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

2010-03-2220042008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0年1期
关键词:古籍浙江图书馆

(2004-2008)

(执笔:朱晔琛 朱海闵)

2009年,浙江图书馆迎来文化部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检查。评估工作既有力促进了浙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是对图书馆2004-2008年度工作的全面检验。五年来,浙江图书馆深化改革求发展,以评促建求实效,重点工作求创新,基础业务求特色,龙头作用求稳固,各方面工作均取得长足进步。

第一部分 浙图概况

浙江图书馆 2008年底文献资源保有量近 500万册(件),其中古籍 83.8万册(善本 14.5万册),板片 13万件。馆藏珍品首推文澜阁《四库全书》,101部藏品入选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方文献专藏体系。数字资源结构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存储总量超过 21TB。

2008年,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浙江图书馆增挂“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牌子。全馆现有包括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办公室、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在内的中层机构 17个,其中行政部门 6个,业务部门 11个。截至 2008年底,浙江图书馆正式职工总数 235人,其中大专毕业以上学历 197人,占职工总数 83.83%,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147人,占职工总数 62.55%;业务人员 221人中,高级职称 53人,占业务人员总数23.98%;中级职称 104人,占业务人员总数 47.06%。2008年财政拨款总额达到 6385.12万元,比 2004年增长 92.1%。其中,日常运行经费2989.37万元,新增藏量购置费 1700万元,分别比2004年提升 55.4%和 50.4%;其他专项经费1695.75万元,是 2004年的 6倍多。

五年来,我们根据第三次评估专家反馈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各项整改,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公益性服务。先后推出免费存包、允许读者带包阅览、增加外借册数、提供电话续借、超期 E-MAIL提示、书签式借期提醒单和提书纸袋等便民措施。在省财政的支持下,于 2007年 12月起免除了读者证的年费及首次办理的工本费,并将读者证每年注册改为两年一次。这些新举措的实施,提升了办馆效益和读者满意度,赢得社会和业界一致好评。2004-2008年,共接待读者 975万人次,流通总人次达到 550万,外借书刊突破 470万册次,办理读者证 22万张。外借册次与办证量增长迅猛,2008年比 2004年分别增长 92.4%和 62.6%,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18.5%和 12.5%。

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省文化厅的直接领导下,我馆扎实推进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一级图书馆”;2008年,入选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2000—2008年各新闻媒体报道浙江图书馆 1800余次。2004—2008年共获各级表彰、奖励 86次。其中部级表彰、奖励 1次;省级政府表彰、奖励 1次;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表彰、奖励 14次。

第二部分 工作成效

随着国内大批馆舍条件优越、技术设施先进的新馆相继建成,在新一轮图书馆建设高潮中,我们曾经相对领先的硬件设施优势不再明显、逐渐消失。书库饱和与资源增长的矛盾日显突出、空间有限使越来越多的到馆读者感到拥挤局促、场地不足使读者活动等新业务开展以及功能布局调整受到限制,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我馆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谋求更大发展。

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丧失信心、停滞不前,而是更加坚定了开门办馆、服务立馆、人才兴馆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宗旨,以充分发挥省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骨干作用、龙头作用、示范作用为目标,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完善制度为保障”的工作方针不动摇;始终坚持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公益性、服务性原则不动摇;始终坚持践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理念不动摇。求真务实,勇于进取,积极发掘自身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全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一、牢牢把握省馆定位,有效履行地区中心馆职能

为了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省级大型综合性图书馆,我们一方面继续巩固全省总书库和书目中心的地位,加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在强化地区中心馆作用发挥,带动、辐射全省,形成行业整体优势,推动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等方面对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努力成为推动区域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主力军,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主阵地,成为汇聚、交流行业信息的主渠道,发挥好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

(一)突破区域、系统限制,着力推动全省图书馆资源、服务共享合作体系建设

我们以“立足本馆,服务全省,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为宗旨,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全省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协作体系建设。

1.共享工程建设有新进展

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南方(浙江)镜像站,为省域范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推送创造了良好条件。省分中心积极发挥龙头作用,统筹规划,整合国家中心资源、团购资源、自建资源和征集的授权资源,提供各地共享;结合奥运主题、国庆主题,在全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扩大工程的社会知晓度,提升服务。协调全省各市县图书馆开展本地特色资源建设项目申报,组织专家评审,给予专项资助;积极争取国家管理中心支持,合作拍摄《浙江藏书楼》《浙江越剧》专题视频。

认真落实省文化厅部署,牵头组织在全省开展支中心规范化建设督导。配合“共享工程进企业”行动,专门设计制作了网页并在“浙江数字文化网”开辟专栏;在全省组织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利用主题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深化与华数数字电视有限公司的合作共建。在华数电视开设“文化共享”栏目,携手推动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试点。

经过数年努力,服务网络遍布全省,资源数量和共享程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人员队伍素质有效改善,服务触角不断延伸,基层点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2.“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面实施

发挥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及办公室职能,做到规划先行。根据《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09〕54号)要求,制定《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浙江省古籍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浙江省古籍普查专用设备配置标准》等,为保护工程未来 3—5年在全省全面推开制定了“路线图”。

组织指导全省收藏单位和个人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我省共有 398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8家单位获“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为此专门批示:“这是一很大成果,要继续努力做好收集选择工作”。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为加强省内“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后续建设和国家级珍贵古籍的原生性保护,推动古籍普查工作的开展,积极争取省财政下达省级保护资金。2008—2009年,省财政投入古籍保护工程的资金累计超过 300万元。

在省中心建立浙江古籍普查数据库运作平台,联合省内文博、教育、档案、卫生、宗教等系统有关单位,启动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省性古籍普查工程。加强古籍保护基础业务培训。共举办涉及古籍管理、编目、修复、鉴定、普查等方面的培训班 16期,为全省培训专业人员 700多名。

3.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009年 5月开通浙江网络图书馆,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一网通”,有望使全省 95家公共图书馆,克服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而造成的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不均衡,实现各馆传统文献和数字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让广大读者普遍均等地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6月,成功举办“2009区域数字图书馆发展杭州论坛”。

4.联合编目成效斐然

从 2001年起积极推动和组织全省公共图书馆网上联合编目工作。2004年,建立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联合目录数据库,现有书目数据 110多万条,其中自建中文图书书目数据 95万多条,供全省 63家成员馆免费下载。2008年各成员馆下载数据 16万余条,与 2004年的 7万余条相比,递增130%。

积极参与全国性编目中心工作。目前浙江省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中文图书书目数据每年递增10万余条,多次获得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上海市文献联合编目中心奖励,成为全国重要的文献联合编目中心之一。

5.特色资源建设体系更加成熟

牵头组织省内有关单位进行《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和《浙江省古籍善本联合目录》编纂工作,《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入选“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已经出版;《浙江省古籍善本联合目录》历经四载,即将付梓。建成《浙江新编地方志数据库》《浙江家谱全文数据库》,为全省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提供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和技术支持。

6.联盟形式的服务网络效应初现

建立全省公共图书馆馆际通阅互借网络,联合省内 73家图书馆共同为读者打造更强大的资源后盾。随着浙江网络图书馆功能的进一步到位,全省范围内可以实现电子文献传递和纸质文献馆际互借的全部覆盖。借助物流系统,馆际互借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在操作机制上也将更加完善。

2008年组建浙江省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全省 59家图书馆成为联盟首批成员馆,共享讲座资源和讲师信息,至今已组织开展了 30多场巡回讲座,被省文化厅推荐参加省委宣传部的“三贴近”创新实例评选。2009年又牵头组建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与 28家市县馆签约,联手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

7.积极组织和参与跨地区、跨系统业务协作

2005年 12月,我馆与浙江大学图书馆和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强强联手,汇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合作推出“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两个平台的建立,不仅使更广泛的读者从中受益,也有效地提升了三方在资源建设、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整体水平。

自觉主动参与全国公共图书馆展览资源共建共享、长三角城市图书馆业务合作以及长三角城市图书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网。

(二)大力开展基层图书馆的业务辅导、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

1.基层业务培训与辅导卓有成效

发挥省馆在文献资源、人才智力、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以培训班、研讨会、研修班、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开展人员培训和业务辅导,有效提升了全省基层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水平,显著促进了全省基层图书馆工作发展。从 2007年底开始,举办全省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已完成参考咨询、数字化网络化、古籍保护、读者服务、地方文献等 5个专题 13次培训,参加培训超过700人次。2008年和 2009年共举办全省性专题业务研讨会 6次(另有 2次将在年内举办),组织征文和优秀论文出版,各地共有 440名业务骨干围绕图书馆业务和管理问题展开交流探讨。省财政为这两个项目共投入专项资金 134.6万元。

2.工作信息交流渠道不断拓展

编辑《浙江图书馆简报》《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简报》《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简报》《浙江图书馆市县图书馆服务中心简报》《省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简报》等,沟通信息、展示经验,为各馆提供理论探讨和实践借鉴的媒介。创设新的交流平台,从 2009年起每季度编印《浙江省公共图书馆资讯》,时效性较强的稿件及时在浙江图书馆网站发布,为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各地图书馆发展动态信息,加强馆际学习交流开辟了一个新渠道。

(三)依托学会,积极开展业务交流和同行互动

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秘书处挂靠在我馆。近年来,省学会较好地发挥联系广泛、资源丰富、人才密集等优势,在科研、培训、科普工作中积极创新。学会与我馆共同主办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注重编校规范和内容质量,积极争取“专家特稿”,提升办刊水平,对推动我省图书馆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8年 11月召开了省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完成了学会工作的新老交替。2008年中图学会会员发展到 386人,省级会员为 1464人。

积极探索新的学会工作抓手。设立省学会研究课题、组建浙江省图书情报青年人才库,承担全省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参与全省社科普及宣传等工作。2009年,省学会推荐的胡海荣同志(时任温州市图书馆副馆长,现为温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入选中图学会首届青年人才奖。

被中图学会授予“2001—2004年度先进学会”称号、多次获中图学会年会优秀组织奖;被省社科联授予“2005—2006年度学会优秀团体”称号,还获得“2008全省社科宣传普及周”优秀组织奖和“学术研究先进集体”等荣誉。

二、健全业务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馆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业务工作体系,基础业务、读者服务、研究交流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令人鼓舞的建设成果。

(一)基础业务建设继承传统,进展有序

我馆历来重视基础业务建设,将其作为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近几年尤其在古籍保护与研究利用、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1.古籍保护工作整体推进

加强与完善制度建设。共拟制与修订包括古籍整理、修复、编目、财产管理、安全等内容的规章制度 18个,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标准规范。

藏书保护条件标准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积极改善典藏条件,使我馆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现有条件基础上,省文化厅、财政厅已基本同意实施《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库改造方案》,该方案的实施,将使我馆古籍善本保护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古籍修复这一传统优势项目得到新的加强。修复队伍得到充实,古籍修复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古籍修复场所成倍扩大,古籍修复材料库、修复档案数字化建设雏形已现,“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一期建设基本完成。

历史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成效显著。馆藏古籍、民国书刊书目全部实现数字化,条目总量达 21万多条,读者检索更加快捷。计划用 3年时间,逐步完成未编书整理、嘉业堂板片清点和建档工作。

馆藏古籍普查有效推进。按照《古籍定级标准》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要求,对馆藏善本开展普查定级工作,已经完成 952部。普查结果将作为对馆藏古籍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古籍整理研究和开发硕果累累。启动浙江古籍保护工程——古籍、民国文献整理研究及系列出版物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已出版《文澜阁四库全书◦经部》《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浙江图书馆馆藏赵孟頫碑帖拓片辑存》《千字文》《八仙图》《西湖风景图》《越中八景图》等,《浙江省古籍善本联合目录》《重修浙江通志稿》《浙江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出版在即。

2.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齐头并进

数字资源类型丰富,富有特色。包括各类引进的网络数据库和利用 TRS数字图书馆系统自建的专题数据库,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引进的 26种(36个)网络数据库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网络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古籍以及多媒体、综合数据库,存储总量达到20TB。自建数据库 15个,选题以我馆馆藏为主,强调体现浙江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包括浙江家谱、新编方志、风景浙江、浙江文化地理、浙江越剧、名山古寺等,存储总量超过 1TB,是 2004年的20倍。

资源利用更加方便快捷。读者可在我馆局域网内利用各种数字资源,我馆和全省各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也可通过互联网访问浙江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即浙江网络图书馆。浙江网络图书馆以浙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全省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文献与数字资源为基础,可利用资源包括 1.7亿条中外文文献信息、260万种图书书目信息、180万种图书、6亿页全文,1万多种电子期刊、2000余万篇论文、2万多部视频、众多地方特色数据库,及全省公共图书馆馆藏目录信息,读者可享受全文浏览和下载、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知识导航等全方位服务,实现了全省公共图书馆读者统一认证、数字资源共享与文献信息的免费获取。

于 2008年启动 RFID图书自助借还系统论证,目前已经完成项目招标即将进入具体实施操作阶段。完成 INNOPAC自动化管理系统升级,改善 OPAC的使用界面,增强其信息揭示功能。改进图书馆网页设计,将图书查阅、讲座视频、活动信息、网上咨询等读者关心的内容置于最明显的位置,方便利用。英文版网站也已进入试运行。充分利用浙江网络图书馆平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文献检索和公益性文献传递服务。开通 5个月,访问点击量达到 97万余次,电子图书下载 3万余次,文献传递 3.8万余次,电子期刊论文下载169万余篇。

(二)读者服务工作创新手段,特色鲜明

1.为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服务更加专门化

比较有特色的是为视障人员、未成年人和外来务工者的服务。

优化视障人群服务。2003年建成盲人阅览室,除送书上门、举办盲文或电脑操作培训班、朗读服务等基本手段外,每年还在“国际盲人节”开展读者联谊活动、召开茶话会等,为视障读者送去温暖和关爱。2005年我馆加入了“信息无障碍联盟”,成为全国首个加入该联盟的公共图书馆。2008年更新了盲人阅览室的设施设备,添置“一键式”智能阅读器、盲文点显器、盲文打印机、电子助视仪等。2009年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助读服务队,服务更加温馨周到。

深化未成年人服务。2005年创办了全省公共图书馆联动的“浙江省未成年人读书节”,至今已连续举办 5届。每年利用这个平台和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世界读书日等契机,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2008年,“未成年人读书节”受到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表彰,被评为“浙江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优秀奖。

延伸外来务工者服务。2007年底我馆取消读者证年费,为外来务工者进入图书馆打开了方便之门。我馆还采用送书到工地、开流通车到企业、共享工程进企业等方式,使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无需到馆便能平等享受到图书馆服务。

2.信息服务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内容丰富,层次多样

积极向政府机关、科研教学、企业用户等提供专题信息和课题检索服务,2008年起深入省“两会”现场提供信息服务。馆藏数字资源专线接入省政府外网。加强与领导机关的沟通,提供的信息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省政府办公厅信息处反馈:“你们发送的信息量大面广,采用率越来越高。就现在来看,已经很对路,谢谢你们的大力支持。”为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便捷查阅和获取政府信息,省政府办公厅在浙江图书馆设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2008年 5月—2009年 8月,累计接待查阅者 302人次,提供信息 294页。

参考咨询服务方式更加灵活。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咨询方式,包括当面咨询、电话咨询、邮件及表单咨询等。2004年,我馆推出了“MSN”实时咨询服务,利用网络,向读者提供在线交互式实时咨询。2005年制订网上参考咨询工作规范,初步建立了网上参考咨询后台支持数据库。2006年以来,“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影响日益广泛,服务广受好评。不仅在三家合作单位各自网站、浙江网络图书馆都建立了便捷链接,还与“浙江在线”合作,加入其“合作网站”链接,向更大范围宣传推广。

3.读者活动迈向品牌化

努力打造以“文澜讲坛”、“文澜展窗”和“文澜读书”为主要内容的“文澜”系列读者活动品牌,其中“文澜讲坛”入选“2007年全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实例”。2005年起建立了读者活动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向读者预告讲座、展览等活动信息。还依托流通站、分馆,开展巡讲、巡展,拓展传播范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展览展示活动,介绍馆藏珍品、推荐新书、展示艺术创作成果等,展现图书馆的人文内涵。2004-2008年,举办“文澜”系列讲座 232场、展览 59次、读书活动 63次,参与人次达到 17万。活动日益活跃,影响不断扩大。

(三)业务研究交流成果丰硕,作用彰显

在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探讨,有许多鲜活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我们始终倡导在馆内形成学习研究的风气,鼓励员工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的同时开展业务研究和理论探讨;挖掘馆藏资源,组织文献整理出版;积极组织和参与省内外图书馆发展专题调研,撰写分析报告;加强与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学术交流。科研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业务人员能力素质和单位核心竞争力建设,对事业发展的带动、提升、指导作用体现明显。

2004—2008年,出版《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嘉业堂志》《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指南》等各类著作 21种;承担和参与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 26项,包括国家清史纂修工程 1项、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 3项、浙江省文化厅课题 13项、浙江省社科联课题 9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202篇,其中核心刊物发表 76篇。

牵头组织和参与省内外图书馆业务及相关领域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撰写综合类、专题类统计分析和调研报告共计 26篇,其中调研报告 11篇、统计分析 15篇。参与文化部《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调研,《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改革开放 30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被列为省文化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课题之一。

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业务人员参加国际图联大会和其他国际性学术活动。成功举办“2006国际图联杭州会前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今年初与日本静冈县立中央图书馆建立了友好馆关系。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环球表演艺术社合作建设和开发越剧数据库。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事业发展提供机制保证

(一)岗位设置与管理更趋规范

在 2004年进行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2005年进一步完善《岗位说明书》,对岗位职责、等级进行微调,使岗位设置更为合理;修订了《岗位聘任办法》,职工岗位聘期由 1年改为 3年,同时规定聘期内若职称职级发生变化,可重新选岗。既保证了岗位人员相对稳定和工作持续开展,又兼顾职工实际利益的落实。

2008年,完成以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强化岗位和聘后管理、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轮改革,管理效能得到提高。重新核定了中层机构和部门岗位设置数,制定新的《职工岗位聘用工作办法》,实行新一轮的中层干部竞聘和岗位人员双向选择,逐步完善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根据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依法压减编制外用工,降低不合理的人员支出。这一举措得到了省文化厅杨建新厅长的充分肯定:“浙图的这项工作做得很好,符合改革要求。其具体做法值得其他厅属事业单位借鉴。”厅人事处将我馆规范用工管理的做法转发给各厅属单位参照。

(二)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更加完善

根据省文化厅与我馆签订的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从馆部到部门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明确各部门年度工作,确保全馆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004—2008年度,经省文化厅考核,我馆获优秀 2次 ,良好 1次 。

健全考核体系,强化聘后管理。出台《业务工作考核办法》,通过部门自查、上下工序互查、办公室不定期抽查、随机抽样检查、每半年由馆部组织综合检查、读者监督等方式对各部门业务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两次修订《浙江图书馆考核方案》,明确考核原则和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馆部、部门、职工实行分级管理,定期考核;改变以往仅对中层干部个体进行考核的方式,将干部个体与部门集体的考核结果直接挂钩,既突出了部门的集体业绩,促进了部门建设,也加强了中层干部的大局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将违规情况与个人及部门考核结果、绩效分配直接挂钩,进一步加强部门工作和岗位人员管理,真正发挥激励约束作用。

两次修订《奖惩规定》,制定《优质服务标兵评选办法》,每月公布表扬、投诉和考勤情况,奖优罚劣,年度评比优秀部门、服务标兵,交流、推广部门和个人的先进经验,对部门和个人获奖、创新等工作进行奖励,逐步形成学习先进、鞭策后进、鼓励创新的良好风气。

为加强行风建设,制定《浙江图书馆服务工作义务监督员管理规定》,组建义务监督员队伍,定期召开读者恳谈会,向读者征求对基础业务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社会对图书馆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利于我们持续改进工作。

(三)分配激励机制更为合理

2004年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后,我馆初步建立了以岗定酬的分配激励机制,基本体现了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是仍存在岗位级别相对固化、考核滞后所导致的绩效工资“津贴化”倾向和激励约束作用弱化等问题。为此,在2008年第二轮改革中,我馆制定了新的《分配制度改革办法》,尝试采取更加灵活的分配方法,在实际工资与档案工资相分离的基础上,按职工所聘岗级、所具能力、所负职责、所做贡献的不同,实行以当前岗位绩效为主体,其他各种要素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加强分级考核,特别是强化中层干部对本部门人员的经常性考核,努力形成竞争、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分配机制。职工收入水平总体上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

(四)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备

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机制。有效落实馆务公开制度,在日常管理与工作中,畅通馆务信息公开渠道。坚持并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2007年顺利完成新一届职代会换届,产生职工代表 59名。对于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有关单位事业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注意倾听职工意见。2004年以来,共召开职代会 10余次。2008年,我馆被浙江省推行厂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评选为“全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在工作中尊重学术委员会、专业咨询委员会及专项业务工作小组对业务问题的咨询、建议和处理意见,并将意见征询作为重要环节列入决策程序,以提高重大、重要业务事项决策的科学性。

加强体系化制度建设,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五年来,制定和修订各类规章制度 32个,其中综合性制度 11个,业务类 16个,行政类 5个,各项工作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队伍建设,为单位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环境

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培养机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定向调动等方式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优化业务人员结构。五年中共引进硕士研究生 5名,1名专业人员通过了南京大学博士论文答辩。2009年又通过公开招聘录用3名研究生,另有1名硕士和 1名博士的商调工作正在进行中。2008年首次在古籍保护、信息服务、网络技术等专业岗位聘请了 3名馆内骨干担任首席专家,受聘者享受中层正职岗位绩效。修订了《浙江图书馆学术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提高奖励幅度,发表论文奖励每篇次最高可达 3000元,获奖科研项目按照所获奖励金额给予 1:1配套奖励,激励工作人员成果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

制定系统的员工发展培训计划,满足员工自身发展及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培训方式多元,包括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参加专业会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还选送业务骨干赴日本、美国、德国和国内高校研修。2005年 10月—2006年 9月,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为期 1年的“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水平专门课程班”,100名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课程班学习,48名同志通过全部规定科目考试,获得结业证书,26名同志获得单科合格证书,培训成效显著。

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领导班子行政副职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为优秀人才创造了平等竞争机会。职工代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民主党派人员参与干部考评,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合力,建设和谐浙图。抓好组织建设和理论学习,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职业精神和爱岗敬业教育系列讲座。完成党委换届和在职党支部划分调整及支委会选举。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精神文明创建;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职工体育、文娱活动,组队参加省级文化系统首届职工运动会,荣获团体总分亚军;建成职工健身房,创建先进职工之家,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过去五年,是浙江图书馆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提升内涵、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资源共享、服务协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逐步提高的五年。这五年的发展,为浙江图书馆全面完成“十一五”工作任务,并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古籍浙江图书馆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图书馆
我是古籍修复师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