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教授那样思考
2010-03-22黄群莲
黄群莲
这是我第三次聆听李国新教授的讲课了,他那激情飞扬的演讲式授课依然感染着我,犹如第一次听到李教授的高论,内心升腾的还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基层图书馆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性地位,在区域性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中处于中心馆的地位。”对于基层图书馆的重要性,李教授是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的。还有谁能比基层图书馆馆长们更能感受到这两句话的分量呢?
忙碌、奔波、执着、无数次的汇报、诉说,有收获的喜悦,也有被置之不理的无奈,甚至是委屈、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基层馆的馆长们最清楚。
当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因自己的努力慢慢地在馆里践行,被同事认可,为社会欢迎;当有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那种收获的喜悦不言而喻。当发现持证读者里更多的是老年读者和少儿读者时,心中充满遗憾的同时,也敏锐地观察到少儿读者的潜在市场。从培养少儿读者的阅读习惯入手,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读者,此为我馆培养中青年读者的长远规划之一。
规划既定,行动始于足下。宣传、发动、读者活动等等,当少儿借阅室一扩再扩,仍然满足不了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有限的资源如何服务无限的需求?当城镇的少年儿童可以享受县图书馆的阅读服务,那么,那些远离城镇的乡村儿童呢?他们该从哪儿汲取课外知识?这些课题摆在面前时,作为一个县级馆馆长,又该如何作为?
已经连续四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我为新农村建设献图书”活动了,四年里,收到捐献图书近万册,所有图书全部用来援建农村图书馆。李教授说:“服务网点的星罗棋布,合理布局,是形成服务体系的先决条件。”先建网点,再让网点在市民当中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的想法。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图书馆建起来了,条件较好的村级图书室也建起来了,偶有喜讯传来,学生多起来了,老年人也爱在这儿翻阅报纸,还是同样的现象,中青年读者缺失,遭遇尴尬的是,有些图书室成为当地的文化摆设,村民没有阅读习惯是他们告诉我的主要理由。总会苦口婆心地劝说:一定要开放,至少可以面向当地的学生们,我们会适时为你们补充新书。
常被身边的朋友劝说:“你那么热心地建立农村图书室,村民们真的有阅读需求么?”我无言,但我知道,那里的孩子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有一天,走进图书馆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将来生活的一部分,身为图书馆人,也可以感到安慰了。
不知道李国新教授是否已经注意到县级图书馆严重存在的读者群“两头重,中间轻”的这个问题,也不知道李教授的足迹是否涉及到县市级以下的乡镇乃至村一级。政府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村民对阅读的漠视,这个对立到底该如何调和,夹在其中的基层图书馆长们有些说不出的无奈。
为了“创办在市民当中发挥作用的图书馆”,基层图书馆长们一直像地下的种子一样默默努力,而他们也像种子一样坚信,国民阅读率将持续增长,春天总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