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古籍的搜集保护与研究开发

2010-03-22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0年1期
关键词:古籍少数民族民族

王 冰

(延边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吉林 延吉 133000)

〔作者信息〕王冰,女,馆员。

我国少数民族在自身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很早就创立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如藏文延续了1200多年的历史,蒙古文有 500多年的历史,维吾尔文、哈萨克文亦有几百年的历史。此外,朝鲜、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彝等民族都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创造了丰富的古籍文献。这些文献典籍文字独特、版本珍贵、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抢救整理以及保护开发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不仅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研究和发展,也是国际国内民族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民族古籍的搜集保护与研究宣传现状

民族古籍是指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代书册、典籍资料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为使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保护少数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国家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办公室,组织和领导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全国现有 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个自治州、地、盟建立了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民族院校也建有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据不完全统计,自 1984年以来,已抢救 、搜集民族古籍 30万种 (部 、件 、册 ),出版古籍、书籍(不包括馆藏古籍)5000余种(部、件、册)。国家组织 3000多名专家学者,完成了关于少数民族的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简史、少数民族语言简志、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等丛书 400多种,9000多万字。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各自有了一部文字记载的简史。

国家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蒙古族著名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柯尔克孜族著名的传记性史诗)专门工作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收集、整理、翻译、研究工作。出版了包括少数民族文字、汉文和多种外国文字版本的三大史诗以及一些研究专著,仅关于《格萨尔》就出版了 300多万字的大型学术资料汇编《格萨尔集成》,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格学”研究专家。近年来,国家拨付了以千万元计的资金支持校勘出版共计 150部的传统藏学的百科全书《中华大藏经》。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各级政府以及文化艺术部门组织了数以万计的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专家和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抢救、搜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八十年代初,又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各民族民间文艺资料,编纂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等包括各民族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十大文艺集成,共计整理出版310卷,全部出齐约 450卷,总计约 4.5亿字。各地还建立了一些博物馆、文化馆,搜集、保护少数民族文物。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丰富了中国民族古籍研究的内容,扩大了民族古籍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创建民族古籍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而且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近年来在历史文献研究方面的成绩,展示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民族古籍中蕴藏着的许多极有价值的文献被更多地发掘和揭示,数据库的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可惜由于民族古籍文献资源建设缺乏宣传或宣传力度,不为外界所深入了解,不少研究人员尚不会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因此,要对其做全面的宣传,并提供良好的链接,有效提高民族古籍文献的利用率。

2 民族古籍的搜集保护

2006 年 9月 13日,国家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个纲领性文件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作为全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其中特别提出要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大项目,加强民族古籍和文物抢救工作,为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确定了阶段目标。而搜集保护民族古籍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做为古籍搜集保护者,对这项工作要有足够的认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克服搜集保护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2.1 民族古籍搜集保护形势严峻

民族古籍大多是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口传心授代代传承下来,用民族古文字撰写的少数民族古籍也均为手抄本,这些少数民族古籍大都分散在民间,多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人亡物失”,流失严重,许多少数民族古籍面临失传的危险。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2.1.1 保存机构众多,家底不清,保存分散。国家通过搜集、调拨、购买等方式把 9O%以上的古籍(其中包括民族古籍)集中收藏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所。此外,民委、高等院校、寺庙、文化馆、群艺馆、史志办等都保存有珍贵的民族古籍。由于民族古籍整理力量不足,许多图书馆和藏书单位古籍编目整理工作尚未完成,流散在民间的民族古籍还是一个未知数;各地民族古籍特藏的破损程度和保护状况目前只能估算大概,国家缺乏对珍贵民族古籍的建档和管理机制。

2.1.2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民族古籍破损老化比较严重。加之保护条件有限,许多民族古籍都已经受到损毁。造成古籍损毁的主要原因又是多方面的:酸化老化、水浸火烧、虫蛀鼠啮、霉变絮化,特别是空气污染造成的酸化。

2.1.3 立法不够健全。迄今为止,国家没有制定关于保护民族古籍的专门法规,而《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对民族古籍的整理多为一些概括性原则,具体操作性不强,这就使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无法可依的状况。由于民族古籍保护方面的法律不够健全,民族古籍被倒卖到国外的并不是个别现象。

2.1.4 修复人才缺乏。古籍修复是一项古老的手工工艺。目前民族古籍修复的专业队伍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综合素质低、年龄偏大,并常年处于手工和经验传授阶段,缺乏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等状况,与庞大的破损古籍数量形成很大反差,人才缺乏成为修复工作的瓶颈。

2.1.5 大量流失国外。流失国外最为严重的是藏文、蒙古文、满文、维吾尔文、彝文、东巴文、西夏文、女真文、契丹文的民族古籍。现今收藏我国民族古籍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捷克、印度、匈牙利、丹麦、奥地利、比利时、荷兰、挪威、瑞典、波兰、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尼泊尔、锡金、缅甸、蒙古等。近些年来,前来民族地区旅游、考察、探险的西方人士众多,其中一些人士不惜用重金购买仍残存于边远山村的民族古籍,民族古籍流失国外的问题仍然存在。

2.1.6 经费缺乏。由于缺少抢救资金,大量散落民间的古籍原件不能及时收集而导致毁坏流失,古籍的传承人员不断去世,使古籍未能及时翻译就成为了无人能懂的“天书”。

2.2 民族古籍搜集保护策略

面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们都曾经为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明而骄傲和自豪过,她曾经是那样令世界瞩目并让世人为之倾倒,那些浩如烟海的曾经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民族古籍,迭经岁月的涤荡流传至今,因此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去搜集保护,使之传承永久。目前大量民族古籍善本的生存状态仍然令人忧虑,在综合国力增长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公众的认同参与、从业人员的勉力以赴,一定会使中华古老文明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2.2.1 完善管理体制。民族古籍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民族古籍的保护问题。目前,我国收藏和保存民族古籍的机构和组织比较复杂的布局,显然不利于民族古籍的保护与开发,不利于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更不利于民族古籍的统一规划和民族古籍事业的长久发展。但是,根据我国目前情况,不可能成立单独的民族古籍保护机构,所以要在现有条件下对收藏民族古籍的部门赋予新的职能,负责对民族古籍进行搜集、整理、保护工作。

2.2.2 加强保护。民族古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原始记载,民族古籍的毁坏和消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失。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民族古籍以纸质材料数量多,特别要对古籍进行脱酸、去酸和防酸化工作;要借助数字化技术,运用电子扫描、复印、照相、缩微等技术,对现有民族古籍进行抢救,以加强和改进再生性保护。

2.2.3 健全法制。首先要加大立法工作力度,加强对民族古籍立法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立法队伍的素质,保证立法工作顺利进行。其次是严格按照现有有关法律法规办事,既保护当事者的合法权益,又对损害民族古籍的行为绳之以法,真正把对有关民族古籍的法律保护落到实处。第三是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国家机关、社会力量对执法的监督作用。

2.2.4 培养修复人才。古籍修复是一项责任心、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凡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深入了解古籍修复的特点,同时自身必须具备相当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条件。目前,古籍修复工作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危机,加强古籍修复人才的培训已刻不容缓,而且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

2.2.5 开展多方交流合作。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地区,有 2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这为民族古籍的国际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国外,日本、印度、前苏联及欧美各国都建立了许多研究所、学会和国际常设机构,研究蒙古学、藏学、满学、突厥学、敦煌学等,并出版了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我们应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特殊政策,广辟国际信息渠道,广泛开展国际交往。

2.2.6 多方筹集资金。在民族古籍法律保护的物质条件方面,党和政府一向重视对珍贵古籍的保护,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典籍的传承。由于财力有限,完全依靠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来解决这方面经费短缺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在民族古籍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种优势,自筹资金,解决经费短缺的困难,走出一条综合治理的新路。

3 民族古籍的研究宣传

民族文化环境独特而又神奇。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包括历史文物、文献古籍、文学艺术、民族民间风情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实现民族地区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信息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对民族古籍文献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研究除了在保存、宣传民族文化方面有所作为外,还承担着向民族传播知识信息的重任。民族古籍文献资源的开发和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是目前的工作重点,其载体方式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

3.1 民族古籍的研究开发

根据教学和科研人员的需求,各单位可以提供研究性情报服务和定题跟踪服务等。研究性情报服务即工作人员选取某一专题的一次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炼成某段时期内该课题的综述,反映出一段时期内该课题的研究状况和进展程度,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一种概述性情报服务。定题跟踪服务就是根据教学、科研的某一特定课题的需要,由工作人员以多种方式向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并且根据研究课题的进展程度提供适时、对口的文献情报,还包括给科研人员编写文摘、索引、综述、专题资料汇编等。由于定题服务能直接适时地满足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情报需要,实现资料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直接结合,所以应该成为我们努力开拓的最佳服务项目之一。此外,还可以开展信息咨询、代查课题、参与科研活动等服务方式。丰富的民族古籍文献资源,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

3.2 民族古籍的数字化、网络化

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需要集合各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力量,投入大量资金,选择一些编制比较好的、有代表性的民族古籍进行数字化,使数据库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紧跟学科研究发展的知识库,并应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而且民族古籍收藏单位应加大民族古籍数字化的宣传力度,使决策层意识到民族古籍数字化的重要性。政府应将民族古籍数字化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之中,除加大资金投入之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激发产业界对民族古籍数字化的研究和投资热情。

3.2.1 建立民族古籍书目数据库。人们查找古籍,特别注重版本,手工卡片无法从本项的著录入手查找文献,计算机的应用为此提供了方便,可以从出版地、出版年等各方面查找,所以古籍书目数据库为开发利用古籍提供了最快捷、最准确的途径,并简化了查阅古籍的方法,增加了检索途径,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可将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组织成机读目录,利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特殊功能,连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网络,打破古籍长期封闭的状态,实现古籍文献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3.2.2 建立篇目数据库。但古籍的内容相当复杂,有些书没有总目录,读者很难了解书中都收有那些内容,有什么卷篇章节。篇目数据库的建立,提高了对馆藏古籍的揭示深度,馆藏揭示得越深,读者索取的面就越广,古籍馆藏作用也就发挥得越充分。

3.2.3 民族古籍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古籍全文数字化就是将古籍内容(包括文字和图像)转换成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以达到存储、检索、传递、再生、利用等目的。高分辨率的数字化图像非常逼真,视觉效果好,局部图像可以随意放大缩小,可供读者进行细部研究。数字化图像还可以快速下载和复制还原,也可以提供印刷出版或制作电子版图书,通过网络还能实现远程传送,打破地域性资源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最大限度地使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3.2.4 结构网络化。21世纪的民族古籍工作,必须打破“小而全”的封闭、分散状态。在全国各级各类民族古籍收藏部门之间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合理分工,形成特色,突出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的综合优势,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文献网络的联系与合作。目前我国开发利用民族古籍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协作组织已初具规模,如五省 (区)满文,四省 (区 )彝文,八省 (区)蒙古、达斡尔、鄂伦春,六省(区)回族等民族古籍协作网络。到 2010年,我国的民族古籍网络要真正达到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联系密切、运转灵活、适应需要、效益显著的目标。

4 结语

民族古籍工作正在受到社会各方面密切的关注,并在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潜在价值与功能。在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支持下,伴随着民族地区的不断振兴与发展,民族古籍的整理和开发工作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为繁荣和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库来西·塔依尔.维吾尔族古籍文献开发利用的思考.新疆社科信息,2008(5):11-14

〔2〕 柴秋香.古籍的搜集与保存.青海图书馆,1998(2):43-44

〔3〕 包和平,包爱梅.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与研究现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6):9-14

〔4〕 宗玉梅.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洛阳大学学报,2004(3):126-128

〔5〕 包和平,何丽.民族古籍保护及其策略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82-85

〔6〕 包和平,王学艳.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书目数字化及其国际化合作前景.情报资料工作,2006(4):72-75

〔7〕 包和平.民族古籍工作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5(8):90-93

猜你喜欢

古籍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多元民族
我是古籍修复师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