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 ESP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0-04-03邓春梅
邓春梅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英国文化委员会一项名为 English 2000的大型调查显示,21世纪英语教学最根本的变化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职业生活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既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职业外语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外语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人职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不少用人单位已经将外语水平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于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教育部高教司2001年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经过 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1]也就是说,英语作为一门将语言基础知识、应用技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重要文化基础课程,高职学生不仅应掌握“实用”、“够用”的语言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实际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以语言教学、语言讲解和技能训练为主,主要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一般社会中的交际能力;[2]专业阶段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 ESP),如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主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修辞和语篇等角度探讨和分析英语各种功能语体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在一定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已经习得的语言能力基础上向专业技术领域延伸和发展。外语教学界普遍认为,ESP代表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完美结合,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转折。在 EGP教学阶段之后开设 ESP课程,既可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实际应用,对于推动英语学习由语言知识积累向语言实践顺利过渡,实现高职英语课程的职业方向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新一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浪潮的兴起,ESP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然而遗憾的是,从高职 ESP总体的教学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阶段外语教学缺乏系统分析和研究,对 ESP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EGP;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的“以语言为导向”的课程框架的影响和束缚,一线教师对 EGP和 ESP之间的关联性认识模糊,ESP课程本身还存在教学管理松散、教材建设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师资良莠不齐等诸多现实问题,造成 ESP教学既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又无法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时代变化,所培养的学生尽管通过了这样或那样的考试,“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依然不在少数,可谓“学不能用”,“学不致用”,教学效果远不如人意.
2 当前高职 ESP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ESP教材建设严重滞后。高职 ESP教材大多沿用“课文—单词—注释—练习—语法—阅读材料”的编写模式。教材的来源五花八门:有的是对国外专业书籍某些片段的拼凑;有的是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或讲义;还有的是网上直接下载的文章……这些教材大多偏重知识的介绍,缺乏培养交际能力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常常无法体现 ESP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在 ESP阶段得到应用和提升。
(2)ESP教学师资良莠不齐。高职 ESP教学基本上由 EGP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承担。EGP教师由于缺乏对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的了解,他们往往侧重语言教学而忽视专业知识讲授,对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重视不够,专业知识的匮乏使他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精通专业学科的 ESP教师由于缺乏语言教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他们往往侧重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语言规律和语篇特点,难以扮演好语言教师这一角色。ESP教师虽然形式上将英语与专业结合了起来,却并未真正深入 ESP的语言特点和交际技巧,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3)ESP教学水平整体落后。当前的 ESP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主要采用“段落解释 +翻译”或是“翻译 +词汇”的教法,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静态的“口头授予”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单向输入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很少在课堂上得以应用,致使所培养的高职毕业生既达不到专业所需的英语水平,又无法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常常在就业市场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4)ESP教学评价应试倾向严重。由于长期照搬本科模式,加之涵盖主要职业类别的权威的职业英语水平考试尚未开发,多数高职院校至今尚未建立起规范的 ESP教学评价体系,考试方式仍然是或闭卷、或开卷、或以翻译为主、或以阅读理解为主,考试成绩依然被作为 ESP最终的评判标准。这种“分数至上”的做法极大地制约着 ESP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
(5)ESP教学管理自由松散。由于缺乏专门的ESP教研机构和协调组织,高职院校的 ESP教学往往管理松散,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改革等基本上处于无人指导、无人检查、无人过问的“自由”状态,ESP教师常常陷入“孤军作战”的尴尬局面。[3]
3 对当前高职 ESP教学的几点思考
鉴于当前高职院校 ESP教学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弊端,但大力发展 ESP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必然出路。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运用语言的能力,强调职业或行业所要求能力的对应性,重在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核心依然是“能力本位”。正如刘法公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我们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4]
3.1 高职 ESP教学重心是语言还是专业
著名语言学家 Halliday(1964)曾经这样诠释ESP:“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for policeman;for officials of the law;for dispensers and nurses;for specialists;fro engineers and fitters”。[5]Hutchinson和Waters(1987)认为 ESP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6]对于 ESP课程的定位,《基本要求》明确规定:ESP既非单纯的语言课,也非单纯的专业课,而是将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换而言之,它既要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方面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又要帮助他们获得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能够在相关领域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可以说,ESP教学担负着促使学生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到应用阶段的过渡任务。它既不是单纯教授英语,也不是单纯教授专业知识,而是以实践练习为主,让学生学会在专业领域中运用英语去进行有意义的交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把握某一专业领域的语言特征,其教学中心依然是英语语言而不是专业知识。[7]由此可见,ESP把需求分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体现出与职业领域相适应的英语应用能力,形成一个针对性强、以实用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学途径,其基本特点是:“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统一”。
3.2 高职 ESP教学目标需要“全面出击”还是“重点突出”
ESP的教学方向是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学生不是为语言目的而学习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去学习和交流某个特定专业课程。《基本要求》对高职 ESP教学提出了宏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的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可见,ESP与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就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其教学核心是“能力本位”,强调职业或行业所要求的能力的对应性,重在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综合考虑生源质量、师资力量、专业发展、岗位需求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能力要求目标。另一方面教学目标中要强调与学习者职业相关的英语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避免听、说、读、写、译“全面出击”的模式,而是应有所侧重,突出一到两面。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不单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为今后从事专业领域工作服务的工具。
3.3 ESP教师队伍建设是需要“单一学科”还是“跨学科”
邓定瀛(2002)认为,“ESP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懂得如何教授英语”。[8]Dudley Evans和 St.John认为 ESP教师应该是“practitioner”而不是 “teacher”,合格的 ESP教师兼具课程设计者、学习合作者、研究者、测试与评估者等五种角色。[9]建设一支优秀的 ESP教师队伍,需要领导重视并积极为 ESP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可由基础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设置、课程衔接、教材选用等方面,共同开展“跨学科”合作教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基础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相关专业的 ESP知识,为学生进入 ESP学习作好铺垫;同时,还要帮助专业课教师进一步掌握语言教学的基本技能,使他们熟悉和了解语言教学的规律性和特点,并具有良好的语言水平。在专业英语教学阶段,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基础英语教师通过参加专业培训、下企业锻炼或社会兼职等途径拓宽专业知识面,从而对 ESP教学目标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3.4 高职 ESP教材开发需要“以语言为导向”还是“以需求为导向”
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教材质量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甚大。由于高职 ESP课程的开发一直缺少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开发理论指导,大部分 ESP教材不是以目标情境需求分析为基础来设计,而是采用以语言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难以真正体现ESP课程特色。因此,一方面,教师在 ESP教材选用上既要注意和专业知识的衔接,又要注重与基础英语知识的衔接。只有“语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让学生从英语中学习专业知识,从专业中回顾英语知识,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迁移学习。”[10]另一方面,高职 ESP教材的开发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而不是要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去学习专业知识。ESP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必须从目标岗位出发来设计课程,编写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兼顾 “职业性 ”,突出 “实用性 ”,注意 “趣味性”,避免“专业性”太强,突出语言应用能力训练的 ESP校本教材。
3.5 高职 ESP教学评价采用“传统评价”还是“综合评价”
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其教学评价必须以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原则。ESP教师要摒弃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评价模式,树立科学的现代考评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灵活公正的 ESP评价体系,全面检测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具体而言,通过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元化评估手段,结合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等评价内容;建立起课内、课外评价相结合的英语能力评价细则,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努力使学生在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翻译及词汇量等方面,均达到《基本要求》所规定的“一般要求”(B级),部分学生达到“较高要求”(A级)。
4 结语
ESP阶段既是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关键时期,更是体现办学特色和展现学校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 ESP的兴趣和加强他们对英语的学习,不是某个人的努力或是某个教师的努力,或是某个学校的努力就可以办到的,这需要各方面联合起来同时作用,才有可能办得到。[11]因此,ESP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并创新“以交际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以缩小学生英语水平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为目标,最终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3]邓春梅.论高职院校EGP与ESP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4]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5]Halliday MAK,McIntosh and Stevens P.The 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64.
[6]Hutchinson F.&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7]莫再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问题与对策[M].外语界,2003,(4).
[8]邓定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改革专业英语教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9]Dudley&Evans T,St John M.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0]崔玉宝.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4).
[11]Zheng&C.Davision.Changing Pedagogy:Analyzing ELT teachers in China[M].London/New York: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