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的哲学意蕴

2010-03-23郝俊英

统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外线方针能动性

郝俊英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一、在既定的客观条件下发挥人的自觉能动作用

毛泽东结合抗日战争实际,深刻地论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问题。他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己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样自觉的能动性。

第一,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思想是主观的东西,是自觉能动性的一个方面。但是,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东西。要实现思想,就必须用思想武装群众,变成人的行动。因为做或行动是一种物质力量,具有直接现实性,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使客观存在着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使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物质的东西,实现人的预定目的。因此,做或行动是自觉能动性更为重要的方面。但是,行动总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思想的正确与否决定能动性发挥的方向。

第二,发挥自觉能动性,必须要十分注意在“主观思想符合客观事实”的原则下进行。战争是一种最强烈、最尖锐的斗争形式。对立双方还通常必须要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来认识对方和己方的情况,做出判断、方案等,谋取战争的胜利。然而。由于客观情况不同,这种主观能动性不仅有作用大小的差别,而且有正确和错误的本质不同。尤其是作为战争的领导者,其主观指导必须与客观形式相符合,依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制定作战方针和作战计划,实施战争。毛泽东强调的“自觉能动性”,就是要求这样“实事求是”地指导战争。

第三,发挥自觉能动性,要将一般和具体相统一。毛泽东说:“抗日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但这是一般的方针,还不是具体的方针。怎样具体地进行持久战呢?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人的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从持久战这一方针作为抗战实际规律的反映来说,已属于自觉能动性范畴,但是提供和实行这条方针的办法反映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更属于自觉能动性的范畴。因此,主动、灵活和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既是持久战方针的具体化,又是实行持久战方针的保证,是自觉能动性的一个关键环节。

第四,发挥自觉能动性,不仅要发挥领导者的能动性,而且要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据,存在于民众之中”,“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一思想,不仅带来了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而且发展为我们党后来指导各项工作的一贯思想。因此,调动群众的主动性,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所在。

二、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战争情况

抗日战争的动力就是战争的矛盾运动。毛泽东运用这一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思想,正确处理了抗战中的诸多战略与战术矛盾,为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开辟了道路。

第一,关于强与弱的思想。毛泽东客观全面的分析了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他指出:⑴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这就决定了中日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抗战不能速胜。⑵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它的人力、军力、财力、物力都很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则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⑶敌寡助我多助。日本进行的侵略战争,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反对,是失道寡助的;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是得道多助的。接着毛泽东又创造性地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对中日双方强弱、胜败的变化方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预测。他强调,在通常情况下是强胜弱败,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在《论持久战》中,他对持久作战的三个阶段,分别论述了以我之强,攻敌之弱的战略和战术。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又提出了六项纲领,从战略与战术的结合上,对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战略战术问题,探索了变弱为强,积小胜为大胜的有效途径。毛泽东正是通过这种历史的,敌我双方力量消长过程的分析,发现和总结了敌强我弱条件下,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制定了以持久战为主要战略思想的军事方针,使之成为指导抗日战争唯一正确的战略总方针。

第二,关于进攻与防御的思想。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过程“就是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进攻与防御是战争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进攻,是一种为了歼灭敌人,采取主动攻击敌人的作战形式,要消灭敌人,就必须采用进攻手段;防御,是一种避免敌人杀伤,抗击敌人进攻作战形式,要保存自己,就必须采用防御手段。防御和进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防御中有进攻,进攻中有防御。

第三,关于包围与反包围的思想。包围和反包围的关系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密切相关。毛泽东在分析包围、反包围这个问题时指出,从整个抗日战争看来,由于敌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于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无疑我是处在敌之战略包围之中,这是敌对我的第一种包围。由于我以数量上的优势兵力,对于从外线分数路向我前进之敌之某一部分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的外线作战的方针,使其反而处于我之包围之中,这是我对敌的第一种包围。再从敌后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来看,每一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四面或三面包围之中,这是敌对我的第二种包围。但若将各个根据地联系起来看,并将各个游击战争根据地和正规军的战线联系起来看,我们又把许多敌人都包围起来,这是我对敌的第二种包围。这就是处于敌人对我战略包围形势下,我对敌人的反包围。关于包围反包围辩证思维方法,在抗日游击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把战争和政治仗结合起来

毛泽东主张把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以及其他形式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他指出:“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动员,离不开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等项政治原则,离不开统一战线政策的良好执行,离不开文化的动员,离不开争取国际力量和敌国人民援助的努力”“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

毛泽东认为,任何战争都有它的政治目的。他指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同时毛泽东明确指出所有战争中都贯穿着一个根本目的,那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又指出,要达到战争的根本目的,就必须采取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避免一切被动的呆板的战法。同时毛泽东强调:“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采取进攻和防御以及贯穿着进攻和防御的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等手段。在具体进行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的攻防时,又有许多具体方法,使作战形式呈现出多样性。

研究抗战时期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思想,有必要分析具体的抗战内容和形式,并总结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应用毛泽东战争哲学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强化毛泽东战争哲学思想的实践适应性和理论指导性。

猜你喜欢

外线方针能动性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左利手运动员在水球比赛阵地进攻战术中的作用
中国男篮与对手外线队员得分能力的对比研究①——以第30届奥运会比赛为例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中的自觉能动性问题浅谈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关于抗日战争的一般方针和具体方针
我们应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