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真实观解析── 从电影《楚门的世界》谈起

2010-03-22刘松燕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楚门基斯结构主义

刘松燕

(吉林大学 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楚门总是觉得自己在被监视,没想到这竟是真的。从呱呱坠地开始,30年来,他是历史上播映最久、最受欢迎的肥皂剧主角。他居住的小镇是一个庞大的摄影棚,而他的亲朋好友和他每天碰到的人全都是职业演员。小镇的一切都是导演的精心安排,都在导演的掌控之下,甚至包括日出日落和天气状况。除了楚门外,所有的人都在导演的授意下同心协力地编织着一个天大的谎言,楚门生命中的分分秒秒都暴露在隐藏于各处的 5 000多部摄像机镜头面前,全球上亿观众都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而他却浑然不知。当他逐渐发现自己就像是活在玻璃罐里的蝴蝶时,他终于决定不计代价地逃离……他逃离的最大困难是这部肥皂剧的导演基斯督──一个上帝式的人物──的阻碍和自己心理上对“海水”的巨大恐惧。最后,他终于成功了,通过摄影棚漆黑的通道,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即使导演告诉楚门外面的世界比虚构的世界更不真实,楚门还是选择了离开,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一个他渴求的真实世界。外面的世界就是真实的吗?什么才是真实?

一、现代哲学对“真实”的认识

现代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诸种真实。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经验事实是真实的;马赫主义者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可感知的就是真实的。从笛卡尔声称“我思故我在”开始,人们至少知道了有一种东西是真实的,那就是“我”是真实的,世界由此建构开去。康德及其追随者也认为人是认识世界的主体,是最终目的,评价一切要以人的价值尺度为标准。不过这一切都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放弃本体论而转向认识论,不再进行形而上的讨论,而是对一切概念进行语义分析,认为对世界的“反映”不是真实,而对世界的“反应”才是真实。文学潮流也紧跟现代哲学的步伐对“真实”做出自己的回答:现实主义认为如实地描绘生活是真实;浪漫主义则营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并相信它是可以实现的;现代主义认为理性能够把握一切,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以建立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社会也由此得到了重建。理性就是真理,是和感性相对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能发现事物的本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现代主义的文艺观认为真实依然要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只是方式有所不同。现代主义认为真实有三重含义:一是感觉的真实,二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三是理性的真实。

从结构主义开始,真实作为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开始被消解,虽然结构主义意图通过结构分析达到客观性、一致性、精确性和真理,涤除了纯主观价值判断和主观经验。可是,结构主义选错了工具,结构主义选择的是语言、语符和无意识,用这些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的东西构建出来的真实是模糊的。后结构主义沿着这条路走得更远。尼采哲学的诞生,为后结构主义乃至后来的后现代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尼采用“上帝死了”对西方哲学的传统概念诸如主体、因果、真理等进行了批判,他采用了一种视角主义取向,认为没有事实,只有解释。没有客观真理,只有各种个人或群体的建构物。由于视角的不同,人们发现了不同的真实,不同的真实也就导致了没有真实。后结构主义与传统的意义理论进行了决裂,把能指放在比所指更重要的位置上,他们认为意义只是能指对所指的无限的暗示和不确定的指定,意义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所指无休止的指意过程中的一个个瞬间组成的。后结构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和话语理论,这种话语理论对真理的基础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二、后现代主义的真实观

后现代主义吸收了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很大一部分,并采取了一种多元化、视角主义的、去中心化的方法论,所以在对待“真实”这一词时,从根本上涤除了本体论的可能,即无物是真实的。杰姆逊(F. Jamson)认为,真实感的丧失是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人们在音像制品中看到的现实并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现实的影像,是人工现实或称第二现实[1]。他所强调的是真实为符号与类像所代替,是一种复制品(simulacrum),真实本身已经丧失了。博德里亚(J.Baudrillard)是后现代主义者中最激进的一位,他的理论最能代表后现代主义对真实的看法。博德里亚认为,我们目前处于一个类象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模型和符码构造着经验结构,并销蚀了模型与真实之间的差别。他借用麦克卢汉的内爆(implosion)概念,宣称在后现代社会中,形象或类象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与此相伴随,人们从前对“真实”的那种体验以及真实的基础也宣告消失。他提出了“超真实”(hyporeality)的概念,认为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区分已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了,他选择了“超”这个词语,是为了表明它比真实还要真实,是一种按照模型产生出来的真实。此时真实不再是一些现成之物,而是人为地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了,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成了一种在“幻镜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过的真实[2,p154]。

后现代的真实是一种“超真实”,而超真实的提出其实已经消解了“真实”的含义,因为本来就没有“真实”。“真实”只是人们造出来聊以自慰的一个概念。所以,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世界已经是一个完全不真实的世界,即便曾经有真实,那么真实现在也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整个社会都已经内爆了。

三、《楚门的世界》对后现代主义真实观的诠释

反观《楚门的世界》,楚门走出了自己生活了30年的海天堂岛,走向了“真实”世界。楚门进入的“真实”世界是更加真实还是如导演基斯督所说的“同样的谎言、虚伪”?

对于楚门来说,他30年来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类象世界,是由导演基斯督一手缔造的。对于不明真相的楚门来说,那是绝对真实的;对于获悉了真相的他来说,那就是超真实的,因为这个世界比真实更加真实。正如导演基斯督所说:“我给楚门一个引领他去过普通生活的机会。这个世界人们所生活的地方,是个病态的地方。而‘海天堂岛’演示的才是真正世界的样子。……我们没法阻止他,楚门会喜欢他自己的处境的。”楚门走出海天堂岛之后,或者说走出摄影棚后,按照常人的理解,当然也是他自己的想法,他进入了现实社会。然而现实社会已经是一个内爆的社会,他只是从一个小的摄影棚走进了一个更大的摄影棚,唯一不同的是缺少了一个全能的导演基斯督。

1. 海天堂岛的居民,包括楚门和所有其他人感受到的真实

在楚门的世界里,从他出生那一天起,一切都是类象,他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人工安排的,他身边的人都是演员,他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他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只有一墙之隔,但是这个世界是超真实的。楚门每天都按时向人们问候早安、午安和晚安,每天都按时上班,见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过着一切正常的生活。虽然他也像所有外面世界的人一样,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做出过怀疑,但是都得到了解释(这种解释既有社会的,也有他自我安慰式的)。对于他来说,他生活的世界是比外面的世界更加真实的世界,这世界正是将外面的世界无限缩小到了一个海岛。楚门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不愿继续被人监控,他的朋友、家人甚至妻子都是演员,这种超真实令他难以接受,他已经不能再忍受这些符号似的人们与他的关系。他所在的这个世界正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在这个世界里,除了他的本体之外,一切都是真实的复制品。这正是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感受到的一种真实状态,即无物是真实的。正如博德里亚所说的那样,面对信息无休止的狂轰滥炸,大众已经不堪其扰并已经充满了厌恶之情。

楚门可以逃离这个世界,可是大众却无处可逃。况且楚门即使逃离,他进入的世界,他憧憬的真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超真实?所以基斯督很有把握地说:“外面的世界,比我虚构的世界更不真实,同样的谎言、虚伪。但是在我的世界里,你不必害怕。”对于后现代主义者来说,基斯督为楚门创造的世界,正是当代社会的真实写照。正如德勒兹和加塔利(C.Delenze and F.Uattan)所说,真实并不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越来越人工化了。只不过博德里亚更加激进,认为真实已经在形象和符号的迷雾中消失了[2,p157]。

2. 导演基斯督的真实

基斯督其实就是海天堂岛的上帝。他向厌倦了传统电影中矫情表演的人们展示了一出真人秀。他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部没有剧本的剧,是按照他心中的真实构建的真人秀,他看到这个社会的人们已经分不清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界线,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的创意,才有这部剧的产生。他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正说明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技术的进步,知识、信息和符号制造术的传播必然淹没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界线,造成一个模型或类象的世界。他也会为自己所导演的真实人生所感动,当被问到楚门为什么至今还不知道他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中时,他回答“我们每个人都接受现实,就是这么简单”,当有人质疑他的行为时,他说:“我为楚门提供一个正常的人生,你所住的这个世界是病态的,海天堂岛才是真实的世界(Seaheaven is the world should be.)。”在类象世界里,人们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在海天堂岛,楚门也接受了这个现实。在基斯督看来,海天堂岛的故事不会停止,楚门走了,还会有替身重复他的故事。基斯督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他清楚地看到了这个社会已经为大众传播的制品所覆盖,这些复制品已经使大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使他们痛苦不堪。他想通过自己导演的真人秀打破这种状态。他认为他是在重塑真实。然而,他面对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选择的工具仍然是制造类像的高科技手段,这就注定了他的重塑必然失败,楚门的离去彻底摧毁了他的努力,这也证明,在后现代社会里,真实已经被消解,人们再难以接触到真实。

3. 最后是观众所感受到的真实

在现代社会,大众多多少少感受到了社会已经内爆的事实,然而他们无力反抗。《楚门的世界》的播出是以真人现场直播的形式出现的,给人一种真实的假象,他们忽略了导演的存在。其实他们所看到的仍是隔着一层面纱的。楚门的生活是他们平时触不到的别人的隐私,所以他们宁愿相信这是真实的,现实世界中的他们已经无力反抗,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数。但是他们关心楚门,他们会为他呀呀学语和蹒跚学步而会心微笑,会随他的感情的起伏而惴惴不安,也会为他的每一次越轨的行为捏着冷汗。在楚门克服重重困难逃离海天堂岛的过程中,每个观众的命运仿佛都和他联系到了一起,当他终于走出那个象征真实与非真实界线的小门时,所有人都喜极而泣。人们虽然是沉默的大多数,可是人们的潜意识里期待着反抗,对这个类象社会的反抗。楚门其实是他们心中的理想人物,他的最终离去给了他们追寻真实的希望。楚门终于不再接受眼前的“现实”,选择离开这个虚构的世界,不过观众也许并没有想到,楚门不过是进入了和他们的世界一样的所谓的真实世界。让我们看看观众们的真实世界是怎样的:全球电视直播停止后,电视观众为楚门进入真实世界欢呼之后,立刻去做的只是换一个频道,看看有什么别的电视节目。在现代媒介信息的控制下,人类注定没有办法摆脱这种超真实的生活,他们已经接受了现实,因为用媒介信息(或知识)去摆脱媒介信息本身的困扰,这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是对后现代主义真实观的一个很好的诠释。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真实,只有超真实,大多数人对这种现状保持着沉默,偶尔的反抗(如后现代主义者们的抗争)也不过像楚门一样,只是从一个剧场走入了另一个剧场而已。

猜你喜欢

楚门基斯结构主义
再次看望楚门
突出重围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何炅 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块茎、流变与解辖域化的语言——得勒兹后结构主义语言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