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复习策略

2010-03-24福州第一中学檀巧芳

海峡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答题古诗题目

福州第一中学 檀巧芳



浅析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复习策略

福州第一中学 檀巧芳

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学生在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复习策略,以及对复习策略的再思考。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高考 复习策略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意味着高考的古诗阅读鉴赏题大抵是从这两方面来考察学生。从一般意义上说,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读懂诗作是前提,读懂了诗作,我们就应该能正确解题。但现实的情形并非如此。首先,部分学生反映有的诗我读不懂,读不懂自然不会解题;其次,部分学生反映,有的诗我读懂了,但我还是不会解题;再次,有的学生反映,有的诗我读懂了,也觉得自己做对了,但最后还是被扣分了。总之,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即使读懂了诗作,也很难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十拿九稳。难怪有分析认为,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能力要求最高的一类题型。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学生反映的这些问题呢?

1 问题分析

1.1 读不懂。从初中到高中,古诗文阅读一直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六年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而且从高考的命题来看,一般也不会考很艰深的诗。因此,学生所谓的读不懂,应该是部分读不懂。如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考题是: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这道题中要求学生“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一些学生反映第三联读不懂,所以无从作答。而问他们是否读懂第一、四联时,他们大都表示没问题。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在不考艰深的诗作的同时,往往在学生读不懂,或不完全懂的地方作文章。高考作为选拔考试,诗歌鉴赏的题目有一定难度,这是在情理之中。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读不懂其中的部分内容也是正常的。那么,让学生通过复习逐渐由“读不懂”过渡到读懂了,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应是高考诗歌复习的目标之一。同时,让学生学会在“读不懂”的情况下,也能正确作答,应该是高考复习的另一个目标,因为能力的培养毕竟是长期的,临考前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

1.2 读懂了,不会作答。一般来说,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即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常遇到的情形。但古诗阅读又有它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它强调对表达技巧的考察。因此,不少学生面对题目感到无所适从的原因是对表达技巧的生疏,以致于无从下笔。如2006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的考题是: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就字面来说,学生们是基本读懂了,但一些学生遇到第二小题要求分析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时,就懵了,不知从何作答,有答夸张的,也有答对比的。那么,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应是高考诗歌复习的又一个重点。当然,由此也可以说一些同学所谓的“读懂”了,其实只是理解了它的表层的意义,并未触及它的深层含义,因为明白了这首诗三、四联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才有可能真正触及诗歌的内涵,即借此表达诗人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1.3 读懂了,也觉得自己做对了,但最后还是失分了。面对此种状况一些学生不禁感叹:“诗歌鉴赏,想说爱你也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学生的鉴赏水平毕竟有限,可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读懂了,作对了;如一些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挂一漏万,答得不全面;如一些学生没有掌握答题规范,以致于表述上多有漏洞,或思路不清晰,或答题要点模糊等。在诸多原因中,没有掌握答题规范,最值得关注,因为其他原因多属于能力的范畴,而答题规范更多属于知识的范畴。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但知识只要教授给学生,他很快就能运用起来。如我们曾在一次考试中,给学生这样一道诗歌鉴赏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首诗塑造了“我”怎样的形象?

这首诗本身不难,这道题看起来也很简单,所以学生自信满满地写上了答案。结果,一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满分,因为他们的答案是:豪迈的形象。而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是:自由随性、富有情趣的形象。难道学生没有读出“恣情纵饮、不拘礼节”,一问非也,原来他们以为“形象”即“性格”,那么怎么能说“纵情豪饮、不拘礼节”的性格呢,因此用了虽不准确,但能表示性格的“豪迈”二字。那么形象和性格的区别在哪里,分析形象的题目该如何作答,只要我们给了学生这个规范,那么在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他们的“自信满满”不就能收获“硕果累累”了吗?因此,在高考复习阶段,教给学生各种类型题目的答题规范是相当重要的。

总的来说,出现以上三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较欠缺,不能很好地掌握诗歌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对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较生疏,也未能较好地掌握答题规范等。那么在高考复习阶段,学生通过掌握诗歌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常用的艺术手法、答题规范等,是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基于这种认识,在高考古诗复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 复习策略

2.1 帮助学生疏理与古诗阅读鉴赏有关的知识清单

疏理知识清单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高考考什么,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让学生拥有比较系统的关于古诗阅读鉴赏的基本常识。疏理知识清单可借助于相关的比较规范的辅导材料,再加以教师的适当分析和补充。这份清单应该包括:考纲中对诗歌鉴赏的规定,古代诗歌的形象、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高考复习时,发现一些学生酷爱做题,但对于知识清单却不以为然,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埋头苦做,往往事倍功半。

2.2 要精选习题,按知识点形成一个训练序列

给学生知识清单之后,如给他关于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后,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完全消化这些知识,也不意味着学生一定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考试或练习中碰到的相关问题。那么如何实现这些知识的转化呢?这一定要通过做题,而且一个知识点,如动与静,又如虚与实,最好能给学生三到四道的相关题目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该知识点。但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复习用书,只是高考题或模拟题的汇编,没有很清晰的知识模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阅读大量习题,从中筛选出考点(知识点)相同的题目,然后按知识点逐个编排,从而形成训练的序列、系统。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边做边总结,边总结,边巩固,边提高。

2.3 注重答题规范的训练和总结

在诗歌鉴赏中,所谓的答题规范,即一种类型的题目,有一定的答题方向、思路、要点。学生掌握了这些规范之后,就能有效避免读懂了却答不清楚,或以为答对了,却失分的情况。比如,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这类题目,它的答题规范是,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点明情和景的关系。如分析某个字为什么是这句诗的诗眼这类题目,它的答题规范是先翻译、解释这句诗,然后写出这个字传达了这句诗中所要的表达的某种情感或景象、意境等。如分析营造怎样的氛围这类题目,答案的落脚点是“的氛围”,因此在前面填上的应是形容词,如孤寂、萧索、温馨等。

2.4 告诉学生“读不懂”的情况下,有哪些求助方法

“读不懂”,可能是每个学生都会遭遇的情况,因此,教给学生一些“求助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前面提到的2004年湖北高考题(《次北固山下》),学生因为读不懂第三联所以无从作答,那么教学生巧借思乡之情理解所描写的景物是有效的方法,因为“诗缘情而绮靡”,所以古诗中的情与景总是统一的。那么海上的日出,江上的春意,怎么表现思乡呢?这样学生就容易想到这二者都意味着时光流逝,光阴逝去而自己仍客居他乡,怎不引发乡思呢?这样不就理解了第三联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巧借主旨,以诗解诗。除此之外,还可以教学生巧借题目,反求答案;巧借闲笔,理解诗意等等。

2.5 要在重讲评的同时,重批改

诗歌鉴赏是主观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在重评讲的同时,要重批改。因为只有通过批改才能知道学生到底错在哪里,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学生在答题规范上的具体不足,这样的讲评才能有的放矢,这样的训练才能有较高的成效。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以上所讲的只是几个大的方面。

3 对复习策略的再思考

3.1 应试策略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试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所学。

3.2 主观题与规律性、规范性并不矛盾。高考复习阶段,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复习的倦怠感,产生于他觉得复习了,尤其是主观题复习了,也不一定能对付考试。因此,在讲评、指导主观题时,不能以给学生标准答案为目的,而是为了通过这道题,给他一些解题上的规律或方法。

3.3 精讲精练,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和付出,节约的是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常说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题海首先就要求教师精选题目,精心讲评,用心总结。

3.4 复习策略要与复习时机结合起来。人的认知和心理有一定的规律,过早进入复习,学生的考试兴奋点就会提前到来,很难有良好的应试状态;反复进行复习,学生就会产生认知疲劳,学习效率下降,并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再好的复习策略都要讲究时机,在考前半年左右开始系统的复习,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这样既能收复习之效,又能让学生拥有一个比较兴奋的考试状态。

猜你喜欢

答题古诗题目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拟古诗”之我见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