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的未来
2010-03-24禾火
2010年的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无疑是一个风起云涌的细分市场。首先是2010年初,谷歌宣布将Google.cn的大部分服务器移到香港,随后位于第二阵营的搜狗、有道、搜搜等纷纷表示,将深度发力搜索引擎市场;年中,李彦宏在百度技术大会上抛出了“框计算”,同时因为新浪微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社会化搜索引擎的概念再一次被提上讨论桌;年底,谷歌在北京举办谷歌创新大会,几乎与此同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KK)带着他的《失控》中文版来到北京与中国的互联网专家们交流,在这两个活动中,谷歌和KK也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搜索的未来。
从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发展来看,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无论是谷歌的云计算还是百度的框计算,搜索引擎都是分成三个阶段完成用户的搜索请求:第一,了解用户的需求;第二,根据数据库抓取用户所需要的信息;第三,反馈给用户一个信息列表,同时准备好下一次交互的准备。
现有的搜索引擎在工作时,这三个步骤泾渭分明,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搜索引擎中,这三个步骤将会互相渗透,甚至最终融为一体,换句话说,是机器、技术和人的融合。而KK的观点则是:“将生命的力量释放到机器中的同时,我们就丧失了对它们的控制,但这却是一个最美妙的结局。”
搜索引擎的最终形态应该是什么?在我们看来,技术和人的融合最终将会走向密不可分,但密不可分或许是类似于“无穷大”这样一个永远抵达不了也不应该抵达的目的地。如果真的有一天,机器和人密不可分,那么很多社会问题将会由此产生,社会思想形态和行为模式也会出现颠覆性的改变。至少在目前来看,这种改变是不会被社会接受的。
那么,我们能够预期的搜索引擎的理想状态会是什么?或许是以用户个体为中心的“随需而动”。
以用户个体为中心,就是高度的个性化,无论是现有的账户登录方式还是未来的生物识别技术等等,目的都是把用户个体从所有用户中识别出来。“随需而动”,则是通过各种交互方式与服务器进行互操作,包括现有的键盘、触摸、语音合成和识别、手势、视线识别等技术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神经交互、脑波识别等技术。最关键的是,搜索结果的呈现完全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不会出现任何信息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