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抛弃,不放弃
——用读者反应理论看瓦尔特.莫瑞尔和印家厚的不同人生

2010-04-03吴卓娅于文萃

关键词:瓦尔特瑞尔经历

吴卓娅,于文萃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不抛弃,不放弃
——用读者反应理论看瓦尔特.莫瑞尔和印家厚的不同人生

吴卓娅,于文萃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读者反应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是文本意义的生产者,这样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因人而异.利用读者反应理论的观点探讨小说《儿子与情人》和《烦恼人生》中两位男主人公——瓦尔特.莫瑞尔和印家厚所经历的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试图说明相似时代背景下演绎出的不同人生:放弃与坚持.

读者反应理论;瓦尔特.莫瑞尔;印家厚;放弃;坚持

巴特说:"文学作品的诱惑使读者不再是文本的消费者,而成了文本的生产者."[1]正是在读者解读文本的活动中,作品的结构和意义显现出来.在读者反应理论看来,要探讨文本的含义,除了考虑读者的经历,还要重视读者把相关经历带到文本中并对其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这样,文本阅读就是一个读者依据自身经历个性化地创造信息、填补空白,并与原文进行信息交换,建构起一个不同文本的过程.D.H劳伦斯和池莉,一个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另一个是生活在当代的中国"新写实"小说家.然而,综观他们的作品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相似的主题:两位作家都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时代变革中的人们及他们的人性变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带有时代痕迹的鲜活人物.本文分别以两位作家的经典作品《儿子与情人》和《烦恼人生》中的男主人公瓦尔特.莫瑞尔和印家厚为例,运用读者反应理论探讨相似时代背景下两位主人公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人生结局:一个选择了放弃,另一个依然坚持着.

一、瓦尔特.莫瑞尔:生活的哑者

19世纪末期的维多利亚王朝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继续蓬勃发展,致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商业和贸易的飞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不得不走进城市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了他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他们沦为挣钱的工具,成为受资本家剥削的廉价劳动力.对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他们无力改变,只能逆来顺受,他们的生命也就这样被消磨殆尽.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深深扎根于英国土壤,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工业革命给广大工人阶级带来的巨大影响,既有物质上的,又有精神上的.在劳伦斯的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这一大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劳伦斯认为,英国的工业生活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留下了烙印一般难以洗刷的污斑,削弱他们的人性,缩小他们的视野.被机械所奴役,为工业化、生产率与消费这些神灵所驱使——这样的生活是荒芜徒劳的人生."[2]而这样的人生正是小说中的父亲瓦尔特.莫瑞尔的一生.

瓦尔特.莫瑞尔,一个10岁就开始下矿井的普通矿工,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然而危险繁重的井下劳动使他的脾气变得日益暴躁.借酒消愁、对妻子儿女粗声恶语成了他一贯的生活方式.在意识到无法使丈夫成为自己理想中的"绅士"后,莫瑞尔太太"把全部情感从丈夫身上转移到了儿子身上"[3]26,"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3]26.甚至孩子们也加入到这场"斗争"中,同母亲一起反抗他、鄙视他,甚至还祈祷"主啊,让我父亲死去吧"[3]113.莫瑞尔在家中没有位置,"他被排除在家庭事务之外,有什么事没有人愿意对他讲……凡事只有告诉了母亲才能算数.但只要父亲一进屋,一切声音都消失了.他就像是这个幸福家庭的障碍物,使得其他一切都不能正常运转.他自然也察觉到了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但是这种情况再也无法挽回了"[3]117.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莫瑞尔失去了自己的权威和力量,最后他知趣地退出了妻子和孩子的生活舞台,俨然一个生活的哑者.然而结婚之前的莫瑞尔却是一个朝气蓬勃、乐观幽默的年轻小伙子."他身体强壮,仪表堂堂,有一头闪亮的黑卷发和从未刮过的密密的黑胡子.他满面红光,嘴唇红润,非常特别.他笑口常开,声音浑厚而响亮.他是那么富有色彩和活力,与人相处是那么生气勃勃,幽默诙谐."[3]16结婚之后,莫瑞尔也有过与孩子们快乐相处的时光."有时候,晚上回来,他会补补鞋,修修锅,或是把他的下井茶壶收拾收拾.这时,他还爱让孩子们帮他忙活.只有在他有事可做的时候,他才恢复了他的本来面目,而大家一同做些什么的时候,也就像真正的父子一样成为一家人."[3]118孩子们看他做导火索时最开心,最小的孩子亚瑟还会靠在父亲的椅子扶手上说: "爸爸,给我讲讲你在井下工作的故事吧."[3]120这些时候,莫瑞尔是快乐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父亲的热情与幽默.然而处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他,最终没能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而是一步步地沉沦下去,最终向生活妥协,向社会妥协,成为生活的弃儿、时代的牺牲品.海明威曾经说过:一个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所以,真正的失败源于一个人的自我放弃:放弃奋斗,放弃努力,放弃追求,放弃梦想.痛苦着并不丧失乐观,生存着并不丧失希望,这不是人们应该抱有的人生态度吗?

二、印家厚:痛并快乐着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在她的成名作《烦恼人生》中勾勒出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与内心世界,揭示出在20世纪末商品化大潮的唯利追逐中,平民百姓被各种烦恼所困惑,他们悲观过,绝望过,然而依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们用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乐观心态积极迎接每一天的到来.

小说的主人公印家厚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人物,经历了许多烦恼.这些烦恼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地将他束缚住."早晨是从半夜开始的."[4]1伴着儿子掉到地上的"咕咚"一声响,印家厚开始了一天的奔忙.先是从抽屉里找来了碘酒、棉签和消炎粉,之后利索地给儿子包扎伤口.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忍受妻子的鄙薄:"这是人住的地方吗?简直是猪狗窝!就是这猪狗窝还是我给你搞来的……窝囊吧唧的,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算什么男人!"[4]2早上起床后,由于是公用卫生间,大家需要排着队按顺序洗漱,本来就起来得晚了一点,今天还要带孩子跑月票,这个时候印家厚也就没工夫谦让了,结果是在他离开卫生间时,挤在一边的妇女含着满口牙膏泡沫扬声说:"这种人,没好教养!"[4]5抱着儿子好不容易挤上了公交车,接着是换乘轮渡.吃完连想都没想过要换个花样的便宜早饭,将儿子送去幼儿园之后跑步到了车间,可还是被记考勤的老头精心标了一个迟到一分半钟.就因为这一分半钟,本该拿到的三十元钱奖金,最后只拿了五元钱,这让印家厚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现在仅仅是过去了四个钟头,他的自信就完全被自卑代替了."[4]18然而倒霉的事情是一桩接一桩.中午在食堂吃饭时,小白菜里出现了半条肥胖的、软而碧绿的青虫."他噎住了,看着青虫,恶心的清涎一阵阵往上涌."[4]21吃完饭,本想去副食品商店给老丈人和自己的父亲买六十大寿的礼物,可是囊中羞涩,想表孝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下午得知报考电大的事情由于厂里作梗泡了汤;同事结婚、拯救非洲饥民捐款、救助熊猫让五块钱像一股回旋的流水,经过印家厚的手又流走了.接下来由于被人栽赃陷害,他不得已临危受命,还被几个身材苗条挺拔的姑娘骂为"汉奸".下班之后,和儿子走在一起,他依然紧张着,只不过是换了专业罢了.吃完晚饭,印家厚不得不承担起洗碗的义务,接着是拖地,洗儿子换下的脏衣服,晾衣服,等一切收拾利索之后,已经是十一点三十六分了.

印家厚一天的经历实际上是他一年甚至一生经历的一个缩影.正如主人公自己说的一样:"找对象,谈恋爱,结婚.父母生病住院,天天去医院护理.兄妹吵架扯皮,开家庭会议搞平衡.物价上涨,工资调级,黑白电视换彩色的,洗衣机淘汰单缸时兴双缸——所有这一切,他一一碰上了,他必须去解决."[4]29他的烦恼代表着那个群体内心压抑的苦恼,正是因为这些挥之不去的烦恼,人活得极其沉重,极其烦累.然而饱经沧桑的印家厚并不灰心丧气,他仍然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你现在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梦,你在做一个很长的梦,醒来之后其实一切都不是这样的."[4]48印家厚关了台灯,趁着黑暗的瞬间抹去了涌出的泪水."他不可能主宰生活中的一切,但他将竭尽全力去做!"[4]48而这正是印家厚和瓦尔特.莫瑞尔的不同之处.

三、结 语

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使人们对每一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本文利用读者反应理论探讨了相似时代背景下演绎出的不同人生:《儿子与情人》中的瓦尔特.莫瑞尔终其一生都过着悲惨的生活,虽然一方面是由于妻子儿女排斥他、冷漠他,但他自身的原因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没有毅力,缺乏恒心,自己放弃了自己.《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虽然生活得也不如意,却没有向生活妥协,而是斗志昂扬地迎接每一个黎明的到来.

人生本来就不会一帆风顺,烦恼与苦闷随时都会像丛林猛兽一样出没,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说的: "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还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哪个人是活得清闲的.的确,贫穷也好,富贵也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烦恼.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有能力正视生活中的烦恼和苦闷,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生活本来就充满了酸甜苦辣,正因为这样,人生才会如此绚丽多彩.中国还有句古话:既来之则安之.当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时,就让我们竭尽全力地、怀着一颗积极的心态去直面人生吧,虽然痛着,但我们依然快乐着.

[1]乔纳森.卡勒.论解构[M].陆 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

[2]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203.

[3]劳伦斯D H.儿子与情人[M].英语学习大书虫研究室,译.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3.

[4]池 莉.不谈爱情[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5]郭瑞芝,邓 鹏.时代的牺牲品——《儿子与情人》的悲剧人物瓦尔特.莫雷尔[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56-58.

[6]赵学栩.用读者反应理论看林黛玉和苔丝的异同[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72-74.

Never discarding,never giving up——analysis of different lives between Walter Morel and Yin Jiahou by reader response theory

WU Zhuo-ya,YU Wen-c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Univ.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China)

Reader response theory emphasizes the central place of the reader,considering the reader as the producer of the text. Thus,the understanding of one text differs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By using the reader response theory,the paper discussed the ups and downs Walter Morel and Yin Jiahou,the male characters ofSons and Loversand The A nnoying Life have had and explained their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life-giving up or persisting under the same background.

reader response theory;Walter Morel;Yin Jiahou; giving up;persisting

1671-7041(2010)02-0112-03

I0-03

A*

2009-10-28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DUTHS2008319)

吴卓娅(1961-),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 E-mail:wuzhuoya-2002@sina.com

猜你喜欢

瓦尔特瑞尔经历
在柬埔寨为何难见本国货币
流水的特工,铁打的瓦尔特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江苏瑞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面纱》:博弈到最后,“死的却是狗”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他是我朋友
他是我的朋友
应该上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