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2010-04-03戴钢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研究

□岳 鹏 岳 慧 戴钢书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3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岳 鹏 岳 慧 戴钢书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关问题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视野不断开阔、认识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深邃、见解独特、意义重大的新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关问题的研究不仅会继续稳步前进,而且要力促百家争鸣,力争引起广泛民主热议以达成共识,从而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推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 回顾与分析

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各种思想深邃、见解独特的鲜明观点,出版并发表了数量醒目、质量上乘的学术论著和研究论文,这些论著和论文的内容基本架构起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的框架体系。为此,回顾并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关问题研究的主要思想和研究不足,将为我们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宗教观和文化观等相关问题提供明确指导和有益借鉴。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民族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是我们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锁钥,是推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关键,是震慑民族分裂分子和反对民族分裂言行的法宝。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观的研究是多维的,尤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观主要思想方面的研究更是不断推陈出新,新意迭出。但学界所提观点是纷然杂陈、莫衷一是的,我们对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梳理如下: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形成三阶段划分的角度出发,有学者指出,在初创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犹太人的民族平等问题、民族的形成问题、民族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以及“三个过渡”的科学论断,即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从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从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在确立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分清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的局限性,提出了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只有依靠无产阶级等观点,从而明确了民族和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学说;在深入研究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科学的论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奠定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成为有史以来唯一科学的民族观[1]。

(二)列宁的民族观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有学者指出,“列宁把民族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阐明了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总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论证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与无产阶级建立联盟的重要性,并制定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提出了民族问题发展的两个历史趋向,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指南。”[1]

(三)斯大林的民族观研究

长期以来,斯大林的民族观在学界有着较多的非议和争论,但也有学者指出,斯大林的民族观“不仅对苏联处理民族问题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其他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斯大林认为民族不平等的根源主要源于历史的遗留,解决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就是要全面促进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发展。”[2]

(四)毛泽东的民族观研究

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是毛泽东民族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有学者指出,毛泽东民族观的内容丰富,主要有三个方面:“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毛泽东民族观的基石;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是毛泽东民族观的核心思想;反对两种错误的民族观是毛泽东民族观的重要内容。”[3]

(五)邓小平的民族观研究

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视角出发,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的民族观主要为“民族发展观、民族政策观和民族工作实践。”[4]具体包括:在理论上澄清了“左”倾错误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把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明确我国的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提出了经济工作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中心、重申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提出了“两个离不开”的思想等等。

(六)江泽民的民族观研究

有学者对江泽民民族观做了系统的梳理并指出,“江泽民民族观对民族问题的基本内涵作出了科学的界定,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归纳为“三性”, 将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推进到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提出了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观点,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党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出发点、根本原则和归宿,并将西部大开发当成实现这种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和具体途径等。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明确了怎样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民族问题,标志着江泽民民族观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新发展”。[5]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问题,毛泽东民族观的思想渊源和当代价值问题,邓小平民族观的特质问题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还有部分学者就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新发展、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六十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时俱进以及和谐民族观的构建等方面予以了多角度的剖析,促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观研究走向了系统化和成熟化。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关系研究

除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民族观外,学术界就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民族主义、与和谐社会建设、与资产阶级民族观、与西部大开发等关系问题展开了初步探索。虽然学术争鸣尚有不足,研究结论值得商榷,但至少形成了许多有见地的和富有探索性的观点:

(一)理性民族观与民族主义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视角,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从一个自在的实体变成一个自觉的实体,各民族既有高度的同一性,又自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同一性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保证,而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要发展,就要重视自身文化的民族性,也要认清文化的先进性,保持理性的态度,去追求能够带来和平安宁和文明的真正智慧。”并特别强调,“选择各种偏激的非理性的民族主义,便是选择动乱、战争和野蛮;选择理性的民族主义,便是选择和平、安宁和文明。”[6]

(二)和谐民族观与和谐社会。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出发,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就民族工作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与落实和谐民族观, 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和谐民族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创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民族基础。”[7]

(三)科学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民族观,从两大对立阶级民族观的差异性角度分析,有学者指出,“坚持民族承认、民族尊重观,是马克思主义考察历史上的民族和民族问题,观察和处理现实中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否承认民族的客观存在,是否尊重各民族的历史贡献、现实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分水岭;是否相信各民族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否给各民族以发展的机会,是否诚心诚意地无私地帮助弱小民族求解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根本区别;是否坚持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民族平等观,是识别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试金石;正确对待民族友好和睦的历史传统,团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我国现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抵制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根本标志;没有民族的国家是不可思议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民族的政治和地域载体。在国家问题上两种民族观也是经纬分明。在国际上是否尊重各民族的历史选择和民族国家主权、在国内是否尊重各民族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因国制宜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同资产阶级民族观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区别。”[8]

(四)民族观教育与西部大开发。

在本世纪初,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西部大开发这一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据此,有学者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敏锐的指出,“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也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系统工程和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实现,只有依靠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加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民族精神和‘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凝聚力,才能成为现实。”[9]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研究

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武装广大人民群众是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进一步形成各民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社会政治局面。”为此,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方面展开了具体探讨,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理论问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实意义。民族观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价值,有学者指出,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主要有三个有利于,“第一,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正常进行;第二,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第三,有利于民族法律体系的健全。”[10]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基本原则。民族观教育该秉持什么样的原则,有学者指出,“民族团结的巩固和发展的前提是各民族的一律平等,在某种意义上说,汉族更应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因此,民族观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按照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根据本地区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有重点的民族观教育, 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和内容, 这样才能收到实效。”[11]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经验总结。奠定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有学者指出,“首先要在思想上把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上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马克思的民族观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抓好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的宣传报导,用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广大群众,以点带面,以先进促后进,形成人人争做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再次要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从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教学,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继续推向深入。最后,要组织发动报刊、广播、影视等各大新闻媒体,博物馆、民族村等社会单位,密切配合,广泛协作,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12]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问题研究

就教育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方面,有学者指出,“大力开展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第一,要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向各族群众阐明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性。第二,我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在各方面是一律平等的,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性继续存在。党和政府要下大力气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要大力宣传‘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第四,要大力宣传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政策。”[13]就教育实证研究方面,学术界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民族观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读过大学的人士进行抽样调查。有学者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知、情感、态度随之发生变化,整体上呈现出整合度降低、矛盾性增强,预成性减弱、自主性增强,理想性弱化、现实性增强的趋势。国家观民族观的影响因素也产生变化:传统因素影响力弱化、新兴因素影响力增强。因此,要注重大学生国家观民族观教育核心内容选择、主要途径选择,即在内容上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等,在途径上注重提高课堂教育的实效、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发挥新兴传媒的舆论引领作用、引导朋辈教育的健康发展等。”[14]二是从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观的现状予以调查。有学者指出,“由于受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等影响, 彼此风俗习惯、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但他们却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民族观, 即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感、民族荣誉感,积极上进的民族学习心理,传统的民族情结。但是,他们也存在心理失衡、依赖思想严重等问题。对此,应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育,提高新闻媒介传播力度, 开辟民族知识网站,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无神论教育。”[15]三是从某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现状予以调查。有学者指出,“宁夏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较普遍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更加关注本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较为理性、志愿维护祖国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我国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需要继续“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加强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16]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的反思

通过对资料的检索、分析及述评,结合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前沿问题研究的把握,我们对当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所进行的研究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到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观研究仍有较大空间。在现有这些专题论文和论著中,我们发现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观的科学内涵、形成过程、主要启示、基本特点、基本经验、基本特征等方面研究无论从论文数量和论著的质量来讲都较为醒目,达成的普遍共识也较为宽泛。而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比较研究则相形见绌,很多论著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较为肤浅,仍有很多盲点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其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研究存在很多分歧。单就20余篇涉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新近出版的编著来看,学者们大都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可行性和现实性方面离中央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而且很多论断都值得商榷,甚至是不攻自破的。同时,在现有研究结论中是不乏真知灼见的,这些新见解、新思想、新论断虽然启迪了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但想在短期内取得定论仍旧举步维艰。

最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方法急需不断完善。学术界探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比较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的方法等。可以说,这些方法的成功运用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精神实质是有一定作用的。但能否突破传统的规范研究,通过结合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其他实证性研究方法的运用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研究尚没有先例,还迫切需要学术界群策群力,通过创新性探索来科学地构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除此之外,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入开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宗教观、历史观研究的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不仅需要对较为充分的现实经验材料进行凝练概括,需要对国内外民族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和借鉴,更需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来审视和反思,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更加成熟。

[1] 王训礼,马新林. 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J]. 东岳论丛,1999,(2):49-53.

[2] 姜宏,无双,贺瑞. 斯大林民族观再分析[J].理论研究,2010,(2):49-52.

[3] 云秀清.试述毛泽东的民族观[J].前沿,1999,(12):6-7.

[4] 辛世俊,杜建国.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邓小平的民族观[J].思想战线,1999,(5):67-72.

[5] 鲁汉.江泽民民族观研究的力著——读〈江泽民民族观研究〉有感[J].前沿,2002,(12):185.

[6] 牟钟鉴.民族观和民族主义的反思[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1-19.

[7] 桑杰.试论和谐民族观[J].贵州民族研究,2006,(5):1-4.

[8] 李泽.划清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资产阶级民族观的界限[J].新疆社会科学,1997,(3):62-69.

[9] 鲍美荣.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促进西部地区大开发大发展[J].前沿,2000,(12):10-11.

[10] 郝志敏.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J].前沿,1999,(12):22-23.

[11] 梁亦凡,丁龙召,马尚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社会科学版),1999,(2):30-35.

[12] 马尚云,李晶.广西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现状调查[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74.

[13] 牙森·伊沙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时代价值[J].学习月刊,2010,(6):11-12.

[14] 丁春平.不同时期大学生国家观民族观变化轨迹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80-82.

[15] 胡良人.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6,(8):184-187.

[16] 马惠兰,禹正权.宁夏高校大学生民族观念调查与分析[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46-50.

Review and Analysis on The 30 Years of Researching About Marxist Nationalism View

YUE Peng YUE Hui DAI Gang-sh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Involves in issues related to the Marxist nationalism view, the domestic academic and theoretical circles have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since 60 years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30 years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with continuously broading horizons and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new results with more and more new insights, profound ideas and significant meanings are emerging. At present,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ing on issues related to the Marxist nationalism view will not only continue to go ahead steadily, but also urge a hundred schools contend, even strive to reach widespread democratic consensus. Thus, it can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t nationalism view, and promote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harmony.

Marxism; nationalism view; review and analysis

A811

A

1008-8105(2010)04-0040-05

编辑 刘波

2010 − 07 − 05

岳鹏(1982 −)男,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岳慧(1985 −)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民族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