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报特色与区域服务功能探讨

2010-03-22王海峰林超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绥化学报学术

王海峰,林超然

(绥化学院 学报编辑部,黑龙江 绥化 152061)

特色是学报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高校学报与地方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发展,是高校学报形成独特个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当今时代,高校学报已经不单是反映高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学术理论阵地了,时代和社会对高校学报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区域服务”即是高校学报的一个重要使命。“区域服务功能”也构成了高校学报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可靠途径。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已经很难说有哪个高校的学术能够辐射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高校的学报也势必将成为一定区域内能够“自给自足”的学术基地。这并不是刻意地将学术用“区域性”来界定、划分,不是说学术研究有了某种界限,而是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站在学术活动终极目的的角度,用“最近”、“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学术的最大优化和最大效益。以此来看,“学报区域服务功能”的提出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而学报对特色的准确定位和敏感捕捉,直接关系到区域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

1 学报特色的主导力量

学报特色的确立是院校、学科、市场及地域等诸多因素合力之功。学报特色的确立,实际上就是学报整体定位的过程。学报的整体定位包含了学报的读者定位、市场定位、功能定位及内容定位等[1]。学报特色指代的内容很丰富,它涉及学报的办刊宗旨、作者群、读者群、学校学科优势、市场需求、服务功能等内容。所以确立学报特色的前提就是明确学报的属性。学报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精神载体,作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能否将学术成果有效地纳入区域服务成为一项亟待开发的工程。所以高校学报除了具有反映科研、教学、交流等功能之外,还应突出区域服务功能。

1.1 市场经济的要求

学报作为高校的精神产品,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虽然以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为根本生存指标,但是学报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亦不能丧失它应有的经济效益[2]。高校学报的发行量一般都很少,高校学报的经济效益并非指它作为期刊的发行收益。这是高校学报同一般营利性大众期刊的不同之处,高校学报的产品价值是长期的、潜在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学报学术成果一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将具有巨大的能量。故而学报若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具有特色。特色是学报在市场竞争中的“卖点”,学报对特色的“精”而“专”的经营就是对市场经济竞争的良好回应。如果学报所刊登出来的精神产品无一例外地没有特色,不能很好地将学术纳入独特创新的发展轨道,那么学报在丧失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会丧失经济效益。所以学报的编辑要善于挖掘特色,善于将因特色而来的效益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

1.2 区域特征的要求

高校所在的地理区域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学报具有区域特性。中心城市高等院校的影响力无疑要大于地方院校的影响力。不同区域内高校学报的影响力亦是如此。发挥地方高校学报最大影响的有效手段,就是确立具有区域性质的学报特色。以《绥化学院学报》为例,其特色栏目《绥化研究》,虽然仅将研究范围限定在绥化地区这一相对窄小的区域空间之内,但是如果将《绥化研究》的内涵与外延最大化,其囊括了绥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学术选题范围和应用价值是十分广泛和巨大的。地方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高校学报为之贡献力量,每个地域内的高校学报都能将区域服务作为己任,将是地域发展强大之幸事。结合地域的文化、历史等特征而确立的学报学术研究将是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的直接、高效的手段。

1.3 办学特色的要求

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校的学报特色。相对于地方院校而言,一些高校虽然称为综合性大学,但仍然要有办学特色,要有所侧重。学报编辑工作更是如此,学报需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无论是在学报办刊宗旨、选稿方向,还是栏目设置、编排形式等方面,都无法避免受到学校办学特色的影响。反言之,学报只有在办刊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才能适应大局的发展,利于学校和学报自身的建设。这一点在注重应用的地方高校的建设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战略任务,黑龙江省制定高教强省建设规划,使得黑龙江省内的高校充分明确了办学方向和特色,高校学报自然有责任和义务主动担当起高教强省建设的理论阵地,不断开拓出有益学校和学报自身发展的新道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学报的最终目的自然也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学报特色建设与高校办学特色建设步调一致、相得益彰是顺应社会时代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

1.4 学科优势的要求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学科优势,在学报上体现学校的重点和特色学科是学报的基本职责。学科优势也增加了学报特色的含金量。例如,绥化学院的大学写作学科建设,已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其中写作教学创作团队成员有中国作协会员2人、黑龙江省作协会员8人。如果《绥化学院学报》不将“大学写作研究”作为特色纳入学报编辑、建设工作,则是一个莫大缺憾。大学写作号称大学中文教育的“牛鼻子”,《大学写作研究》栏目系全国高校学报中唯一一个为大学写作教学和科研提供交流和研讨的专门而专业的学术理论平台。《大学写作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特色、一个品牌、一把利剑,划破学科和学报建设不协调的藩篱,重新找回具有优势地位和强大影响力的特色之路。学报学术的建设与学校学科优势的建设密切相关,学报特色建设必须要依托学校的学科建设基础。

2 区域服务的决定因素

高校身处一定区域之中,必然要带有所属区域的特征,也必然有责任和义务服务于该区域。

2.1 生产力的决定性

学术科研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其要求学术科研必须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产研”结合。高校学报作为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必须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有效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实现高校学报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促进功能,从而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大发展。

2.2 实践的根本需要

学报是学术理论刊物,学报的终极目的也就是学术本身的终极目的,即指导实践,创造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如果学术仅止于书本,纸上谈兵,那么也就失去了学术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实践性,也就是对社会发展的服务性,是学术性的最终归属地和最终落脚点。

2.3 区域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文化、政治等文明的发展需要学术,需要高校学报作为其坚实、高端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个区域发达与否取决于该区域科技服务实践功能的实现与否。任何全国性质的高校学报都首先必须要是区域性质的学报,是以区域服务为己任的高校学报,惟其如此,才能使得高校学报和区域发展和谐共进,最终实现共赢。《绥化学院学报》已将区域服务功能作为学报一个至关重要的办刊职能。自2008年起,《绥化学院学报》已向绥化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赠送刊物,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区域内的来稿、来函、来电逐渐增多,区域内的学术交流合作随着学报区域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而得到有力加强。

2.4 就业的客观需要

高校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主要办学目的,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就业,是服务社会。服务区域则是高校培养人才首选的和重要的出口。绥化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所谓占高校比例绝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学报要转变纯粹理论研讨的局面,争取扩大学校、学术的区域影响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广泛吸引和疏通就业机会及渠道。

3 实现共赢的可行路径

高校学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微乎其微,更多的高校学报仅止步在收取版面费,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发表论文,评定职称的佐证之职内,而没有实现学报的真正职能。实现共赢在于高校学报如何调整和调动自身的主动性,以适应和突出区域特征。高校学报除了依托学科、理论等优势,还要善于搭建平台、有机引导等等,使得学术研究有的放矢,进而实现学报的现实价值。

3.1 找准共赢结合点

(1)精心策划选题。学报编辑营造特色的重要手段是策划选题,这些题目可以结合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内容、趋势等进行遴选,带动一批致力于贡献区域建设发展的学术骨干,这些作者可以是高校内部的教师,可以是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研究机构人员,可以是区域之外的学者等等。经过学报编辑的策划、约稿、遴选等工作打造一把直指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核心、热点的利刃。

(2)搭建交流平台。以学报为平台,在区域内与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就前沿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研讨是实现学报与区域共赢的重要渠道。特色、创新是学报与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同关注的问题,学报搭建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产品开发研制的理论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不论对校内教学科研还是对社会生产发展都是百利无害。

3.2 开设个性化栏目

学报特色主要以特色栏目的形式体现,而地域优势是学报特色栏目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些特色栏目可以依托高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民族、政治、名人等区域文化特征进行设置。学报的特色栏目能够将各方面的研究力量集中到一点,形成区域和集团,利于学术交流,由于特色栏目开设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学报区域服务功能的持续性、集中性和共赢性。

3.3 突出学术引导力

学术引导力在高校学报身上体现得尤为纯粹和明显,高校学报不但掌握着最新的科研动态,而且能够能动性地引导和带动科研工作的发展趋向,学报突出为区域服务的学术引导力,则会让学报立足的根须更加深广,让区域经济、文化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其突出区域服务性质的学术引导力将会带动更广泛的科研群体投身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也会让更多的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者关注学报的发展壮大。

3.4 培养定向读者群

区域科研工作者及企事业单位生产者是学报最近距离的读者群落。“期刊作为特殊的商品,既要适合读者的阅读趣味,同时也应发挥引导读者文化消费、提高阅读品味的功能。”[3]首先,适合读者阅读趣味,并非说曲意逢迎读者,而是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讨,在读者心中树立一个不可或缺的学术形象。《绥化学院学报》的《绥化研究》栏目无疑为绥化发展提供了一道富含新意且极具理论深度的学术舞台。其次,《绥化研究》栏目中的学术论文如果对绥化经济、文化建设的研究仅是隔靴搔痒,则势必会失去这一固定读者群。换言之,培养定向读者群还要具有提高读者品味的义务。又如,黑、吉两省没有研究“特殊教育”的专业杂志、栏目,《绥化学院学报》的《特殊教育研究》栏目就是针对这一读者群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

3.5 扩大品牌影响力

形成品牌是高校学报始终追求的一个荣誉目标。商品形成品牌无一不表达着商品的特质,学报亦是如此,实现区域服务功能是要学报改变以往“平面化”、“理论性”的学术交流方式,使学报的学术逐渐走向“立体化”、“实践性”,走向开放,走向交流,在开放交流过程中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个性化的学报具有普遍化学报的所有属性,地域性的学术彰显着民族性的学术。如同任何一个商家都不能生产社会所需的所有产品一样,学报要想打造卓越品牌,不能求全,要求精,全而失,精而得。如何发挥好学报的区域服务功能,值得每份学报会心思考。

猜你喜欢

绥化学报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何藩纪实摄影创作中的主观因素研究
绥化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实施过程的关键点回顾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新闻评论应注意在“度”和“点”上着力——《绥化日报》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