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校本课程探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2010-03-22武汉市东亭学校王汉桥张湘文
■武汉市东亭学校 王汉桥 张湘文
於 思
开展校本课程探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武汉市东亭学校 王汉桥 张湘文
【编者按】新课改以来,“校本课程”成为一个重要“话语”。近十年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实践,各地各校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值得充分肯定的成绩。武汉市东亭学校就用他们难能可贵的探索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优秀范例。东亭学校原本非“名”非“优”,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却在扎扎实实的校本课程实施中,不但取得了课程建设的突出成效,而且显著地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东亭学校所在的武昌区倡导“让课程成就学生,让学生享受课程”的新课程理念,也为学校全面提升国家、地方课程实施质量的同时,富有创意地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良好支撑,亦属可称可道。东亭学校的经验,在武汉市教育学会举办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经验交流与成果推介会上受到与会专家一致肯定。感于这份经验的可贵,武汉市教育学会专家於思先生特予点评,相信更利于大家切磋借鉴。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它顺应了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个性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等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自2006年5月开始,作为中国教育学会、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学校,我校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具体研究。
一、规范有序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项巨大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需要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老师们的积极参与。为此,我校成立专门组织,实施全员培训,规范开发行为,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工作。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谋划课程研究大局
我校课题组经过多方论证,于2006年5月,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课程背景、开发目标、开发内容、开发步骤、开发方法、开发条件、人员分工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表述与说明。它的制定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二)进行两类课程资源分析和需求调查,提供课程设置依据
校本课程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校本课程的资源基于教师、基于学校、基于社区。为了充分发挥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学校存在的种种潜力,更充分地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更彻底地释放学校的生命活力,就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为此,我校就当前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学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和学校教师资源,认真仔细地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在参考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东湖史话》的基础上,就学校对所处地域——东湖周边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这是我校特色必修课开设的重要依据。
同时,校本课程是一门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课程,所以学生的需求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形成之后,开展了“学生对校本课程开设的现实需求调查分析”,为我校特色必修课与兴趣选修课各个模块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根据上述调研分析,我校确定了校本课程的结构。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施形式上,可分为特色必修课——《我爱江城东湖美》;兴趣选修课——《学科兴趣》《科技探究》《文艺体育》,共两大类4门课程。
(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工作方案,落实课程开发行动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学校《总体方案》的精神,对照两类课程资源分析和需求调查,参考国内相关学校的经验,课题组制定了东亭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工作方案》,该《工作方案》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诸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布置和要求,从而确保了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有序推进。
(四)研制课程纲要,提供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指南
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地域教育资源,学生及学校实际情况,我校课题组于2007年9月制定了特色必修课及兴趣选修课《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该纲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分别对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分目标、不同阶段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基本要求、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做出了具体的阐述。该纲要的制定给开发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指南。具体分述如下:
1.特色必修课
我校特色必修课定名为《我爱江城东湖美》,这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主导课程系列。
课程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社区的人文历史,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人文传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系列教育中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学会爱护环境、珍爱生命。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园东湖、热爱江城武汉的情感,增强环保和公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科学教育;自然地理风貌教育;高新科技与人文教育;环保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及楚文化教育;宗教文化教育。
2.兴趣选修课
我们编制了三大系列的选修课。
(1)《学科兴趣》系列
课程目标:发现、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培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学科深入学习的品质,成为主动学习的自学者。
内容主要包括:口语交际、演讲与口才、故事表演、趣味数学、英语会话、少年文学、汉字录入、网页设计等。
(2)《科技探究》系列
课程目标:了解科学知识,拓宽科学视野,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与科学素养。
内容主要包括:神奇的七巧板、我爱赛车、航模制作、儿童折纸等。
(3)《文艺体育》系列
课程目标:开展有益身心、自己喜爱的文体活动,提高学生审美和体能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兴趣特长与团队合作意识。
内容主要包括:手工制作、美术工艺、街舞劲舞、演唱技巧、服装配饰、校园球艺、田径运动、体育游戏、花样跳绳等。
两类课程共预设四个教育模块,30个教育主题。
(五)撰写各模块资源包,确立课程具体内容
由课题组中心组成员担任组长,拟定了各模块资源包的编写建议(大纲性质),承担开发任务的教师以此为线索指导,具体负责搜集整理资源素材,撰写模块资源包。
资源包是达成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及学校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要求,课题组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组织开发教师撰写了多种模块的资源包。模块资源包内容包括:教学主题、活动目标、内容素材、教师指导建议以及教学设计参考。在资源包里,内容以教育专题的形式呈现,以给教师提供参考素材为主。这一设想旨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实施教师的再开发潜能。这样,可以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断完善,也可以使资源包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稳步扎实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
全面实施校本课程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由点到面,层层推进;它需要由浅入深,细细研究;它需要制度的管理;它需要过程的研究。只有稳步扎实地进行实施工作,校本课程才能不断发展进步走向成熟。
(一)整体规划,分步落实
按照武汉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总体要求,我校本课程每周设置2~3课时。
特色必修课《我爱江城东湖美》的实施。2007年9月四年级1班开始实施;2008年9月1~9年级所有1班开始实施,每个班配备了两名教师,一名为主导教师,负责课程开发与实施设计,一名为辅导教师,负责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与合作。2009~2010学年度全校1~9年级全面实施,每班一名教师。以上校本课程每个年级全年30课时。原则上按班级上课每周1~2个课时,根据实施的需要,班级、年级可联合教学,课时可合并使用。
兴趣选修课的实施。2007年9月开始实施,每周一个课时,采取走班制教学。每位学生每学年自主自愿选择课程,选择的学生数超过20人即开班,原则上班级人数不超过35人。开课时数每学年30节,九年共270学时。
兴趣选修类校本课程预设一览表
(二)规范程序,合理开课
每学期预备周各模块课程小组集体研究制定本组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编写纲要),提交校本课程资源包编写、使用或开发、实施申请等,报送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审批。然后我们按照计划认真、真实地加以实施。
特色必修课开设,经审批以班为单位上课,按每周1课时计划排入课表。
兴趣选修课开设步骤:首先学校编制学生选课手册,学生填写选课意向,科研室统计学生填报情况;然后根据填报人数,适当进行平衡,组织动员部分学生重选课程;最后确定开设的课程门类、选学各门课程的学生数、上课的时间地点等,并排出课表。经审批兴趣选修课每周1课时,安排在每周五下午,实行年段走班上课。
为了促进各门课程的均衡发展,兴趣选修课类课程必须保证每个年段都应开设《学科拓展》《科技探究》《文艺体育》三个模块内容。
(三)注重过程,纳入常规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十分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要使实施工作有序的展开,教师专业发展得到落实,实施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教师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要求教师做到四有:实施前有计划;实施中有记载;实施后有反思;学期末有成果(教学案例集)。同时科研室与教育处每周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把该项检查的结果纳入到教师月考评的常规管理工作中。
(四)搭建平台,以研促教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没有可参考的案例,要想不断提升师资水平、提高实施效果,必须进行专题研究。在学校十一五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的领导下,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教研组,由课题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活动。落实间周一次的集中研究例会制度。为及时反馈研究与实施的成果,指导实施教师高质量的完成实施任务,2007~2008年课题组开办了校本课程专刊《研究行动》,目前已出版5期。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与体会
通过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专业得到提升,校特色得到彰显。也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1.重新认识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应该说从上世纪就提出来了,并不神秘。上世纪80~90年代全国开展的第二课堂、兴趣课以及一些学校传统优势项目如足球、乒乓球、田径、合唱、围棋等,其实就具有某些校本课程的性质。因此,只要我们去挖掘整理,把它以课程的形态呈现出来,它就是这些学校特有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除了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兴趣选修课程以外,从学校发展的层面来讲,还要有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主导必修课程。做到主导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2.正确开发课程资源
本土化、个性化的课程资源是立体的多元的,需要我们遵循课程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去开掘,我们体会到开发时必须实现两有:一有“人”——要考虑人的需求,即要学生能够喜欢,要教师能够驾驭;二有“益”——要考虑有无效益,即要使学生从中能受到教益,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3.科学实施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教师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创造和发展的过程,因为在课程内容上需要不断地合理地剪裁连接、拓宽延展、灵活运用、更新求实;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学习空间、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创新的过程,因为教室不是唯一的课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植物园等场所都可以成为教室课堂,其教学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依据学生学习需要,承担实施的教师进行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因为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开展鲜活的教育研究。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平台,三者的发展需要在学科知识综合化、教学方式多元化、管理能力艺术化上下功夫、用气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课程改革带给学校的挑战,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机遇,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好时机。我校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的研究契机,在开发与实施的策略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专家点评]
努力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科学化
於 思
去年十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陈小娅副部长指出:“课改到了认真总结、完善机制、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要“健全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鼓励各地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好地方、学校课程,加强分类指导和规范管理”,“树立一批抓课改、抓内涵、抓质量的典型,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武汉市东亭学校堪为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他们提供了两个范例,搞好了两者结合,即校本课程建设与校本科研:将校本课程建设这一新课改的盲点、难点,素质教育的薄弱点,作为校本科研的重点,坚持不懈,探索几年,在研究中建设,在建设中研究,以研究促进建设,以建设验证研究,终于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和亮点,从而促进了三方面发展:教师发展,专业化水平尤其课程意识及开发实施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发展,个性彰显,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增强;学校发展,教育质量、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该校不仅大力推进了民主化(三分之一多教师参与开发,全体教师实施,与学生及家长、社会达到有效互动),而且力求科学化,即以科学理论指导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建设,按科学规律谋划建设。主要体现于以下“五化”——
观念现代化。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他们自觉克服“唯应试观”,不单纯重视中考必考科目教学,力促课程建设全面发展,而学校去年又获武昌区教学质量奖的实绩,也证明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与应试并不矛盾,达到有机统一;克服“唯条件观”,不因学校条件较差、实力偏弱而观望、等待、拖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正视现实困难与发掘自身资源优势统一起来,在“治薄”进程中探索出一条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克服“唯形式观”,不只是编教材,上课表,将校本课程作为应付检查、撑撑门面的形式,而是求真务实,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克服“唯教材观”,对校本课程,不局限于教材建设,而注重体系建设,达到体系各要素的有机统一;克服“唯学科观”,不简单地把校本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翻版或附庸,成为应试补习、辅导,学科竞赛培优的手段,而是注重知识拓展,学生兴趣引导、自主选择,达到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统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育人为本,促生发展,将新课程赋予学校教师自主开发、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落在实处;在开发、管理中以校长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在实施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面建设,协调关系,统筹兼顾,持续发展。树立新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育人观、质量观等。
体系规范化。校本课程“是一整套理念、策略和技术”,“具备五要素:理念、目标、学习方式、资源、管理与评价”(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语),应具很强的规范性。东亭学校校本课程已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课程形态,其主体包括:“总体方案”,是规划并指导全校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总文件。“课程纲要”,即课程标准,分为“特色必修”和“兴趣选修”两类;两类“纲要”均有前言、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其中内容根据总目标、子目标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系列、模块(单元及课时内容),形成序列。“资源包”,即教学材料,包括编写建议、活页式教材、(易于操作、便于选换且节约成本)教学建议等。
操作程序化。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科学性,学校认真按科学程序操作:构建组织—学习培训—调查分析(对学生需求和资源条件)—整体规划—制定方案—组织开发(计划、申请、审议、制案等)—分步实施(先试点、后推开,边实施、边完善)—评价改进,等等。
内容多样化。“特色必修类”《我爱江城东湖美》涵盖地理风貌、自然科学、历史文化、发展沿革、道德意识等内容,进行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科技、人文、审美等多方面教育;“兴趣选修类”则有学科兴趣、科技探究、文艺体育三个系列、二十余门课,丰富多彩。
管理制度化。为保障校本课程建设顺利进行,学校制定完善了有关开发、备课、教学、评价、奖励等一系列制度,纳入常规管理。
东亭学校推进校本课程科学化建设认识高、研究深、力度大、效果好,值得称道。不过,相比“特色必修类”而言,“兴趣选修类”课程开发还显得逊色,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校本课程“怎么教、怎么学”(方式)及“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评价)等课题也有待进一步破解。相信学校会继续努力,更创佳绩。结语:
校本课程不神秘,
科学建设不容易。
坚持探索重行动,
全面育人大有益!
(作者系武汉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