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反思

2010-04-03王经锡

关键词:异化理性人文

王经锡,陈 凡

(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辽宁沈阳 110819)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推动力。科技型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根植于当代西方文化的科技与人文的割裂,同时我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中又存在着现代科学技术母体文化与语境文化之间的冲突,即东西方文化冲突。中国高科技企业既要消解科技、人文割裂所产生的技术异化,又要构建具有自身文化底蕴的企业文化,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进而以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高科技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唯一理性选择。

一、 高科技企业文化的哲学释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并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以及反映企业文化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

从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考量,其表层文化为物质文化,浅层文化为行为文化,中层文化为制度文化,核心层文化为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支配下,逐步形成和优化出来的群体意识,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企业精神决定了企业成员内部的工作行为方式以及与外部的合作共处态度,而其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则是企业活动的灵魂,是企业行为的先导,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战略决策。这种哲学思想扎根于管理者的人生哲学之上,而企业家精神无疑是企业层面人生哲学最核心的构成,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精神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和方向,卓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精神的综合反映,只有将企业家精神的卓越内涵,如高度的创新精神与责任感上升到企业精神层面,为企业员工所认同、渗透,才能构建起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具体性与可塑性,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各不相同,是不可复制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而高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技术的输入与输出成为其最直接的体现,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其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对技术本质的追问特别是对技术异化的反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焦点,在此背景之下,高科技企业文化构建必须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技术理性与人本理念的互补,通过人文软实力来引导与规制技术硬实力,形成软硬实力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提升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 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困境根源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就成为学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本土企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前行与深入,高科技在国家战略与经济发展层面上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国家对高科技领域日益增进的战略关注与投入使得高科技企业成为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结构中最为活跃的一极。在持续创新依托之下,一些本土高科技企业在形成技术竞争优势的同时也逐步构建起高绩效文化,如华为的“狼文化”,海尔的“海文化”,东软的“校园文化”。

如何将高绩效文化提升为卓越的企业文化,构建起持续而有力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与战略抉择。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困境只是表象,其根源与实质则是文化上的割裂与冲突。

第一,科技与人文的割裂。科技与人文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作用于人类社会,其地位和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技术的持续创新是高科技企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根基,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种战略思维在高科技企业运营管理中却发生了扭曲,形成了以短期利润目标实现为导向的务实主义技术理性,技术功利主义和技术至上主义在科技型企业中层层渗透,将科技与人文割裂,使得技术创新由于缺乏人本理念的支撑和人文价值的导向而陷入了价值迷茫,技术往往成为决定高科技企业成败的唯一要素。人们通过对一些高科技案例的文化反思,如美国硅谷的成功,已经充分认识到其成功并不完全在技术上,其特有的人文生态环境和孕育的企业文化所体现出的全新社会价值观和创新行动理念所产生的意义更大。科技与人文二者之间割裂的弥合业已成为现代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成为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而这种非天然割裂的弥合既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通过对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反思与认知,人们认识到科技有其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人文沃土,而技术的演进也不是价值无涉的。同时,高科技企业最为重要的要素技术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自身可被视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或“器物”文化的核心标志,当将人类文化划分为“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之时,技术则成为文化的基本类别之一。当文化的融合共生成为时代共识,科技文化或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有机融合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在科技与人文久已割裂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实现两种文化的弥合是高科技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困境超越的关键所在。

第二,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企业生存语境所内蕴的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日本学者森谷正规曾指出:“每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制成品,都是该国文化的产物。”[1]无可辩驳,科学与技术都是社会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造就不同的技术,特定的技术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又形成不同的技术路径依赖。当前高科技企业所涉及到的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蕴涵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因子。而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生存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在依托此类高技术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范畴、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冲突,而这种文化冲突不仅仅体现在对技术的认知与运用层面上,更多的体现于理念与思维层面之上。

在西学东渐的企业文化理论运用与构建实践中,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消解文化冲突,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高效企业文化是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三、 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技术异化的文化根源

“异化(Alienation)一词存在已久,最早开始于黑格尔,意指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奴役人,成了支配人的异化力量。”[2]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负面效应也逐渐为人类所认知,技术的异化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棘手问题。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从技术实践的目的来看是对人性的高扬,但从技术实践的结果来看,其发展反过来压抑了人性,这就是“技术异化”所造成的一种窘境,“技术通过立法代替了从前由上帝和自然规律的权力规定的人类生活特性。我们成为我们自己产品和其意指的奴隶”[3]。

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技术异化表征与困境,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断言的那样,对于人存在的任何领域的研究,都必须同关于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4],这种技术异化恰恰根源于科技与人文的割裂。“作为人的能动的活动过程,技术不仅是人类活动过程的结果的器物,还渗透着政治、制度、价值观等因素。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评价和选择的每一个环节有着丰富的特定价值内涵。”[5]高科技企业文化构建中技术异化所呈现的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有着更为深层的文化根源,是与近现代西方科技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紧密关联的。

在古希腊时代的早期,技术被认为是工作中的技巧性和熟练性,完全是自然界本质的流露和体现,是从属于自然的;古希腊哲学中,理性则被认为是用来控制欲望的手段。到了近代欧洲,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理性和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这时理性则表现为科学思维的理性、逻辑思维的理性,沦为物欲服务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要求准确地、有效率地达到预期目的,而不考虑其是否合乎道德原则,合乎善。工具理性表现着人的科学认知与价值评价相互分割,轻人文、趋于功利化等倾向[6]。与此同时,新兴的自然科学使人类不再畏惧自然,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力量,认识到理性的力量,而这种理性发展到后来则演变成为技术理性,人们开始由对理性的崇拜转向对技术的崇拜,认为依靠技术就可以征服自然,实现人类的自由,随之科学主义产生。所谓的科学主义是指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普遍有效、自然科学知识是知识的典范以及科学精神普遍适用于一切研究领域的观念。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真理,是唯一正确的知识,推崇理性和科学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力量,贬斥人的价值、尊严,过分强调知识的力量,并试图把科学的知识模式延伸到一切人类文化之中,认为科学技术具有无限的能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正如萨顿所认为的那样:“如果科学只被人从技术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那它就简直没有任何文化上的价值。”[7]科学主义的盛行,使得科技的工具理性被极度地张扬,价值理性被排斥或否定,人们忽视了解决人生意义与价值判断的问题,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生、社会等问题隔离开来,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逐渐割裂,并彼此对立起来,这种割裂充分体现在近现代科技特别是技术的发展轨迹当中。

工具理性与科学主义盛行的近现代西方文化是现时高科技形成的母体文化,也是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中技术异化现象的深层文化根源。在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中,过度以技术为中心,技术决定论贯穿企业的思维与行为,技术理性统御企业的战略与运营,不断遮蔽人本理念,排斥人文价值。

四、 高科技企业文化构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

现代科学技术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对工具理性下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过度膜拜与迷信,导致了人的主体性、道德理性和文化个性的模糊与丧失,西方社会所奉行的工具理性、科学主义、个人主义等核心文化价值观与技术异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对西方工具理性无限膨胀所带来的社会困境的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在经过技术重塑的西方文化视域内难以找到技术异化的消解之路,进而将目光转移到人文理念深厚的东方文化中来寻求困境突破的路径。技术回归人文、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成为技术异化消解的理性选择,成为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困境的突破之道。

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难以解决的矛盾是“功利导向”还是“价值导向”。西方科学主义文化中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趋功利、轻人文,如果高科技企业一味以“功利”为导向,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技术中心主义,使得技术成为冷冰冰的目的手段与“器物”。而中国传统文化从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到各哲学派别、文化思潮在内的文化内容,都紧紧围绕着揭示人生价值及其实现而展开。中国传统儒学中所蕴涵的价值理性,“是人自身发展的主体尺度,它涵盖生存意义覆盖下的道德价值、理性价值、情感价值等,具有明确的目的合理性与终极相关性”[8],追求的乃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科技与人文的割裂与对立同时影响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西方科学主义以还原性分析方法来理解自然,将人与自然二元分离,进而片面追求对于自然的征服与支配。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本质和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科学主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彻底改变思维方式才能消除技术异化。儒佛道三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点,其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应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追求“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和谐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对于自然的一种态度,即在服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善待自然,避免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天人和谐、顺应自然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技术文化观念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是公认的文化特色。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贯穿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理性是对西方技术理性的有益修正,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技术文化理念也有利于技术回归人文,弥合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消解技术异化,进而为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困境的突破与超越在文化根源的解决上提供了选择。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西方强势文化相比较,其包容性更为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贯穿“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观念,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兼容并包、协调共存,在此基础之上又在现实中作出“持中”的合理选择,并推动文化的调整与演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高技术生成语境与企业生存语境的契合提供了可行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人文价值和包容性中,弥合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消解东西方文化理念与思维的冲突,从根源上解决中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是中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理性选择。而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如何充分实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软作用力,就不仅仅须要辩证地思考与探讨,更需要理性地实践。

参考文献:

[1]森谷正规. 日本的技术----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好的成就[M].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5:49.

[2]葛力. 现代西方哲学辞典[M]. 北京:求实出版社, 1990:229.

[3]卡尔·米切姆.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及其走向[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6:243-244.

[4]马林诺夫斯基. 科学的文化理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30.

[5]张弘政. 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22(5):63.

[6]尼格尔多德. 社会理论与现代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78.

[7]萨顿.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141.

[8]胡建. 启蒙的价值目标与人类解放[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0:257.

猜你喜欢

异化理性人文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人文绍兴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