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蓄热均温技术在电炉烟气治理及余热利用中的应用分析

2010-03-23何先志周志东张鹏

中国钢铁业 2010年12期
关键词:电炉热管余热

何先志 周志东 张鹏

1.前言

钢铁工业每年消耗大量能源,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和设备散热带走了大量能量。由于电炉的烟气温度剧烈波动,含尘量大,普通水列管余热锅炉很难运用于电炉的烟气余热回收。目前热管余热回收系统已经成功运用到电炉的烟气余热回收中。热管余热回收系统可以有效克服烟气温度剧烈波动带来的影响,长期稳定运行。由于热管(碳钢-水热管)不耐高温,烟气温度大于750℃时将影响热管余热系统的安全运行及寿命,须通过降低电炉内排烟气温度以满足换热器入口条件。降温措施主要是水冷件冷却以及混风冷却,这两种冷却方式都是消极的,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同时还浪费相应的热量。如能进一步提高换热器入口烟气温度,可以带来以下明显的好处:(1)减少内排混风量,可提高烟气捕集效果;(2)降低循环冷却水量和设备投入;(3)进一步提高蒸汽产量。

问题是,提高换热器入口烟气温度,将对热管寿命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新的换热设备要既能应对波动烟气的热振影响,又能在提高入口烟气温度的同时还不影响其使用寿命。其原理是将热管换热器前置一种蓄热装置,令剧烈波动的烟气温度得以削峰填谷,降低烟气温度的峰值,减小温度波动幅度,从而彻底解决了超高温烟气对热管寿命的影响。

2.蓄热均温技术简介

蓄热均温技术是通过蓄热体对温度波动的烟气吸收与释放热量,达到均匀烟气温度的目的。当高温烟气通过蓄热体时,蓄热体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降低烟气温度同时自身温度升高;当低温烟气通过蓄热体是,蓄热体向烟气放出热量,低温烟气温度升高,蓄热体温度降低。当温度波动的烟气经过蓄热体后,将可以减缓烟气温度的波动。

图1是某钢铁厂90吨电炉实测内排烟气温度曲线。

经过蓄热均温处理后,其温度曲线见图2:

如图2所示,原始烟气温度在180℃—1130℃之间波动。经过蓄热均温处理后,烟气温度波动范围为350℃—720℃,最高烟气温度从1130℃降低到720℃(此案例意味着蓄热式热管换热器的入口烟温可以提高到1130℃)。

3.蓄热均温技术应用分析

现将常规电炉除尘余热利用方案与蓄热均温技术作一对比。常规电炉除尘余热利用系统中,为保证热管余热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烟气温度需要保持在750℃以下,常规的冷却方式为间接循环水冷却或者是混风冷却。然而间接循环水冷却或者是混风冷却,都是消极的解决办法,都会导致额外的能源消耗与设备投资负担。同时,由于冷却水和混入的冷风会带走大量烟气热量,这将直接导致余热系统回收的热能减少。表1为之前所述90吨电炉为例的综合性能对比。

混风方案需要混入约10万Nm3/h的冷风才能将风量为15万Nm3/h,温度为1130℃的烟气冷却到750℃。相比其他两个方案,混风方案由于风量的增加,导致该方案需要更大的除尘器风机电机功率、更大的除尘器以及更大的热管余热系统,这直接导致设备费用增加以及运行能耗增大。

表1 常规电炉除尘余热利用技术与蓄热均温技术综合性能对比

水冷方案不会增加除尘风量,但却需要约1500m3/h的循环冷却水,循环冷却水能耗约220KW。冷却水同时会带走烟气热量,导致余热系统蒸汽产量降低。对比三个方案,该方案蒸汽产量最少,只有10~12t/h。

蓄热均温方案明显优于另外两个方案,在没有增加烟气风量,没有降温能耗的情况下,经过蓄热均温设备,将烟气温度降低到750℃以下。同时由于蓄热均温技术没有热量的浪费,可以确保原始烟气热量都能进入后续的热管余热系统,而排放的烟气热量可以降到最低,使得蒸汽产量得到大幅的增加。

综上所述,蓄热均温技术在电炉内排烟气余热利用系统中实现了五大优化功能:1、降低烟气温度的峰值,减少除尘系统投资;2、缓解烟气温度的骤升骤降,缓解波动热振影响,延长设备寿命;3、减少混入冷风量,提高烟气捕集率;4、降低除尘能耗;5、增加蒸汽产量。

4.结束语

冶金行业一直被冠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电炉更是冶金行业里的高能耗代表。做好冶金炉节能减排,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上述90吨电炉的热管余热回收系统,使用蓄热均温技术后,可年产蒸汽17万吨,相当于节约2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万吨。显然,蓄热均温技术可以改善和优化电炉除尘及热管余热回收系统,可以有效减少电炉内排系统初期建设费用,提高除尘效率、降低运行能耗、增加余热系统蒸汽产量。

猜你喜欢

电炉热管余热
攀钢突破钛渣电炉煤气回收与钛精矿干燥闭环利用技术难题
电炉炼钢现状及其“双碳”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铜冶炼多段余热三级叠加高效利用实践
废钢预热技术在电炉炼钢中的发展应用
热管冷却型月球堆的辐射屏蔽设计研究
导热冠军——热管(下)
导热冠军——热管(上)
石墨蓄热式集热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
关心下一代 余热写春秋
电炉车间基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