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提高
2010-04-02广东电网公司梅州供电局冯新龙
■ 广东电网公司 梅州供电局 冯新龙
引言
供电可靠率直接体现了电力系统对用户的供电能力,反应了电力工业对国民经济电能需求的满足程度,是供电系统规划、设计、基建、施工、设备选型、生产运行、供电服务等方面综合能力体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间断的优质供电对各行各业及人民生活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供电企业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要求,确保电力的有效供应。如何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供电可靠率为总抓手,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安全、优质经济的电力供应和服务,根据本人对配电网管理工作,谈谈对如何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认识。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可靠性将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用户停电故障中的80%是由于配电网故障引起的。因此,如何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影响供电可靠率的主要因素:历年来,配网管理工作粗放,部分领导干部不重视可靠性工作,配网发展滞后,在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近年来都普遍存在“重发、轻输、不管用”的现象,由此,造成了配电网建设欠账太多,设备过载、电压偏低、开关、线路检修频繁等一系列问题暴露了出来,使供电的可靠率受到了制约。配网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同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高速发展,用电量的需求迅猛上升,配电网的规划、建设与改造同市政建设不同步,导致供电安全、供电可靠性得不到提高和保证。
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必须从基础管理、电网规划、电网建设、运行管理、技术进步等五个方面来实现。
一、加强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工作,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全面推广应用营配一体化信息系统,营配一体化是利用信息技术, 建立电网设备和电力客户基础资料的拓扑关系,形成站-线-变-户的一体化数据模型,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抓手,集成营、配各个系统的相关应用,建成贯穿客户服务全过程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它能够实现规划、工程、配网运行、营业、客户服务一体化运作。为综合停电管理、线损“四分”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营配一体化信息系统推广和应用将全面提高供电可靠性,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2、完善可靠性工作管理制度,强化供电可靠性指标管理。
要完善供电可靠性责任传递机制,强化指标管理,将可靠性指标逐层量化分解到基层运行单位,并责任到人。
3、加强停电时间预控工作,生产管理部门每月要定时召开停电协调会,严格控制重复停电。根据年度和月度供电可靠性指标合理安排停电计划,切实做到“先算后停”。同时,各级领导要严格按照时间定额对停电计划进行审批。
二、要抓好电网规划
配电网规划,标准要高,要有超前意识,要从新建和改造、远期和近期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利用周期,避免电网建设中盲目投资和重复投资。
1、要逐步解决主网的“单变”和“单线”等电网结构不合理问题,使变电站布点不足、不满足N-1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加强主、配网网络优化工作,调整各变电站供电半径至合理范围,实现各变电站之间的负荷可互为转供。新建110kV变电站要合理布局电源点,减小10kV线路的供电范围。
3、要将电网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要逐步解决电网的薄弱环节,通过合理的网络结构和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提高配电网供电局可靠性。
三、加快配网工程建设
要不断加大电网改造力度。改善城区10kV线路网络结构,逐步实现手拉手供电,线路供电半径要适中、供电负荷合理。通过大力推进主配网建设,不断完善电网结构,逐步解决主网的“单变”和“单线”问题,使变电站布点、线路卡脖子、不满足N-1、馈线线路环网等情况得到较大缓解,不断提高10kV线路环网率和可转供能力,减少客户停电时间。
1、要着力解决城网10kV线路的重、过载问题。要对线径小、供电半径大的导线进行改造,彻底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合理调整线路负荷,有条件的可将重载线路负荷转接到轻载线路供。要增加10kV出线,将重、过载线路负荷转接到新线路。
2、按照城市10kV配电网转供电能力逐年提高10%目标,加快环网线路的建设,提高配电线路的转供电能力。通过改造或新建线路等措施,不断增加环网线路的条数,逐步提高转供电能力。
3、按主干线分段原则,制定加装分段开关、支线开关计划,在10kV馈线上安装干线分段开关、分支线开关,缩小停电影响范围。
4、根据负荷发展情况,制定安装原则,超前在开关房内预留备用开关柜,减少工程接火导致用户停电。
5、加强配电网建设过程控制和管理,加强线路设备的验收管理,减少因施工原因造成的不必要停电。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工作,敦促其做好施工方案,要求其严格执行相关的可靠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配网典型工作停电时间定额安排工作,在停电前做好人员、材料等相关的准备工作,减少停电时间。要求施工单位在工作结束之前2小时通知相关运行班所,运行班所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到达施工现场进行预验收,对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可能需要停电解决的问题责成施工单位及时消缺,减少因验收消缺造成重复停电次数。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联系,将业扩接火和配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因业扩接火造成的停电。
四、加强运行管理
1、通过对近年城市用户停电原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计划停电占的比重最大(占82.6%)。加强综合停电管理,可以有效减少计划停电。通过综合停电,实现用户平均停电次数逐年同比减少的目标。加强综合停电管理要统筹安排停电计划,科学合理制定基建、改造、检修、缺陷处理(紧急缺陷除外)、用户接电、维护、定校、预试等综合停电计划。合理地安排停电,避免重复停电。同时对停电检修方案进行优化,在保证施工安全质量的前提做到有序高效,减少停电设备范围和停电时间。施工单位施工前要做好施工方案,管理部门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审,会审后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施工方案实施。
2、要重点抓好“三个严管”,严管重复停电、临时停电和延时停、送电。临时停电、取消计划停电实行“一支笔”审批,即主管生产的领导批准。对出现延时停、送电的情况实行“说清楚”制度,责任单位的“一把手”应在1个工作日内在生产技术部组织下向主管生产领导“说清楚”,找出根本原因,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3、要完善配网停电管理制度和综合停电管理制度,优化停电工作流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倡一次停电多个停电工作任务同时进行,减少停电时间和次数。要求运行班所每月对当月的停电计划进行重点关注,除按正常的周期巡视外,对计划停电的线路进行特巡,发现缺陷结合计划停电完成。
4、加强转供电管理
要求每条停电计划申请必须明确能否转供电,并注明转供电的馈线名称和编号,并事先制定相应的转供电方案。将具体转供电工作落实到班组的月度工作计划中。不能转供电的停电计划需简要注明不能实施转供电原因。
5、提高操作和检修效率
(1)对配网主要检修工作停电时间实行定额管理。
(2)加强技能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熟悉设备操作和故障处理,提高工作效率,主要检修工作的停电时间不超过定额标准规定时间的比例达到80%。
(3)配网停电计划需明确停电操作时间、送电操作时间和现场作业时间,调度部门严格统计停电、送电时间的准确率,并每月在生产调度会和供电可靠性例会上进行通报。施工单位在工作结束前30分钟通知调度部门,让操作人员提前做好准备。
(4)配电网点多、面广、线长,转供电操作停电两端往往相隔较远,且同一天经常有多项工作任务,在进行转供操作时,班组应安排安排足够的人员分点分组进行,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停电操作的时间。
6、加强配网运行管理,降低配网故障率
(1)加大缺陷处理力度,确保电网安全健康运行,重大和紧急缺陷消缺及时率达到100%。
(3)定期进行配网运行数据分析,及时跟踪配网设备的异常情况,保证配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4)通过安装避雷器、避雷线,改造接地网等措施,提高电网防雷水平。
(5)通过加强运行管理,建立线路风险档案,采用“红绿灯”方法进行隐患管理,大力推广群众护线、开展宣传等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防止线路外力破坏事故,努力降低超高树木、违章施工、漂浮物等外力破坏引发的线路跳闸事故次数。
(五)强化技术进步
一、开展配网带电作业
近年来由于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量大,新增用户接入较多,因线路检修、改造、用户接火等原因造成的停电对供电可靠率影响很大,停电检修、用户接火与供电可靠性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新增用户挂网运行、满足用户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开展配网带电作业非常重要。开展配网带电作业有利于减少用户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有利于增供扩销,提高客户满意度,给供电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推广设备状态检测、检修
推广应用状态检测、检修技术,逐步减少计划性大修和部分设备定期试验项目。大力开展在线监测、带电测试、状态预试、状态定校工作,提高全局设备运行、维护、检修水平,减少设备预试、检修、继保校验停电对可靠性的影响。
3、加快推进中低压配电网自动化规划建设工作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包括110/10kv 变电站的10kv 馈线,开闭所, 二次配电站和用户在内的配电系统的整体数字自动化与配电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来完成对配电网—用户(尤其是城市电网—用户)的集中监视, 优化运行控制与管理, 达到提高可靠性、提高供电质量、 降低供电成本和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开展配电网络保护自动化工作,实现将故障区段隔离、诊断及恢复、网络的过负荷监测、实时调整和变更电网运行方式和负荷的转移等来减少停电频率
结束语
可靠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规划、建设、运行、营销服务、技术、管理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供电服务水平。把提高供电可靠性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规划、基建、生产运行、市场营销全体员工协同作战,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高供电可靠性,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生产生活的需要,确保电力的有效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