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知识产权问题的深度探索——读《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研究》
2010-03-22王志刚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王志刚(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在数字时代,信息成为人类重要的资源和财富,也成为一个国家走信息工业化道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尽管近年来我国信息资源匮乏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大量信息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作为促进信息资源创造、规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的法律机制——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成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实践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必然要求。然而,正如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在其名著《法和经济学》中所描述的那样:“没有合法的垄断就没有足够的信息生产出来,有了合法的垄断又不会有太多的信息被使用。”知识产权自其诞生到现在,“一直纠缠在激励创新与自由竞争、控制信息与保障公众利用信息的矛盾之中”。如何构建科学的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信息资源的创造与传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研究》(陈传夫等著)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从国家信息化战略和信息资源需求动力视角,结合最新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地对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为我们展示了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远景。
《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研究》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从中国信息化和信息资源管理实际需要出发,以明晰信息资源产权、提高开发利用效率为目标,以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协调为主线开展研究,重点探索了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政策”。作者认为,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既要保护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主体——信息制作者和传播者的利益,又要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我国信息化的进程,提高我国在信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作者指出,区别于以“复制权”为核心的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现代信息资源知识制度建设应以“传播权”建设为核心,推动信息资源的高效产出、维系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基于这种价值追求,现代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构成要素应该包括:① 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目标;② 作为鼓励知识生产与创新的激励因素的权利;③ 为达成知识产权制度目标和保障权利而设计的规则;④ 为达成知识产权制度目标保证规则有效运行的机制;⑤ 该制度影响的利益团体的行动。全书用15章近60万字的篇幅详细阐述了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需求及其原则、机制、规则优化、技术管理及司法保护等方面,不仅有深入的理论探索,而且还紧密结合实践,为我国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可行性建议。
就整体而言,这部书稿不仅内容厚重,很有理论深度,而且整部书稿的谋篇布局条理分明,体现出作者宽阔的理论视野。而且作者在表述、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引用的文献资源丰富翔实,论证的科学性和层次感都很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条理分明,逻辑严密
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给出了课题组对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研究的基本逻辑:① 通过合理的产权安排,使信息资源产权清晰;② 降低信息资源交易成本;③ 完善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实体规范的支撑体系;④ 提高信息资源领域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运用能力。围绕这条研究逻辑,书中在探讨了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般理论后,作者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存在不足,这些缺陷主要体现在“版权市场规则、版税清算规则、知识产权反垄断政策和版权征税政策”等方面。接下来提出构建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专有权利益保护机制,实现规则优化,加强技术管理,构建信息资源再利用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司法保护,阐明我国应加强这些方面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最后作者围绕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利用,对提高信息资源产出能力、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市场能力、信息资源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
(2)案例丰富,说理生动
经典案例配合观点阐释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书中,这种生动的说理方式多处可见,较为典型的如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案,“反映了平衡社会需求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说明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是各种利益的平衡”;在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时,用“Napster案说明知识产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谈及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问题时,例举了Google数字图书馆案;在论及商标权与著作权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选用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诉英国费德里克·沃恩有限公司(Frederick Warne &CoLtd)不侵犯商标确认权案,表明了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意义;在阐释司法保护优化时,选用了一起涉及陷阱取证的案件,即我国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北京红楼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诉北京高术天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高术科技公司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在详细介绍案件的前因后果后,指出完善证据相关规则是信息资源司法保护优化方面的关键问题。这种运用案例配合观点的行文方式阅读起来较为生动,同时也为相关论点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事实支持。
(3)资料翔实,数据权威
为说明书中论点,作者在写作中参阅了大量资料,尤其是参考了大量的国外文献,如仅在“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国际参照”一章,共有注释117处,其中引用国外参考文献达86处。对于来自于国外一些新近的研究成果的借鉴,不仅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同时也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参考目录。如在探讨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下的人身权问题时,例举了ClearPlay公司过滤软件纠纷案,同时引用了一些国外学者对这一案件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对目前国内由“绿坝软件”引起的讨论也有所启示。在这些权威资料的引用中,不仅有理论方面的争鸣,全书还采用了大量权威数据。如第十二章用权威的司法统计数据论述了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化问题,第十三章则引用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对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提高信息资源产出能力作出阐释。
(4)图文结合,有助理解
理论研究著作由于内容的专业性、语言的严谨性等因素,常常影响了读者的理解,而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读者的接受难度,能够引导读者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观点。《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研究》一书的内容宏大,横跨多个学科,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点,然而阅读起来并未觉费力,这应该归功于作者在阐述观点同时运用了大量图表。全书选用图表共约50余处,其中既有大量统计图表,也有流程图(如315页的基于XrML的数字权利管理机制流程图)。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结构图,如278页的数字权利管理系统的组成示意图、279页的DRM技术体系基本构成示意图、314页XrML的许可证结构示意图,等等。同时,作者在运用文字阐述观点的同时,还运用模型图、分类图、关系图等图表形象地阐明了作者的意图,有助于读者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
本书的作者长期从事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多项,相关研究成果已有多部。这部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研究》是作者的最新著作,展示了作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度。应该说,这部著作的内容和形式皆属上乘,值得我们深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