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
2010-03-22宋兵
宋 兵
(海盐张元济图书馆,浙江 海盐 314300)
海盐县下辖 8镇 2区,共有 104个行政村、14个社区。2008年,海盐县组织县、镇、村三级相关单位及 400余人的普查队伍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从 2008年 3月开始,历时 6个多月,全面普查了 104个行政村和 14个社区所蕴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特点。基本做到了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艺人、不漏线索。共普查线索 13354条(上报线索 11236条),普查项目 1112个,其中 1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5个列入省级代表作名录,8个列入市级名录,20多个列入县级名录。编辑普查汇编资料 11册,文字记录 1112份,录像 41盘,录音 83个,照片 886张 。
1 传承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已经流传几百上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掌握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绵不绝的核心与纽带,传承人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现代社会,传承人却都遇到了相似的困境:有的年事已高,却找不到技艺的传人;有的空有一身本领,但由于技艺没有市场,只能赋闲在家;还有的每年只有在应景时才一展身手,年年难改尴尬的生存处境。面对这一状况,海盐县近年来把保护优秀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点工程,不断加大对传承人的关心、爱护和培养,使他们安心从事艺术活动,并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培养传人。海盐县还对 10名在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授予了“海盐县文化保护与发展贡献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2 保护现状喜忧参半
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办公室《关于积极争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函》(浙非遗抄字〔2007〕18号)的精神,海盐县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成立了“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的成立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的重要性,并以更加稳定的机构,稳固的投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目前,海盐县已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海盐滚灯”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海盐骚子”、“海盐塘工号子”、“海盐灶头画”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海盐五梅花”、“秦山老虎嗒蝴蝶”、“海盐腔”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民间文学“上梁仪式歌”,传统音乐“哈头”、“绣花娘子绣平台”、“卖花小妹”、“苦长工”,曲艺“牌子 ”,传统游艺、体育与竞技“龙舟竞渡”,传统美术“木雕”、澉浦铁画、通元堆塑,传统手工技艺“晒盐技艺”、“杜布织造技艺”、“杜烧酒酿制技艺”、“大头菜腌制技艺”、“箍桶技艺”,民俗“澉浦婚俗”、“蚕桑生产习俗”、“沈荡灯会”、“十月朝庙会”等 20多个项目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镇区也将普查的重点项目列入了2009年至2013年的五年保护计划,使保护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从目前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的现状来看,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上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乡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传承民族文脉、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没有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二是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海盐县尚未建立一支辐射全县的专业素质较高而且比较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网络,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的人才极度匮乏。虽然建立了保护中心,但现有的保护工作队伍人数明显不足,虽然批准了编制,但编制人员不到位,存在一员多岗、一员多职的现象,难以承担繁重的保护工作任务。
3 对保护措施的几点建议
此次调查的 1100多个项目,均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能显著反映海盐本土传统文化,其中的 300多个项目为重点项目,极具保护意义。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投入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多元投入的良性发展格局。
3.2 增强全民保护意识
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使之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3.3 加强保护队伍建设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培养一大批热爱非物质文化、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队伍。建立县、镇、村三级保护队伍网络。
3.4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通过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3.5 建立名录保护体系
对海盐滚灯、海盐骚子、海盐塘工号子、海盐灶头画、海盐五梅花、秦山老虎嗒蝴蝶、海盐腔、民间文学上梁仪式歌、传统音乐哈头、绣花娘子绣平台、卖花小妹、苦长工、曲艺牌子、传统游艺、体育与竞技龙舟竞渡、传统美术 “木雕”、澉浦铁画、通元堆塑、传统手工技艺晒盐技艺、杜布织造技艺、杜烧酒酿制技艺、大头菜腌制技艺、箍桶技艺、民俗澉浦婚俗、蚕桑生产习俗、沈荡灯会、十月朝庙会等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建立相应的名录保护体系,形成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3.6 创建特色镇区活动
对传统文化保护比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特定区域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努力形成一镇(区)一品、一村一品,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日常生活,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推动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保护中赢得发展,在发展中求得传承。
4 对传承发展的几点思考
4.1 融入城市建设当中
如武原镇作为海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建设局还专门征集有关武原镇桥梁、亭阁的命名,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此次普查,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武原镇的传说故事,如果加以利用,必定会增添不少的文化色彩。如民间文学中地名弄堂的由来,有百可园、崔衙弄、闻琴村、乌夜村等。建筑物的传说,有朝圣桥、冯家花园、朱家花园、天宁寺宝塔、天宁禅寺等。人物故事,有韩信、冯国忠、伍子胥、呼延灼、毕云程等。
4.2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如澉浦婚俗作为当地的一种婚礼习俗,历史悠久,有的至今还在沿用。可选择一些经典的过程,以表演形式融入南北湖风景区的文化景观中,或直接让游客参与其中,享受旅游的乐趣。饮食习俗中如于城蟹壳饼、西塘桥蚕豆糕、开发区的香瓜塌饼,民间手工技艺中澉浦的夏布,民间美术铁画、麦杆贴画等均可作为旅游产品进入海盐特产商店、旅游风景区等,成为吸引居民或外来游客的新亮点。
4.3 丰富舞台文艺活动
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中有许多精彩节目,如骚子歌、塘工号子、蚌精舞、五梅花、老虎搭蝴蝶、新丰堂牌子等等,可作为表演艺术充分挖掘,搬上舞台,给观众以美的感受。像海盐的骚子歌,目前已有多种节目,如《关帝》、《迎华光》等传统的骚子歌曲目,也有《姚富要富》、《南北湖风光如画》、《秦山景致》等新近改编创作的曲目,表演原汁原味,深受观众喜爱。
4.4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海盐县古以“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恢复其制作过程,以民间传统文化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百步镇有成立民俗馆的设想,可以把一些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手段展示给观众,如百步镇土布织造技艺等,给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民俗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沈荡镇的蚕桑生产非常发达,自古以来传说与习俗繁多,就习俗就有 24种之多,如能挖掘利用,作为民俗文化展示给观众,其作用不言而喻。
〔1〕周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刚起步存在四大问题.科技日报,200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