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理论维度与实践路径
2010-03-23徐德胜
文 竹,徐德胜
(1.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2.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西抚州344000)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伤人以及其它漠视生命的现象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注。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维度进行理论思考,进而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步探讨,无疑对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理论维度
关于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1]。有人把生命教育定义为以生命关怀为中心,在遵循个体生命、生理和心理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并在个体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和谐关系的教育[2]。也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追求的是在生命观变革下整体教育观的变革,它以生命为基点,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相应开展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养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3]。
笔者以为,从人的三个发展维度来审视,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4]。这样,开展生命教育除了关照生命本身以外,还必须从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维度对生命教育进行规定。纵观众多学者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定义,根据我们对生命和人的发展的理解,我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关照人的自然生命为基础,进而扩展到对所有类生命的关照、扩展到从生命的社会维度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从生命的精神维度追求人的生命意义的教育。
二、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自杀及其它漠视生命的事件频发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而青少年自杀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大学生中,自杀、意外事故、暴力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例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男生因为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而自杀,上海商学院火灾导致四名女生跳楼身亡,北京大学大三学生被同学用利器砍死,天津医科大学学生马晓明杀亲等[5]。这一系列漠视生命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十分淡薄,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生命教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自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出版《生命教育》一书以来,生命教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1979年澳洲成立“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2002年8月,英国政府把生命教育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成为英国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而乌克兰从2001年开始开设生命科学基础课。港台地区的生命教育在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在台湾开始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末,香港地区对生命教育给予极大关注,其生命教育从宗教的角度开展,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等专著,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国内许多有识之士和有关学校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逐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2003年4月8日,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2006年12月28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支持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对生命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必要性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和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但遗憾的是,从总体上看,国内生命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亟待展开。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教师自身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帮助大学生提高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和自觉,它包括生命的存在意识和生命的价值意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和基础性,把保持生命的存在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原则;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决非是人的存在的最终目的,生命的存在还应该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还应该以其创造性去成就生命本身的价值。
生命作为人的物质载体,是人生存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的一切将化为乌有。根据笔者对生命教育三个维度的浅见,我们认为,人不仅是本体生命的存在,更意味着精神意义的存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身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当下生活和经验世界,不仅教授给学生知识点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尊重生命本体所拥有的基本意义和尊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
在实际学生工作中,笔者自身首先学习了生命教育的有关理论,然后有意识地组织大学生对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孟二冬教授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进行讨论,并以此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使同学们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引起了大家热爱生命的强烈共鸣。在高等学校,通过讲座、宣传栏、网络等渠道对珍视生命、与挫折作斗争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大力宣传,能够引领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帮助他们提高生命意识。
(二)探索建立生命教育课程与学科体系
与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相比,中国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处在探索实验阶段,至今尚未建立生命教育的学科概念和课程体系。实际上,生命教育既是学校教育应有的内容,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手段之一,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难度。
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致力于生命教育改革,在探索建立生命教育大学科体系方面为大陆提供了借鉴。东海大学从2004年起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大二以上学生必修“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及“自然科学与信仰”三门课程,以及宗教、伦理、生死教育、自我成长与人际互动和服务实践5大领域的选修课程,修毕这些课程者将获颁“生命教育”课程结业证书。元智大学要求新生在暑假研习“生命伦理学”公共课程。辅仁大学将“人生哲学”课程列为共同必修课程,并成立“专业伦理课程委员会”,在各系推动专业伦理课程的开设,将人生哲学、大学入门与专业伦理3门课合称为“全人教育”的基础课程。除借鉴上述做法外,大陆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生命教育课程。
(三)积极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仅仅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是不够的,要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还应该让生命教育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开展公民教育的有效做法,采取角色扮演和模拟(role play and simulation)的方法,积极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所谓体验式教育,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实习等,让学生直接参与,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如让学生观看录像,了解生命孕育的艰难,知晓生命降临的过程,进而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可贵,感受生命的美好。
前不久,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学校在校会上播出了一个学生自拍自编的DV短片——《懂你,母亲》,短片用镜头记录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的全过程。学生看后,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对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对生命充满了敬畏。通过组织大学生到特殊学校参观、开展帮扶活动和素质拓展训练等体验式教育活动,也能帮助他们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和体味。
在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精心设计生命教育载体,以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5.12汶川大地震”的有关展览,让他们从生命的自然维度体味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与施与,增强生命的责任感,提高他们对生命社会维度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组织大学生到伟人故居、烈士陵园等地参观,让他们学会欣赏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从精神维度追求人的生命意义。
(四)注重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现代化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修改了人际关系的准则。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从而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而观念的多元和多变,使大学生易于失去稳定感,变得难以认同,无所适从,常常处于困惑和矛盾之中,极端者甚至出现了藐视生命、寻求“终极解脱”的不幸案例。面对大学生心理困惑对生命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发挥心理咨询工作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目前,各个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但是,在知性取向的高校教育中,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才获得合法性,心理咨询工作在很多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多种相关设备、书籍空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大学生往往通过对人生每一阶段的生命叩问,对自己和世界发生关联的每一种探索,逐步建构起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自己精神生命的生长期。教师不应让这些“人生之问”无处求解,最终成为死结。因此,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出现在生死抉择的当口,而是应该与大学生的心灵成长伴行。心理辅导教师,除了用自己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来回答大学生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心灵困惑外,还应该与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联系,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心灵困惑。
(五)大力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
不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还是英文的“Life education”,可以说都是相当新颖的概念 。在我国,针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很少,而针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则更少。当前,生命教育工作基本上以实践为主,而且主要在一些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涉及。专门针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要正视差距、迎头赶上,大力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努力探求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规律,促进生命教育深入发展。此外,高校在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科研活动时,可以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积极开展生命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并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研讨会,扩大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学理水平,以期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健康发展。
[1]张红明.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课题[J].中国建设教育,2008,(4).
[2]刘 奕.试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生命教育[J].新课程研究,2009,(5).
[3]闫 艳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4]张 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 2006,(19).
[5]徐德胜等.试论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经济师,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