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入城市的文脉
——在真实与美的动感地带

2010-03-25赵宁

剧影月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文脉形式

■赵宁

切入城市的文脉
——在真实与美的动感地带

■赵宁

艺术作品归根到底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在图像并存的今天,那些带有感性魅力的细节却常常被忽略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画家通过对细微线索的暗示,创造出模糊的片断和细节,传达出一种质疑和忧虑的浓郁氛围,使绘画的涵蕴超越了形式之美,成为表达思维追求与人类生存本能的手段,甚至成为影响历史变革的思想工具。

艺术必须让人不断地重新感受客观的进程,艺术对社会的表现都不是平板化和表层化的,由于艺术家们的提炼改造与制作的功夫,艺术才呈现为含蓄的且具多样性的符示体系。

艺术家们从观察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自然生态,城市文脉的变迁与毁坏,人文精神的迷惘和缺失等诸多层面来表达自己的反思,与其说这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学欢悦和礼赞,不如说是对自己人性价值的自省和追寻。

人们并非简单地把是否与客观事物相一致,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更不可能把审美法则作为禁锢艺术创新的僵化锁链。

随着视觉艺术的多功能指涉和外延的变化,极大地拓展了视觉艺术载体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引起了相同视觉艺术形式内在的些微变化。

人类文化的一体化,并不能使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人种繁衍一体化,这就需要不同的艺术兼融,各扬其长,多元共生,兴利除弊,创新繁荣,这应该是东西方艺术形式发展探索的共同的规律。

固然,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神与物游,物我同构、意在笔先,气韵同归,顺时合序等观念不应该在艺术实践中全盘抛弃。但关注东西方艺术的结合创新,提升艺术形式的品位,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全面地估价人对现实的审美标准,就不应该只有单一的纯而又纯的雕琢之美。那些引起观众共鸣的东西,在某种场合不一定就是美,而对于绘画艺术形式的多元性的探索体现了人类审美的多样性及特殊性,它不再是消极被动地受制或教条刻板地修饰。唤起人们审美愉悦的并不只是艺术,自然环境和生存状态,是审美愉悦的源头活水,艺术载体所涵盖的部分信息,应当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脉搏相互关联。

下面三件习作,是笔者在学校假日期间外出漫步,信马由缰、信手涂鸦,并没有画三寸当千仞之高,墨二尺现百里之遥的功力,有的只是练习创意的瞬间性选择,以一个眼见的静态,折射出文化的氛围和时间的流动,写孔子墓地,想到了它的宁静和隽永,画长江大桥感受着历史变迁的那段客观进程,透过画中营构的影像氛围使人触摸到一个城市的风脉所系。至于是否属于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只有任读者去品味。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7级研究生)

山东曲阜孔林石雕

武汉大学图书馆

武汉长江大桥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文脉形式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陈科磊、路畅、吕金鸿、于孟祺作品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推进乡村建设 留住文脉乡愁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爱“拼”有奇迹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曹文轩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