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师非言语行为教学的基本原则

2010-03-22龙伟健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言语体育教师体育

龙伟健,唐 霞

(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遂溪 524300)

体育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运用动作、表情、姿态、手势、仪表等无声言语或语音、语速、语调、口哨等辅助言语传递教育教学信息与学生交往的行为。非言语行为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几乎随处可见,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解和动作示范相结合传授体育知识为主,通过动作示范把技术的姿势、方向、路线、速度、幅度、节奏以及用力强度展现给学生,伴随着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和体势等非言语信息交流的过程。R.Birdwhistell(伯德惠斯特尔,1952)认为,65%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言语方式发出的;心理学家 A.Mehrabian提出,人际交流总效果=7%言语+38%音调+55%面部表情[1]。心理学家R.Brooks(布鲁克斯)也认为,非言语性行为在课堂交流中占很大比例[2]。研究表明,合理的、优美得体的非言语行为有助于增强讲解的生动性,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地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防止学生的违纪行为的产生、升级和扩散等[3]。

体育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教师要想合理运用非言语行为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认识非言语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学习和掌握非言语行为的特点和规律,遵循基本的非言语行为教学原则。

1 非言语行为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终极目标——服务教学原则

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无论是言语教学还是非言语教学,都不能脱离其终极目标——服务于教育教学。教师使用任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终极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样,体育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教育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往,提高体育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于教学。倘若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脱离了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教师所使用的非言语行为也将毫无意义。即使教师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多么科学,多么高级,最终都是无益于教育教学,无益于学生的学习,甚至是有消极作用的,有害于学生的学习。例如,某学生在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者完成的质量很差时,教师板着脸,用漠视的眼光看着学生,甚至责怪学生,怒骂学生,这样学生再次去练习这个技术动作时,就更难完成任务了,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体育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教育教学时,要时刻记住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学,要对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搭配的方式、各种非言语行为之间关系进行深入的了解,准确地把握课堂情境,及时灵活地选择恰当的、得体的非言语行为,做到有的放矢。

1.2 健康得体原则

新课标要求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学生的健康重于一切。同样,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非言语行为进行教学时,首先也得考虑非言语行为的健康性,健康的非言语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积极作用,会促进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如体育教学中,一次练习、一场比赛、一个游戏,无论是否成功,教师赞许的点头、信任的目光、会意的微笑、轻轻地拍其肩背、轻轻地抚摸其脑袋等非言语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学生在遇到困难、受伤、泄气、胆怯、想放弃时,教师手把手、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及时给予鼓励,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关爱、重视,会更积极、努力地投入学习和练习,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由于发挥了情感的信号功能,使学生感受到从教师的语气、眼神等非言语行为中流露出来的期望之情而产生参与学练的动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等“奇妙现象”[4]。相反,不良的、不健康的非言语行为会促使学生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其非言语行为是否得体,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得体的非言语行为不但会“优化”“美化”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同时也可为教师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体育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或训练指导时,应考虑非言语行为的健康性,紧记教师身份,把健康的、得体的、积极性的、善意的非言语行为用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排除一切不健康的、不得体的非言语行为,甚至是一些低俗的非言语行为,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影响教师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1.3 师生共识原则

非言语行为模糊性是指传递信息者与接受信息者在接收和表达上存在差异,其模糊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在与学生在非言语行为含义上达成共识基础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否则就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指令产生误解,给教学带来不便,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教学时,应考虑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由于生理、心理、年龄、家庭背景、气质、性格、性别、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在非言语行为的接收和表达上产生的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

当然,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特定的教学符号、“特殊规定”和风格,因为师生在长期的课堂共同活动和情感上的交流过程中,会使他们对许多问题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掌握趋向统一的或类似的非言语行为编码系统,使得大多数非言语行为的意义具有确定性。例如,体育课上因意外事件而出现小混乱时,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会突然停下讲解示范,用威严的目光扫视学生,顿时场上就会鸦雀无声,因为学生都了解这个突然宁静的片刻和眼神表示“请安静下来”。还有集合队伍常用的手势,裁判的一些手势,或者教师为了方便组织教学和调动队伍,与学生在上课前达成共识,如“鸣哨,手在头顶上画圈”表示学生以教师为中心围成一个大圈;“鸣哨,两手指在头顶上画圈”表示学生以教师为中心,里外围成两个不同半径的圆等等。

1.4 言语与非言语行为优化搭配原则

一堂优质的体育课应该是言语与非言语教学优化搭配的结果,体育课以“直观示范教学”和“精讲多练”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合理搭配和优化选择言语与非言语教学,过多的动作示范或者过多的语言讲解都会影响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对各种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方式深入研究,根据课的具体目的任务、具体教学情境和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地选择和优化搭配言语与非言语行为,使之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课堂的具体教学情境和学生具体情况相协调一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结束语

当前,许多体育教师对非言语行为教学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对其规律的认识还不清晰。教师要想合理运用非言语行为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使教学事半功倍,还有待深入地研究。教师只有应充分认识到非言语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学习和掌握非言语行为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最大程度上优化体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服务。

猜你喜欢

言语体育教师体育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关于冬天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