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QC小组活动与企业的持续成功
2010-03-23马开健
马开健
(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63)
1 QC小组活动与企业持续成功的原因
1.1 QC小组活动的动力来自企业对质量改进和资源节约的需求
二战以后,全球转为质量与资源的竞争,这种民族生存与社会竞争的压力首先传递到企业,并由此转入到对班组开展QC小组活动的期望与支持。因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现场质量管理最基础的单元。班组将企业的市场压力和社会责任在QC活动中分解落实,能够从源头控制不合格品,减少过程浪费,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顾客质量要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QC活动不断提升过程能力,对QC小组活动的成功给与奖励,为QC小组增加了持续动力。
1.2 QC小组活动的成效来自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QC小组活动正是从发挥小组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入手,调动人的最大潜能,以企业发展主题为小组的主要课题,以自愿参加、自我组织、自定目标、集思广益、科学民主的形式,将个人的积极性与小组的活动方向联系起来,推进班组生产能力的进步。
QC小组成员将自己放在企业主人的位置思考和解决问题。将被动劳动转变为“以我为主、尽我所能”的创造活动,将指令任务转化成班组自我改进的要求。整个活动将企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紧密连在一起,如同我国五十年代《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技术改造;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做法那样,使个人与集体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企业班组的标杆,使一个个具有创造性、充满活力的班组在解决面临问题的过程中,铸就了企业坚实的脊梁。
1.3 QC小组活动的正确决心源自“以事实为依据的决策方法”
QC小组活动一直遵循了上述原则:活动时步步置疑,从“选题” 到“目标可行性分析”、从“现状调查”到“确认要因”、从“对策实施”到“效果检查”,每个环节都用定量或定性等可作证据的依据为基础,科学决策、逐步推进,保持了前进方向的正确性、活动实施的准确性、阶段检查的针对性、客观效果的证实性,避免了决策的主观臆断等风险,使QC活动顺利地到达目标。
1.4 QC小组活动的成功运作来自于遵循PDCA循环
恩格斯在总结人类发展历史时曾经作过“历史发展是螺旋型上升”的结论。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在总结事物发展规律时进一步提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PDCA循环过程” 的论断。即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经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阶段并不断循环上升。
QC小组活动的过程正是PDCA循环的过程:活动轨迹螺旋上升并循序渐进,在四个阶段中还各有小循环,由此可见四个阶段十个步骤(创新型小组为八个步骤),在课题目标指引下,形成了自身结构完整,认识层层递进,逻辑条理清晰,过程环环相扣,沿正确程序前进的上升轨迹。且过程循环相重而不相叠,反映出活动水平持续提升。这样环环提升上台阶,在正确的方向与科学的方法伴随中保证了最大的成功率。
1.5 QC小组活动的基础在于扎根班组保证现场及源头质量
产品质量的源头在现场,现场质量的根本在班组。所以,班组质量是企业质量的关键。
QC小组活动将根系深深扎在现场班组中,使QC理论渗入到企业最小的管理单元,在产品质量的源头实施了有效的过程方法,现场问题在源头得到及时解决,防止了源头失控造成的资源浪费,使企业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期望的产出。
现场不仅是企业产品过程的源头,也是现场工人、技术人员集中的地方,而解决现场问题恰恰是QC理论方法最好的用武之地,QC的思想方法一旦和现场的实际问题和人员的创造性结合起来,大家的积极性就汇聚在正确的途径上,使班组通过QC活动立见成效,使企业的过程、产品(服务)、活动得到系统完善,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也由此发生质的飞跃。例如,某个QC成果推动了某小组专业、过程的进步,会要求和促进上序和下序专业小组改进工作,促进企业整个产品质量跃上新台阶。
1.6 QC小组活动的时效性来自做好力所能及之事
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细化、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要求企业必须专业化、标准化,过程能力满足要求,一次运作成功。
企业及其班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分工的,它们按管理边界及责任范围做事,保证责任与能力相符,在责任能力之内不断突破,争入先进之列。
QC活动倡导“小” 的原则,以“小课题”为主,从“小源头”抓起,激“小组潜能”。不做力不从心、力不能及之功,在快节奏、高标准的竞争环境下,充分体现时效优势,使目标立竿见影。正因如此,小组活动能不被混杂的局面困扰,很快实现效益,鼓舞全员进一步向新的目标前进。2010年铁四院“武广客运专线QC小组”、“档案借阅QC小组”双双获得国家优秀QC小组称号,都有类似的经验体会。
1.7 QC小组活动的先进性在于其理论与唯物主义思想吻合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先于精神,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物质。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还认为:先有实践,后有认识,认识又指导新的实践。QC小组的理论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正好完全吻合。
1.8 QC小组活动的地位来自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在ISO9000族标准出现之前,我们曾想把企业全面质量管理(TQC)的希望寄托在QC活动上。但由于QC的理论方法不能象ISO9000族标准那样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指导。直到ISO9000族标准的出现,企业管理者用体系管理企业、班组用QC的方法管理现场的生动局面才得以实现:
①ISO9000族标准明确了企业的质量方向,使班组的QC小组活动明确了自己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使课题目标、活动目的与企业的质量方向相一致,在企业的宏观目标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ISO9000族标准在企业的应用使“领导作用”得以发挥,其“全员参与”的要求在QC活动的平台实现。两者自然分工、相得益彰,如同企业质量效益的两个车轮,在上下的共同推进中前行。
③ISO9000族标准和QC小组活动的理论方法出于同样的理论,在企业的质量循环中,可以相互作用,形成系统的管理方法,合力解决现场问题,使小组活动焕发出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相互辉映的魅力。
1.9 QC企业质量活动的全员参与来自于“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关爱人,包括满足人的应有要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追求目标从基本生存需要到自我价值实现,并与人类自然和谐的要求相一致。QC小组活动恰好是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两个层面构建了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自我理想的舞台。
QC活动的成果首先是为了满足接受服务的顾客,让接受产品及服务的人在产品质量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物质和精神文明中,享受到人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被满足的时代进步。
在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QC小组成员自我实现的追求也同时得到满足,走上了提升自我价值的道路:从确定课题目标到成果发表,每个成员都有自我追求、共同实现的条件,在得到知识、受到尊重的全过程焕发活力,在团结进取中感受到集体力量。当取得成果时有应用科学方法的成就感和奉献社会的满足感!在成果发表时有互相学习、交流借鉴成果的愉悦!并对其他小组的“了不起”而肃然起敬。
2 QC小组活动在科学发展观中承担新的重任
2.1 在各个领域实践“科学发展观”
当前,科学发展观正作为基本国策指导企业实践。QC小组活动应关注这一时代要求,借企业产业转型、跨越式发展等时机,把QC小组活动的方向转到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尤其是要注意学习新技术、探索新方法、研究新发展、适应新环境,把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与掌握科技知识和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把进一步开展以技术创新、环保节能等为主题的课题活动与提升班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QC小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沿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道路前进;在成果评审中,对新科技、新能源、新方法采用的成果给予积极关注和支持,树起各行业的新标杆,在各领域的源头起好创新、示范作用,为企业和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2.2 进一步开放思维,使QC小组活动争放异彩
QC小组现在的成功经验是多年积累、改进形成的,老的成功经验是轻车熟路,但也需要小组在活动中继续探索,以新的经验丰富QC理论,增强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性。
为此,我们应当允许思想开放、方法多样,在坚持原有科学方法、统计工具的同时,总结有效的过程方法,不必禁锢在一成不变的思维套路中,不要容不得任何变化;如果连一些小的的枝节也被硬性规定,且这些规定并非理由充分却成为原则不能逾越时,会限制包括统计工具应用在内的推陈出新。
2.3 关注行业先进、绩效可信的QC成果
优秀的QC成果是过程方法与绩效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优秀的成果离不开QC的过程方法,QC的过程方法的绩效也须由“可证实性”证实来证明。
在企业评选中,有绩效的QC成果对企业有贡献,其经验更有说服力,所以一直成为企业评选QC成果并向行业协会推荐的重要标准。
在参加行业或国家优秀QC小组评选中,正确应用工具方法成为评选重点,也要重视对证据的关注。因为,光有过程方法的头头是道,没有成果的先进性和可证实性支撑,可能在金玉其外之下隐藏形式主义的风险,使得QC小组的假成果失去指导价值。
3 企业开展QC活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QC活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实践中并非一帆风顺,不少企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影响了QC活动的普及和提高。
3.1 QC小组活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贡献不明显
出现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企业把是否获得国优小组奖作为企业QC小组活动的唯一标准,淡化了QC小组为现场提供科学方法,解决生产一线难题,创造事半功倍效益的活动宗旨。
(1)认清QC活动目的是“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
小组在企业应用QC方法取得绩效,其经验就有价值,所以,在QC成果发表会上未被评委评好的成果未必不是好成果。企业和小组不可因为排名挫伤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或不自觉地将QC小组活动的重点单纯放在事后总结或专注在美化课件上,而是把根基牢牢扎在现场实际的修炼上,有了长期积累的雄厚基础,优秀的QC小组就会拔地而起,与企业声誉比翼齐飞。其身后自然会有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用培训引导、以政策扶持QC小组走质量效益之路
企业在QC理论培训时,要引导小组成员认清理论对管理的指导性、过程方法对技术攻关的可行性,认清最终的目的是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企业对运用QC方法并取得实效的成果评选出来,给予奖励,并作为样板在企业推广,会引导小组联系实际,克服困难,不断创出好的成效。
(3)绝不能用处罚措施对待QC小组
在一次论文评选时,笔者看到某企业的经验:“管理部门对小组活动进行考核,对不能完成目标的小组给予处罚!” 这显然是错误的,错在把QC小组当成行政班组,错在不是积极帮助QC小组分析原因、克服困难,而是把出现失败的责任全推给QC小组,没有认识到QC活动中出现失败是正常的。
QC是自发性的质量管理活动,不是行政班组强迫的行为。企业如果遇到QC活动的不尽人意,只能从企业政策和管理方法上找原因,而不能用丝毫的不良情绪对待QC小组,否则,只会起到反面的作用,只会打击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可能达到活动增效的结果。
3.2 QC小组活动对企业人才培养帮助不大
企业开展QC活动如果没能出现人才济济、欣欣向荣的局面,直接原因是QC活动只停留在少数骨干的圈子里,其科学的理论方法未在企业普及和传承。对策是:
(1)将QC活动“小、实、活、新”的经验向班组示范交流,鼓励企业各类班组学习成功经验,在QC活动中解决面临的问题。
(2)让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知道质量管理体系和班组QC活动是同一原理,掌握QC活动科学方法是提高人才素质的过程,在企业有终身用武之地。今天QC骨干用简易方法指导班组攻克技术难题,明天可以做好更复杂的管理。对取得QC成绩的骨干,要激励、推荐,委以重任,使其有更宽阔的舞台展示能力。
(3)把QC活动成果的发表当做锻炼人才的平台,而不仅是为了获奖。
小组用15 min时间发表成果,是小组成员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让小组成员自我演讲,现身说法,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说服力。不要请所谓有演讲能力的局外人为成果表演,那样,只会让小组成员失去锻炼、提高的机会。
(4)在有条件的企业,每年的QC发布会最好都是新面孔,体现全员参与、人人有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每年的新课题、新成员、新成果,是企业朝气蓬勃精神面貌的体现。每一个演讲者都知道这是自己的宝贵经历,这种经历对今后工作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发表交流经验后,会融入到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潮流中,成为帮助新员工、推进新课题的骨干,由此循环往复,企业一定会人才辈出。
3.3 企业的好成果不能在外获奖
企业把QC活动的功力放在现场,经过长期的积累,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外获得国优小组将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也应注意:
(1)好成果通常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课题好,比如具有领先水平、有耳熟能详的知名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等;二是QC成果应用的过程方法得当,结构严谨、逻辑顺畅、文风优美、环节分明,无工具方法的明显错误;三是成果有可证实性、可追溯性,例如企业财务证明,国家专利证书或设计评审文件等;四是成果发表效果好,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给人以深刻印象。推选这样的成果参加评选,有明显优势,获奖可能性就大。
(2)不同的行业对QC成果的感知度不同,所以,应把企业优秀QC成果选送到对口的行业去交流。这样的先进性便于评比,容易得到同行认可。
(3)QC活动应保持好过程记录及素材,以便为成果发布提供论据。发表前应让小组成员对成果提出看法,结合课件把体会畅谈出来,使课题介绍时有鲜活的内容。必要时可请企业专家审阅,看课题表述是否能够讲清问题,是否有错用QC工具方法等现象,有利于提升发表效果。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QC小组活动与企业的成功是相互联系的,对企业的人才培养、现场绩效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应当用好这个活动形式,为国家经济与社会效益做出持续贡献;QC小组活动应紧紧跟上企业发展的主流,活跃在企业关注的前沿和纵深,持续地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1] 邢文英,熊 伟,邵艳萍.QC小组基础教材(二次修订版)[C].北京:中国质量管理协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