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研究

2010-03-22刘利民王敏杰

区域经济评论 2010年5期
关键词:宁波集群企业

□刘利民 王敏杰

(1、2.浙江万里学院,宁波 315100)

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大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自然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围绕着某一类商品,通过供求信息收集、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和销售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而集聚起来,这种集聚提供了一种交互作用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形成创新链,使客户、厂商、政府、研发机构和各种中介机构之间,在基于利益的互补性和资源的共享性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网络关系,从而实现集群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众多中小集群已经从简单模仿的块状经济发展到集群创新网络,直接构成了其他区域所无法模仿或复制的产业竞争力,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亮点。

当前,由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以及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制约,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影响,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完善集群网络治理机制入手,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转型发展成为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促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

一、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概况

⒈集群创新网络发展规模

截至2008年底,宁波共形成块状经济近150个,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近90个,经济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以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公布的“2008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中,宁波市共有5大产业集群榜上有名[1]。集群影响辐射全国乃至全球。例如:余姚的电动工具,抢占了全国30%的市场;余姚市梁弄镇的灯具,销售占国内市场的40%;北仑的书写工具,产能占全球的4%以上;大榭的钢套,为全国一半摩托车提供配件;慈溪的小家电,整机制造企业最多时高达两千余家、配套企业逾万家,拥有全国最大的饮水机、电熨斗、电吹风、双缸洗衣机、电源插座生产基地,成为与山东青岛、广东顺德齐名的家电重镇;而在鄞州区,共拥有300余家服装制造企业,4000多家服装加工、销售企业,年生产服装近7亿件。

2.集群创新网络的地域分布特征

(1)存在地区产业的核心区域。每一个产业集群都存在一个核心地域,一般它是产业集群的发源地,经过创业者流动、企业裂变等过程逐渐向外围扩散[2]。例如,余姚市是室外灯具的集中产区,其中梁弄镇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该镇80%以上企业都在雅贤、湖东、高南、集镇一线公路的两旁,相对比较集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灯具产业,梁弄镇相继开发了湖东民营工业区、雅贤工业点、高南工业点;目前,已有近50家灯具企业相继在工业区落户,占地面积500余亩,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带动余姚灯具企业集群的形成。从而形成跨区域集群网络。

(2)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例如,余姚、慈溪产业区块以品牌家电、高档纺织化纤、先进装备等为主;镇海、北仑以石化、先进装备、电子电器、新材料、新光源等产业为主;鄞州形成了先进装备、高档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同时产业集群与特色主导产业相辅相成,每一个集群就是一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依赖于集群发展,以集群形式存在,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力,是集群产业链和外部联系的链条。

3.集群创新网络的行业分布

近年来,宁波中小企业集群中高档服装、家电、机电、模具制造、有色金属、精密化工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打火机、一般纺织等产业有所萎缩,比重不断降低。从产业内部看,产业升级十分明显,产业链得到了不断拓展,产品也不断由单品种、单系列向多品种、多系列发展。宁波还先后获得“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中国家电基地”、“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水表之都”等数十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4.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阶段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阶段一般分为非正式集群阶段、有组织集群阶段和创新性集群阶段[3]。宁波市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网络大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乡镇企业、家庭工业为创业形式。以制度创新为先发优势,带动区域贸易的发展。这些集群大多与区域专业市场(如余姚中国塑料城)或其他市场共生。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集群中企业规模小、企业间信任水平还较低,缺乏创新上的合作,处于创新网络发育的初期,如慈溪打火机集群等;另外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中小企业集群,已经培育出了一些大型企业,出现了龙头企业,企业间以及企业和科研院所间开展了比较密切的合作,集群创新成果丰富,已经进入创新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这样的集群比较典型的如慈溪小家电集群。

二、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宁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除了存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的处于较为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等共性问题外,还存在自身特有的一些问题。

1.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公共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大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自然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政府政策对于集群成长和演进的影响是间接的、辅助性的,政府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集群出现后的事后调节上,缺乏统一的集群发展整体规划;另外,由于政绩考核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各级政府在集群治理实践中倾向实施一些显性的、可以量化的、相对容易操作的、可以短时见效的治理措施,对于集群网络自发治理能力的培育不足,公共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工业布局虽然基本形成“三带、六区、十八园”的空间形态,但仍然比较分散,园区化率仅为41.19%。尤其个别地区工业企业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以村企合作名义,租用或购买村集体土地开展生产经营,工业布局分散化态势有所抬头。

2.群内核心企业缺位,自发治理水平低

首先,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内部普遍缺少具有全国或全球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缺位不但影响了研发创新投入,不利于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在集群网络内部也难以形成非正式权力制约机制。以慈溪为例,全市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20亿元左右,且数量也不多,50亿元和上百亿元的企业至今仍空白。北仑虽然有宁波钢铁、吉利汽车、亚洲纸业、海天塑机等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业内领头企业,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牌,没有一家具有全国或全球影响力。

其次,目前宁波还存在信用机制不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困难、失信惩戒、守信受益机制不力等诸多问题。这直接导致了许多集群内部企业由于互不信任,加上部分企业同业竞争观念根深蒂固,群内企业联系与合作少。

3.群内外资企业植根性差、内资企业外联度低

首先,群内许多外资企业植根性差。一方面体现在许多外资企业没有把研发机构一起植入群内;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许多外资企业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宁波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群内其他结点的联系少。

其次,群内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跟外部的联系不紧密。众多中小企业不能和大企业一样在群外、甚至国外设立分支或销售机构以直接获取市场信息,形成创新需求。其信息的获取往往通过国外的零售商,有些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取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或缺少销售渠道,和国外市场的联系还需要通过外贸公司这一纽带,其所获得的市场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滞后的,影响了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4.群内结点关系链凝固,产业链带动能力不足

首先,宁波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大多是以地域特征展开的,网络的地域分割较明显,而且受小农经济的熏染,使这些企业根深蒂固地认同于“五缘”、“五同”关系。这样虽然在区域创新网络发展初期节约许多的人力成本、交易成本,但外来人才难以进入到企业的关键岗位,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关系网,因而,创新网络结构的改进、功能提升比较困难。

其次,集群内部部分企业间基于“五缘”、“五同”关系,在产业创新网络内部又形成了众多的“亚网络”。虽然“亚网络”内部的关系联结紧密,但很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结网,与其他网络的沟通闭塞,阻碍知识在集群内的传递及交互学习。

再次,宁波许多中小企业集群以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不少企业配套能力差,且产品多数属于初级加工产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因而产业链的带动不足,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5.产学研关系松散,高校及科研机构功能不突出

宁波市高校和各类研发机构数量少,且处于培育阶段,总体研发能力亟待提高。近些年引进的部分科研院所由于尚未真正嵌入宁波经济社会结构,其作用也难以短时见效。同时宁波现有高校及科研院所和各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创新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宁波市北仑区统计局对开展创新活动的92家企业的领导人就企业创新的信息来源、影响要素和相关政策的影响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开展的调查,企业创新活动的信息最主要来源于“客户与消费者的信息”,其重要性的认同度为63.0%,而认为行业协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对创新没有影响的高达33.7%、43.5%和33.7%。

6.高端应用技术创新成果少,产业升级能力不足

宁波市众多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尽管有的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基地,但是许多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高端应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弱成为影响宁波市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如果群内企业不能快速提升在关键应用领域高端应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必将拉大与国外企业的差距,而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集群竞争力难以得到提升。

三、加强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的对策

基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以及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实际,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目标应定位于建设“创新、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于一体、公共治理和自发治理有机协调的集群式网络创新体系。

1.优化公共政策,整合公共资源

政府应出台支持创新的公共政策体系,加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导向。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

政府应将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重点放在整合公共资源、促进公平竞争方面。加大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力度,保持企业创新动力,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秩序,制止集群内企业的恶性竞争,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的良好环境。建立起专业化、系列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以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力求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各种服务需求。

2.扶持核心企业,促进专业化协作

根据宁波产业结构特点和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应着力培育主导行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

首先,应积极培育集群中关联度大、业绩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要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集聚带动效应。

其次,走龙头带动与品牌创建相结合的道路,提高集群国际竞争力。打响区域整体品牌,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走集体创牌之路,逐步在全国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

再次,鼓励龙头企业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努力提高龙头企业在集群内部的产业配套率。

3.完善信用机制建设,促进群内外企业合作交流

首先,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合群内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信用评级、信用信息发布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引导中小企业强化信用意识,改善信用形象,提高信用等级。鼓励和支持银行征信机构和有资质的社会信用评价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服务,建立信用信息档案,提供信用信息查询,完善信用共享机制,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为群内外企业交流合作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其次,要在中小企业集群内积极营造内部合作与交流的环节与氛围,鼓励企业间技术攻关、技术共享与技术交流,积极为群内外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4.创新合作机制,强化产学研对接

首先,要以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重大项目、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为切入点,以更加解放的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以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集聚省内外乃至海内外创新资源,为产学研合作开辟多种渠道,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动力、推动创新发展。

其次,要加快建立健全“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间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以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额提成等为主要合作形式,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高效合作机制。

再次,应切实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真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组建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设立宁波市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有效地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项目的转化和实施,使产学研合作能在更宽更广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5.营造网络化环境,完善创新服务平台

首先,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根据集群产业的特点组建民间自律性行业协会,在开展信息收集发布、行业自律、行业培训、营销联盟、反倾销诉讼以及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等方面发挥作用。加大对非营利性中介服务组织的扶持。重视科技中介服务的社会化和网络化建设。通过建立信息支撑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形成联系广泛、资源优势明显的社会化协作网络。

其次,拓展沟通媒介。通过建设一批与产业集聚密切结合的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化大市场,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集散,构建产业集群现代物流平台,努力实现专业特色市场与产业集聚的有机结合。鼓励企业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展会,加强和国内外商家和业内人士的信息交流,扩大合作,提高区域产业影响力。

再次,增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与互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以区县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为依据,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向重点中小企业集群集聚[4]。着重发展研发产业、风险投资产业、信息资源和系统集成产业以及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辐射力。

[1]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池仁勇.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杨慧.面向可持续创新的产业集群治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4]魏后凯.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宁波集群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一图读懂宁波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