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2.0带动的革新
2010-03-24张雪超
文 张雪超
>> Mobile 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开放性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
2005年,Tim O’Reilly提出的Web 2.0理论席卷了全球的互联网,一股创新风暴将互联网带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Blog、RSS、SNS、Wiki等应用和服务迅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并逐渐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数字化生活的时代。
2006年,当Web 2.0风靡一时,Mobile 2.0的概念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移动互联体验的升级,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移动SNS、文件分享等各种服务纷纷登陆移动终端,从PC(Personal Computer)向Mobile的变迁开始缓缓地拉开序幕。
2010年,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缩短着PC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鸿沟,Mobile 2.0理念下的应用创新风起云涌,标志着移动通信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同时,随着国内3G业务的普及,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多媒体等之间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将为产业链的上下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从Web 2.0到Mobile 2.0
事实上,Mobile 2.0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很多人仅仅是将Mobile 2.0视为Web 2.0的伴生品,是Web 2.0延伸出的移动版本。在Mobile 2.0诞生初期,很多专家都对Mobile 2.0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推敲。
英国的Ajit Jaokar最先提出了Mobile Web 2.0这一名词,并认为在Mobile 2.0时代,相关的应用服务将凸显集体的智慧,由用户创造内容。此后,世界移动产业组织Mobile Monday的负责人Daniel Appelquist表示:“‘Mobile 2.0’这个词最好被定义为面向移动关联设备的下一代数据服务。”而著名的移动专家Rudy DeWaele则进一步为Mobile 2.0归纳出了四个特点:开放性、用户体验、社会交互性和能识别。
然而,到目前为止Mobile 2.0与Web 2.0一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对此互联网实验室曾给出了一个概括性定义:Mobile 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开放性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即通过无处不在的移动设备和用户更自由的选择来创造价值。用户可将个人或社会性内容(如地址簿、日历和社会网络)与个人信息(如位置等)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且可与任何开放环境中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同步。
可见,Mobile 2.0并不是把Web 2.0的各种应用及技术简单地移动互联网化,它需要具备“开放和用户选择”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一种以移动性为基准的新的服务类型。
带给用户新的移动体验
时下Web 2.0的热潮还在持续,“以用户为中心”的概念逐步被人们接受,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Mobile 2.0的相关应用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庾志成表示:“3G网络能力的不断提升和Web 2.0的发展催生出了Mobile 2.0,产生了许多新的业务,比如移动SNS、移动RSS、移动Blog/播客,增强了3G业务的互动性,体现了人人参与、共同建设的互联网宗旨。”
《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显示,在对手机用户的业务使用情况做的调查中,手机上网浏览新闻、手机搜索和手机IM名列三甲,各自所占比例为90.8%、47.9%、46.9%。同时,易观国际的调研报告表明,互动游戏、移动IM等双向交流正逐渐被用户认同并走向主流。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Mobile 2.0的应用具有内容丰富和操作便捷的特点,能够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入互联网并获取信息,在手机上享受原本在传统网路上所能享有的一切Web 2.0服务。
联想移动副总裁陈文晖曾表示:“Mobile 2.0并不只局限于手机,而是一切可以移动的联网设备。在通信业务不断发展,硬件与技术的急速更新中,依托3G发展机遇,基于移动终端的网络将由2G时代的单向静态浏览变为3G时代的动态交互行为,移动设备与网络服务集成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科技趋势,也就是全新的Mobile 2.0时代。”
赋予运营商新的角色
>> iPhone的软件商店App Store是移动应用开发及服务运营的先驱。
2008年7月10日,iPhone的软件商店App Store正式上线。截止到2010年1月,App Store总下载量已经超过了30亿次。In-Stat发布的报告显示,iPhone和iPod Touch用户下载的在线应用数量,已达到其他智能手机用户的2.4倍。可见,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加快了移动通信进入Mobile 2.0时代的步伐。
然而,在重塑后的移动产业链中,人们不得不关注移动运营商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一直以来,移动运营商在产业链上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既是规则的制订者、仲裁者,也是市场的垄断者。但在以Mobile 2.0应用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开放性”和“用户主导”被不断强化,移动运营商不仅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也将面对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格局的巩固,移动运营商所占据的市场地位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稍有停滞就会被市场和用户忽视,最终彻底沦为通道。事实上,国内的移动运营商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不仅纷纷试水推出各类Mobile 2.0服务,还各自建立了软件应用商城,以巩固和维护移动运营商在整个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对此,艾瑞咨询高级分析师刘亮向《互联网天地》记者表示:“从长远来看,单纯地依靠移动增值业务必定会对移动运营商未来的业务增长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新的移动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更多的是要成为数据内容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通过发展互联网的数据业务,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应用服务,而不是局限于数据传输通道的角色。在未来,位置服务、移动支付、移动安全、身份识别、移动电子商务等是移动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移动运营商需要不断的变换角色,寻求新的转变,谋求新的发展。”
模式创新与习惯培养
除了移动运营商精心布局移动互联网以外,不难发现众多行业巨头也开始纷纷拥抱Mobile 2.0。2008年,苹果公司推出的支持3G的新版iPhone引爆了新的移动互联网机会。此外,Blackberry和诺基亚的N系列手机也为开拓移动互联网埋下了伏笔。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Google发布了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以及相关产品。
同时,Mobile 2.0也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在欧美、日韩等移动互联网相对领先的国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在中国,大多数新兴的Mobile 2.0公司都是从互联网公司或由SP转型而来,既要面对来自移动运营商的竞争压力,又要寻找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
针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刘亮表示:“国内的一些移动互联网公司在商业模式的设定上有着一定的误区,认为Mobile 2.0仅仅是Web 2.0在手机终端上的延续,可以采用Web 2.0网站在互联网上的成功模式。事实上,并不应该局限于此,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但企业也要结合移动媒体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市场的需求,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
对于Mobile 2.0时代的远景,刘亮表示:“Mobile 2.0应用和服务走向大众市场仍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目前市场对于Mobile 2.0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用户的使用习惯还有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