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主义者的泛科技之路—— 访科学松鼠会创始人、果壳网CEO嵇晓华(姬十三)

2010-03-24牟晓隆

互联网天地 2010年12期
关键词:果壳松鼠公益

文 牟晓隆

嵇晓华和记者之前见过的所有创业者都不一样。

他说话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丝腼腆,他会用慢条斯理、略带一点江浙气息的口音告诉你:“人类离消灭艾滋病还有多远?”“艰难的决定能有多艰难?”“黄蓉为何用白菜豆腐留住洪七公?”诸如这样的问题,看上去像是调侃的说笑,实际上却隐含着原本艰深的科学。虽然是在做一家传媒机构,但是让记者完全感觉不到商业的气息。

在人们的视野里,博士毕业、申请博士后、出国深造、进入跨国企业、升职、高薪是理工科博士生们最常走也是最稳妥的一条路,和嵇晓华在复旦大学一同读博士的同学们也大都走上了这条路。嵇晓华却选择了剑走偏锋,与一群同好创立科学松鼠会,以公益和非营利的组织形式向大众传授“泛科学”知识,这样的选择一度让他的很多朋友不能理解。

在这个圈子里,其实很少有人用“嵇晓华”的本名称呼他,大家都叫他姬十三。

姬十三终于放弃了他认为“不好玩”的纯科学研究,转而选择了做“好玩”的科学传播。

从科学家到传播者

第一次见到姬十三是在一个业内的微博小聚会上,在此之前已经听说他很久,但是一直无缘得见。姬十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内向、低调的文艺青年。

“其实我高中分班的时候文科成绩比理科还好,但是当时一直对科学心生向往,科学对我来说感觉就是一个抬头仰望的‘殿堂级’的地方。进入大学之后,我还经常写写诗,但是当时就觉得科学是一生要去追寻的目标。”说这些话的时候,姬十三的表情严肃中带点开心,他自己也觉得,当时的想法视野并不开阔,也并不了解自己当时真正的需求。

姬十三被科普杂志发掘的过程已经被各家采访的媒体重复了很多遍,“2004年秋天我开始以‘姬十三’的笔名投稿,《牛顿科学世界》成为第一个接纳我文字的杂志,之后十多家科学类杂志都开始发表我的文章。”从2004年到2007年,在校园和实验室里,他是熬夜写论文做实验的博士生嵇晓华;在科学写作的媒体圈和读者群里,他是逐渐有了一定知名度的姬十三。

临近博士毕业,面对毕业后的选择,姬十三越来越纠结:“我开始也想和同学们一样,出国、申请博士后,或者在国内找一个高科技生物公司之类的工作,我甚至在毕业之后还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呆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就发现,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觉得自己其实不适合做科研,现在科研体系分得太细了,要出成果只能是在一个很细分的领域特别深入。以我自己为例,我学的是生物学,生物学本身就分了很多门类,我的博士读的是神经生物学,但是我当时研究的又是神经生物学中一个很小的分支。当然,如果你特别的牛的话可以成为某一个领域或者某几个领域的专家,但是我自问到不了那个阶段。”

东北大学王兆文等[4]设计研制了2 kA新型换热电解槽,研究了NaNO2-KNO3-NaNO3系熔盐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换热电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这种换热系统的电解槽可以平稳运行,同时可成功回收侧部散热量80%左右;回收热量的同时,通过换热系统的运行,可有效控制电解槽的侧部结壳厚度,改善铝电解槽炉帮的使用寿命,给体系换热介质在铝电解槽上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姬十三难得的像机关枪一样吐出了四个对他科学研究“不满”的形容词,“挺无聊的,无趣,没意思,不好玩。”

于是姬十三终于放弃了他认为“不好玩”的纯科学研究,转而选择了做“好玩”的科学传播。“关键是要说服自己,说服自己去放弃多年来追寻的目标,这是最关键的。一开始我没有找到很好的理由说服自己,所以一直有些踌躇,就这么持续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忽然就想通了:喜欢科学未必要自己去做科学嘛。我可以去观察、访问和传播科学知识,如果我做得足够好的话,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最新的科学进展,访问最好的科研工作者,这也并不违背我当年的理想。”说到这些的时候,姬十三脸上又现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跟随心的方向

姬十三放弃了成为科研人员的机会,选择了从事科学传播的工作。“其实我一直不喜欢用‘科普’这个词,好像我们一定要‘普及’些什么,我现在喜欢用‘泛科技’这个词来定义我们做的事情。”事实上,如果作为科研人员,姬十三面临的恐怕是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聪明人群体,但是从事科学传播,他却可以开创一个时代。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用‘科普’这个词,好像我们一定要‘普及’些什么,我现在喜欢用‘泛科技’这个词来定义我们做的事情。”

“(科学松鼠会)成立的过程之前对媒体说的也很多了,其实当时我主要还是在给各个媒体写科学文章,同时也结识了一批有同样爱好的人。来到北京之后,我们发现这个群体越来越大,大家的博客风格也都很不一样,几个核心的成员商量之下,觉得我们或许需要一个平台让大家一起写作。2007年底我来到北京之后,就开始着手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当时比较流行群体博客,比较出名的有爱枣报、煎蛋等等,我们就按照这个模式搭建了一个Google小组,并起名科学松鼠会。”

正如姬十三所说,2007年底正是国内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第二个开端,2007年前后,很多志同道合的互联网人都建立起了各种话题的群体博客,在从2007年到现在的三、四年间,一些群体博客偃旗息鼓,另外一些却越做越大,科学松鼠会无疑是后者。2008年11月,科学松鼠会获得了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国际博客公众奖”。从往后的发展来看,或许是这个奖项,坚定了姬十三全心经营科学松鼠会的信心。

“科学松鼠会能发展到现在,因为我们做了一些不同于简单写作的工作让它变得和一般的群体博客不一样了。其实2008年到2009年初,我还同时在博闻网做科学编辑。2009年初,经过科学松鼠会几个核心人物的讨论,我们在北京正式注册了文化传播公司,我也从博闻网辞职开始全心运作这个公司。2009年11月,我们只有4个全职员工的团队冒着北京第一场大雪办完了2009科学嘉年华,同时我们还在持续给许多平媒包括《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输出内容,我们还做了一些针对科学作者的培训;2010年我们开始做线下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说到这些时候,姬十三的热情开始显露出来。“这些走到线下的活动让我们逐渐和单纯的群博有了越来越大的区别,或者说,到了这个阶段,群博只是我们输出内容的一个渠道,科学松鼠会变成了一个类似于民间协会的团体。”

下一步迈向哪里

“科学松鼠会不是我一个人的,不过从创立至今,核心团队的成员并不多,流动性和变化也非常小。”在科学松鼠会成立之后不久,姬十三就已经规划好了松鼠会的理想形态。“科学松鼠会不是一个单纯的群博,这是我很早就想好的。科学松鼠会一直把自己看成公益机构,采取公益机构常用的志愿者模式,这样在本身规模不大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参与者的力量,但是这种模式是有限制的——可以组织一个很好的协会,但是无法组织一个很好的媒体。做一个科学媒体,其实是我一直在梦想的。”

其实,在科学松鼠会3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似乎有了自己的性格。“学文学的人总说,小说在写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其中的人物就会有了自己的个性,不是作者可以控制的。科学松鼠会在变成协会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特点,首先是组织架构不是我想改就可以改的,其次就是因为人太多所以比较难于管理。”姬十三笑称。

姬十三告诉记者,目前科学松鼠会名义上的作者超过110位,活跃的作者大概在一半以上,这些都是与科学松鼠会签订了入会协议的作者,用姬十三的话来说,“他们加入进来都蛮不容易的。”这些是一般人眼中的高智商的未来科学家们,“一方面大家都有很多想法,但是又不能见面。如果至少一年能开一次全体大会,那么有些在网络上交流会造成误解的问题就可以当面解决,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作者都在国外,时间上根本凑不齐。”

不过让姬十三感到庆幸的是,虽然大家是以志愿者的形式进行组合,通过网络来操作并凭借个人的喜好走在一起,但是大多数人都坚持住了,作者的流动性很小。“我们现在几乎网罗了国内科学写作领域的所有优秀作者。”说到这里,姬十三难得地透出一丝锋芒。

在科学松鼠会逐步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之后,姬十三有了新的想法。“我现在慢慢觉得,科学松鼠会这个模式的媒体属性做不大,因为科学毕竟不是那么有新闻属性和热点话题的内容。如果要想做得更大,改变架构在所难免。”姬十三停顿了一下,想了几秒钟才说,“其实传媒和公益我都想做,之前也想过混在一起,但是后来我发现混在一起的结果就是两方面都做不好。不同的机构组织形式适合做不同的事情,一个公益机构来运作一个媒体并且运作的很好可能会比较难。我要做媒体,我要做传媒,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东西,我就不能用科学松鼠会的牌子。”

这也是姬十三接受挚信资本的投资前提之一。“之前也有投资机构要投我们,但是无一例外地希望用科学松鼠会的招牌做一些商业化的事情,这是我无法接受的。我很感谢挚信资本理解我同时作为一个公益人的理想,允许我拆离科学松鼠会作为公益品牌独立存在。”

“我很感谢挚信资本理解我同时作为一个公益人的理想,允许我拆离科学松鼠会作为公益品牌独立存在。”

未来的路更宽

在2010年11月14日的发布会上,姬十三代表整个团队宣布了未来的架构:“我们已得到北京朝阳区科委作为主管单位,发起成立一家非营利机构——北京朝阳区哈赛科技传播中心。今后,哈赛中心将以公益为宗旨,运营一个科普项目群,科学松鼠会将是中心旗下的龙头项目,果壳时间作为一个科学家高端演讲秀,也将成为与科学松鼠会并行的重要项目,另外,我们也正在筹备一些更传统的公益项目,如科学支教和科学互助网络。”“我们保留了原先工商注册的公司,更名为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作为科技传媒的运营实体。我们推出的果壳网是一个带有社会化网络属性的泛科技主题网站。除了果壳网,果壳传媒还将打造一个图书品牌‘果壳阅读’,致力于科普、科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

毫无疑问,姬十三心目中的公益和媒体双线并行的布局,已经初见雏形。“科学松鼠会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把它做成一个很好的协会,这个协会是要为行业培养人才的,包括怎么样吸引新人进入,怎样培训、怎样建设自己的课程体系,以及为一些媒体服务,保障会员的权利和服务等等。而果壳传媒则更加商业化。”

“我希望科技兴趣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休闲生活和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文化的这个层面里面,你很难听到理工科人的声音,我想打破这个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它覆盖的话题也会越来越广。美国现在有人在家里自制转基因食品,或许以后我们可以在家自己测试DNA序列,我觉得未来可能性会越来越多,我希望果壳传媒和科学松鼠会要在这个趋势里,至少在国内发挥重要作用。”姬十三的目标看上去很远大,“我希望5年以后可以成为一个比较大的事业。我希望这些东西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按照姬十三的想法,果壳传媒的商业行为将对科学松鼠会的公益行为进行反哺,“做一个商业机构会要考虑营收,所以我们也会去做一些俗的事情,比如可能会做一些少儿科普方面的图书。”说到这里,姬十三笑了一下,“现在我自己很少写了,不过以后我还会写些文字,我觉得自己写东西、然后跟人交流探讨再传播出去也是一个挺有意义的事情。我还蛮乐意以后去做这个事情。”

“互联网这几年一直在变化。2007年我博士毕业,当时才决定要做这一行,2008年我做科学松鼠会,2008年到2009年我在博闻网,但其实我不太适合在公司做,2009年我辞职出来。我自己也一直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姬十三对于未来的期待其实很现实,“果壳传媒想做中国的‘探索’频道,当然是在包括新媒体在内,多元化的媒体平台上的。而科学松鼠会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类似于WWF这样的国际化NGO。”

在11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致辞的最后,姬十三说了这样一段话:“分别在2年前和1年前,科学松鼠会和果壳时间都曾被视为过于理想化的产物。在这个时代,说起理想,或者被视为傻子,或者被视为不切实际。作为一个自命的务实派理想主义者,我希望创建一个伟大的非营利机构和一个伟大的科技传媒,这件看起来无比理想主义的事情,我真诚地希望得到大家的祝福。谢谢你们每一个人。”

是的,理想总是要有人坚持的,我们祝福姬十三和他的泛科技理想能够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果壳松鼠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小松鼠
空果壳
空果壳
松鼠
松鼠
松鼠
身陷果壳,心游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