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全民阅读创建图书馆新体系
2010-03-23姚荣欣
姚荣欣
(哈尔滨市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根据全国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以满足“社会阅读”为事业依托的图书馆工作在当前“阅读危机”的影响下,急需穷则思变,开发新的服务模式,才能发挥最好的社会效能。如果固守以往的服务模式,不思创新,不求探索,坐等读者,那么这份事业的前途堪忧。
1 阻碍图书馆工作发展的因素
1.1 距离较远限制阅读
图书馆数量少,设立不够人文,读者到馆距离远,利用十分不便。有调查表明,图书馆距离居民依据的合理限度为700~1000米,超过这个距离,读者人数自然相应减少,而现在的情况是,市民利用图书馆往往需要倒一两次公共汽车或骑车一个小时,增加了市民利用图书馆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隔断了大批有文献需求读者的脚步。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空间距离成了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主要障碍。
1.2 读者心理的变化
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人们面临诸多诱惑,心态浮躁不安,真正想做学问的人太少,甚至把阅读作为一种日常需求的习惯也在逐渐减退,显然,这与图书馆拓展社会阅读的发展思路是背道而驰的。
1.3 信息网络影响
由于媒体的多元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以其利用便捷、信息广博、更新快的特点,征服了年轻读者的心。只要不影响阅读,方式并不重要,大多数读者这么认为。但事实上,网络会滋生人们一种获取信息或者知识浅尝辄止的心态,大家逐渐习惯一掠而过的阅读方式,只看到表象、肤浅的一面,而不讲究缜密的逻辑连贯性、深度及来源,这种学习态度是最需要摒弃的。
2 构建图书馆新的发展平台
图书馆发展需要积极地运作方式,衡量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正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最佳时机。经济的发展使图书馆这份公益性事业没有后顾之忧,服务社会的意愿成为可能,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作为政策依据,表明现在已处于发展图书馆事业、构建学习型城市和和谐社会的最佳时机,变被动等读者上门为主动开展服务,深入基层,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推进图书数字化进程,拓宽服务范围,更新服务模式,通过增加阅读人群的方式,提高国民阅读率,寻求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
为爱书的人创造更舒心的环境、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方式,吸收培养以前少进图书馆甚至不进图书馆的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日常需要,这是个有难度的课题,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需要时间去验证,图书馆作为公益团体,有责任、有义务在推动全民阅读中发挥主导作用。
2.1 建立总分馆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范围的扩大,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加强,一座城市仅靠一、两座省、市图书馆为众多的社区和广大居民群众提供服务,显然鞭长莫及。要拓展社会阅读,形成图书馆网络,实现社区图书馆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进步十分必要。随着总分馆制思路的建立,一种新的、更人文的服务理念也确立了。贴近群众的办馆模式,科学规划社区图书馆设置,将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阅读需求放在首位,同时尽可能创造优雅的阅读环境,把图书馆办到读者身边(据调研:每个社区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应在主要干道公交车四站以内,或应在四平方公里范围内才是满足阅读需求的最佳配置)。这种办馆模式不但得到文化部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而且其投入资金少、覆盖面广、社会效益大、运转灵活机动的办馆特点也应和了普及图书馆,发展社会阅读的要求,社会效益初见端倪。以哈尔滨市图书馆为例,截至目前,建立藏书新,设备先进,集借、阅为一体的规范化社区分馆30个,这30个社区分馆统一管理平台,实行完全的通借通还,极大的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2.2 创办图书馆讲坛
以开发人的主观能动阅读为目标,策划公益性讲座“图书馆讲坛”,邀请专家,通过不同主题的讲座,使静止的阅读活起来,建立人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主阵地,提升图书馆人气,利用这个场所,发挥其促进学习、交流的职能。此种方式已在图书馆界推广,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其中,哈尔滨市图书馆设立的“哈尔滨讲坛”,现已接待听众近万人,解答读者咨询百余项,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2.3 推广普及图书馆数字化服务
转变与网络竞争读者的对立格局,化网络优势为己用,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譬如:作为高新信息技术组织的公益性文化创新工程——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其建立不仅解决了网络环境下大型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问题,也为全国图书馆从自动化向数字化过渡搭建了一个新的技术运行和资源共享平台,打破了图书馆服务的地域界限,创造了一个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新模式。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作为黑龙江省市级分中心的哈尔滨市图书馆负责对全市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服务和网络运行的维护,指导基层中心的建设。自中心建成,工作人员曾多次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内容送到部队、监狱、敬老院等文化相对匮乏、没有机会读书的场所播放。为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哈尔滨市图书馆自2006年4月开始,坚持每周“共享工程”下乡一次,开展送科技文化系列服务。通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视频现场播放“共享工程”文化资源,使社区居民、乡镇村民不仅掌握了维权的法律知识、生产的实用技术,还活跃了业余文化生活,目前已建成5个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共享工程”促进了农村文明,方便了农民致富。
2.4 不断完善馆藏建设
图书馆的根基是馆藏建设。在数字网络环境下,馆藏建设强调馆藏信息资源保障能力。把握国家发展文化事业的历史契机,构建特色化、复合型馆藏至关重要。鉴于数字时代,馆藏文献包含纸质图书和电子出版物,在采选介质上,采选人员要克服传统观念中对纸质图书的偏爱,对电子文献也要有所侧重,将传统的静态收藏方法转化为动态收藏加上网上获取。因为电子文献在存储利用信息方面更快捷,存放空间更经济,它是一种进步,是达成资源共享的新工具。但图书馆数字化不会取代传统的纸质图书,只是给前一种信息模式附加了新的价值观。在采选内容上,要广开渠道,加强读者需求调研,了解知识发展的前沿动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集中精力选择经典图书,甚至某些专业要汇集高品质的书,才能保证更广泛的读者群。要准确地掌握现实和潜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精良,达到用较少的文献量提供较多的文献资源保障的目的。
对图书馆的需求从侧面体现了民众对文化的需求,一座好的图书馆在改变无数读者命运的同时,也将提升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建成读者满意的、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图书馆,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以图书馆界之绵力助于社会阅读的推广,则城乡文化氛围更为和谐,图书馆之前途,愈加光明!
[1]庄玉香.图书馆流动站: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馆制[J].图书馆建设,2005,(4)
[2]席殊.化解阅读危机以政府之力推全民阅读运动[EB/OL].新华网,2006.03
[3]祁晓敏.小议图书馆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J].图书馆建设,2005,(5)
[4]易运文.推动全民阅读增进社会和谐[N].光明日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