名、纳西族1名;(2)4年制民族本科 1986年受新疆畜牧厅委托培养4年制本科生40人,其中维吾尔族 20名、蒙古族 8名、哈萨克族11名、柯尔克孜族1名;(3)3年制普通本科在1971~1976年“文革”期间,在全国招收了6届3年制普通班(工农兵学员班),其中有少数民族学员62名,藏族21名、蒙古族 13名、哈萨克族 12名、维吾尔族2名、回族9名、裕固族3名、朝鲜族1名、柯尔克孜族1名;(4)3年制民族专科 1983~1992年根据甘肃省教委安排,计划内招收了4届3年制少数民族班,共毕业学生118名,其中回族58名、藏族22名、土族18名、哈萨克族2名、蒙古族1名、东乡族3名、裕固族5名、满族2名、维吾尔族2名、朝鲜族 1名、柯尔克孜族1名;(5)研究生 至2008年共招收和授予少数民族硕士学位3人,其中蒙古族1人、回族2人;招收和授予博士学位5人,其中回族3人、蒙古族1人、朝鲜族1人;(6)短训班 1977~2008年接受全国各有关部门和省区委托,通过非学历教育的短训班形式为西藏、新疆、四川、青海和农业部有关司局,共培训了311名少数民族草业技术人员。
3.2.2 少数民族优秀毕业生举例 维纳汉,男,1975年草原普通本科班毕业。曾任新疆畜牧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副院长。
韩志然(斯棱),男,蒙古族,1976年草原普通本科班毕业。曾任包头市长、呼和浩特市长,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
杨树清,男,回族,1976年草原普通本科班毕业,高级畜牧师。曾任宁夏固原市和吴忠市副市长,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民族与宗教委专职副主任。
杜国祯,男,藏族,1978年草原普通本科毕业,1992年获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研究所所长,兼任甘肃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吴素琴,女,回族,1983年草原本科毕业,2003年获草业科学博士学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种子管理站副站长,推广研究员。国家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员,国家农作物种子检验机构考评员。
曹永林,男,藏族,1986年草原本科毕业,高级畜牧师。现任天祝县畜牧局副局长。2005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称号。
才老,男,藏族,1986年草原专科民族班毕业。现任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学校校长。2009年获甘南州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兰永武,男,裕固族,1987年兽医专科民族班毕业,2009年获草业科学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肃南县农牧局局长,甘肃省“全省先进工作者奖章”获得者。
王树茂,男,藏族,1989年草原系专科民族班毕业。现任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工作站站长,高级畜牧师。获省级各类奖4项,2000年获“甘南藏族自治州科教兴州先进工作者”称号,甘肃省优秀专家。
毕玉芬,女,蒙古族,1993年获草业科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草业科学博士学位。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主编。
马晖玲,女,回族,2004年获草业科学博士学位。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3.3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自1965年草原专业成立后,学校和专业领导就非常重视民族草业教育和少数民族专业教师的培养,1984年就有少数民族教职工11人。2010年从事草业科学专业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有6人,其中维吾尔族3人,哈萨克族1人、乌孜别克族1人,柯尔克孜族1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2人教授,4人副教授,均承担本科教育;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有4人次出国攻读硕、博士学位,多人多次出国访问,学术交流。2000年以前民族班为汉语和维吾尔语双语教学,2000年以后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的提高,逐渐以汉语言授课为主。
3.3.1 培养类型 (1)4年制民族本科 1977~2008年共招收22个4年制民族本科班,850人毕业,其中维吾尔族629人、哈萨克族199人、柯尔克孜族 16人、塔吉克族1人、蒙古族1人、乌兹别克族3人;女生较男生多,男女比例为1.00∶1.15;(2)4年制普通本科
1982~2009年共招收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合的普通班25个,共毕业少数民族本科生55人。其中回族29人、满族7人、哈萨克族 9人、畲族 1人、苗族 1人、蒙古族3人、东乡族1人、土家族1人、朝鲜族 1人、侗族1人、锡伯族1人;(3)研究生 共招收和培养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 4名、博士研究生1名;(4)短训班1989~2003年举办短训班3个,共培训少数民族学员49人,其中维吾尔族30人、哈萨克族14人、蒙古族3人、乌兹别克族 1人、回族 1人。1999~2002年举办非学历研修证书班3个,共培养少数民族学员17人,其中维吾尔族13人、哈萨克族7人、蒙古族3人。
3.3.2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草业科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范围较广,主要在各地方的草原站、草原监理中心、畜牧局从事专业工作外,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改行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做其他工作。例如,96级草业科学专业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为94.2%,其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占57.1%,改行的占37.1%,考研的为7.9%。近年来,从事非专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升高,例如2000级就升至73.47%。
3.3.3 少数民族优秀毕业生举例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依木,男,维吾尔族,1977年草原专业毕业,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1996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草业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新疆草原学会副理事长。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热合木都拉◦阿迪拉,男,维吾尔族,1977年7月草原系毕业,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新疆草原学会副理事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第九届委员。
阿斯娅◦曼力克,女,维吾尔族,1993年草原专业毕业,现在新疆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6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4次被荣获“优秀党员”称号。
3.4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建立和人才培养,可以说是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开始的,1985年开办草原专业,第1班的学生是从60名预科班学生中挑选了30名进入4年制本科班学习,此后还培养了少数民族的研究生和大量短训班学员。
3.4.1 培养类型 (1)4年制本科 1985年招收了草原专业本科民族班学生30名,但在此后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较少,至2008年共毕业少数民族草业科学本科生37人,其中藏族9人、羌族 9人、彝族 6人、土家族6人、回族 5人、满族1人、壮族 1人;(2)研究生招收和授予硕士学位3人,其中彝族2人、土家族 1人;(3)短训班 在1983~1984年,为甘孜、阿坝及凉山州办过2届为期1个月的草业短训班,其中有约100人是藏族、彝族和羌族。
3.4.2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所有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均由国家分配就业,大部分在国家事业单位,少数在企业和公司。据2008年调查,1985级民族班毕业学生在省级单位工作的有7人,地市级单位有4人,县局级有16人,大学和中专教师有2人。
3.4.3 少数民族优秀毕业生举例 白史且,彝族,博士。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何光武,男,藏族。四川省草原总站副站长,研究员。
马君华,男,彝族。西昌学院生化系主任,副教授。
肖飚,男,藏族。四川燎原草坪公司总经理,高级畜牧师。
3.5 西藏大学
西藏大学的草业科学专业建立于1994年,没有常设的少数民族班,教学主要使用汉语,但民族教师在上民族班级的课程时,使用汉语和藏语双语教学,汉语为主,藏语主要起到辅助解释的作用。至2008年已毕业藏族本专科学生85人。
3.5.1 培养类型 (1)3年制专科 1994~1999年间共招收4届专科班,毕业藏族学生65人;(2)4年制本科 2000年起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班,除2000级汉族学生多于藏族学生外,其余各级学生都是藏族多于汉族,其中2008级全为藏族学生。至2008年已毕业藏族学生85人;(3)短训班 1998~2008年,举办短期培训班6期,为西藏各地培训乡镇干部和农牧民232人。
3.5.2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1994~2007年毕业的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实行国家分配制度,就业率100%。50%的毕业生分配到那曲、阿里、昌都等草原牧区就业。2008年西藏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学生主要报考公务员和三支一扶(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等形式就业,就业率98%以上。
3.6 宁夏大学
自1995年开始招收草业科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设立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自招收本科生和专科生以来,到2008年底毕业少数民族学生34人。在学历教育招生中,草业科学专业逐步扩大少数民族学生招生规模,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倾斜的各项政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既与本科教育“无缝对接”,又兼顾其特殊性的民族预科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近年来,民族学生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比例由 2002年的 22%提升至 2008年的37.13%,提高了5.13%,超过了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34.53%的自然比例,成为全国少数民族省区地方大学中,民族学生比例超过本省区少数民族人口自然比例的少数专业之一。
3.6.1 (1)本、专科从2000~2008年共招收和毕业 4届97名本科生,32名专科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4人,均为回族;2008年在读62人,其中少数民族22人,均为回族;(2)研究生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截至2008年共招收和授予少数民族硕士学位6人,其中回族4人,蒙古族1人,满族1人;在读少数民族硕士生1人(回族)。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8年在读少数民族博士生1人(回族);(3)短训班除办好民族生的学历教育外,积极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先后承办了7期8个班的“宁夏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共培训草业方面的少数民族学员213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回族。
3.7 青海大学
草业科学本科专业从1984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平行班,为 5年制本科,第1年为预科。除1984、1987年、1991年外。后来再没有举办民族班,而是在普通班中招收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并按照国家招生政策适当降低招生分数。截止2008年共毕业少数民族本专科学生360人,其中土族 99人、回族90人、藏族72人、蒙古族36人、撒拉族27人、满族 18人、壮族9人、达斡尔族9人。这些毕业生被分配到青海省各地草原畜牧技术工作站,从事草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是青海省草业技术工作的中坚力量,为青海省草业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少数人转任行政管理工作,如藏族学生曹永寿,1991年本科毕业后,曾先后担任青海德令哈市副市长、青海省海西州发展改革局副主任等职。
3.8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学院自中专时期就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的草原专业学生中40%~60%是以藏族和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1965~2004年共毕业藏、蒙古、回、土、保安、撒拉、东乡、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中专生573人。这些少数民族毕业生绝大多数被分配到青海省各地草原站,从事草原管理、保护等的技术工作,是青海省草业技术工作的中坚力量,为青海省草业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9 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伊犁畜牧兽医学校,2002年与另外2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成立伊犁职业技术学院。1981年设置草原专业,到2002年共招收草原专业19班次,毕业760人,其中民族学生330人。自1989年开始招收草原监理专业学生,截止2010年共招收11班次,毕业440人,其中民族学生240人。
[1]民族教育司.蓬勃发展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J].民族教育研究,1999(1):1-8.
[2]肖方.空前发展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DB/OL][2010-02-04].http://www.56-china.com.cn/mzf/MZF-zt9m28.htm.
[3]张强.我国现在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少数民族教育体系[DB/OL][2009-07-28].新华网.
[4]周泄.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制度[J].民族教育研究,2000(4):31-32.
[5]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校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1-3.
[6]胡自治,师尚礼,孙吉雄,等.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1.本科教育[J].草原与草坪,2010(1):74-83.
[7]胡自治,师尚礼,孙吉雄,等.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2.研究生教育[J].草原与草坪,2010(2):1-7.
[8]王鉴.试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重心的转移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3):18-25.
[9]胡自治,孙吉雄,师尚礼,等.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3.教材出版[J].草原与草坪,20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