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战略

2010-03-22杨利英

天府新论 2010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色文化

杨利英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战略

杨利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蕴藏着深厚的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就是改革开放,其开放战略的基础就是推广国际汉语,以语言推广带动文化传播;同时深化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利用高科技传媒手段,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而提高中国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软实力;开放战略;孔子学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的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而具体、广泛而深刻,但其最基本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资源。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包容力和创造力,铸造了中华民族健康的主体品格,不仅是中华民族过去达到世界文明高峰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这一态度显示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清醒态度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也表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文化的本质和社会结构上说,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文化形态的范畴,而社会文化形态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结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根本和灵魂,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而且,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反映和传播。由于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归于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根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主题。胡锦涛曾指出:“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①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 〔J/OL〕.新华网,2006-11-10.http://news.xinhuanet.com.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和谐文化在本质上是和谐社会实践在观念上的反映。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反映的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2〕因而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产与消费、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锐。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良莠并存,相互撞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行动。以科学发展观为直接理论来源和价值内核的和谐文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因为和谐文化认同多样性:“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②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J/OL〕.人民网,2003-12-11.http://www.people.com.cn.和谐文化反映了亿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先进文化的当代形态。和谐文化的提出,也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境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涵的软实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社会一起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要素之一,毛泽东将其表述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并强调“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这里所指的文化就是“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4〕从文化的经典定义中可以看出文化是国家力量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结束后,运用文化战略配合实现国家利益成为许多大国的重要战略,认识到文化 “软实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 “硬实力”的有效性、感召力和影响力。从一定程度上讲,“软实力”比“硬实力”更有优势,因为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和控制远比金钱利诱和枪炮高压更经济且更有力量,其本质意义正如孙子所说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文化力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了国际间一个新的竞争领域。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蕴涵着强大的软实力。首先是以“以人为本”为价值精髓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新的文化发展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发展观,是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统一的发展观,它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5〕这表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要面向人民大众,以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努力使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新文化发展观不仅符合当代中国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进步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这一文化发展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的文化理念。“和谐”理念在中华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体现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谐文化 “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6〕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最本质的属性是相容性,它倡导多种文化之间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睦共容。建设和谐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当代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各种世界性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尖锐,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各种价值观念互相激荡和争夺。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就是主张世界各种文明共存共荣,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当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有力促进世界多极化,实现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中国发展模式的强大吸引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模式的实质内容,也是在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总结。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不仅是经济开放和政治改革现象,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因为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其指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 30年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不仅是中国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贡献。中国发展模式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放的战略选择

大力推广国际汉语,办好孔子学院。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本身是构成文化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的其它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传达,从而得到演进和发展。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语言和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语言具有双重性质,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二者不可分割。国内外一些学者都曾表述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法国著名思想家和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离不开语言。”〔7〕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8〕国内也有学者将类似的意思表述为:“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9〕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积淀,不仅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化赖以构建和传承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因而,中华文化的对外开放,首要的是汉语言的国际推广,推广是手段,走出去的是文化及其所反映出的价值观。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发展最快也最有特色的就是海外孔子学院,自 2004年 11月 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以来,在全球快速发展。据国家汉办的消息,截止到 2009年 4月,已经启动建设了 326所孔子学院 (课堂),分布在 81个国家和地区。①数字来源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http://www.hanban.edu.cn.在世界各地筹建孔子学院,为各国的汉语教学提供各种帮助,推动汉语“走出去”成为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推广方式。孔子学院在举办地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同时促进了中外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一个鲜亮的品牌,为提升中国的软力量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和价值。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内在建设。中国的改革是全面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改革也是全面的,不仅是对外开放,还包括对内改革。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文化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文化领域改革的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首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并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从此进入实质性、全面开展阶段。党的十六大突出了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尤其是要求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随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10〕这就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之中,也说明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除了在党中央的历次重大会议上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案之外,还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如《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 (试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 (试行)》、《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随着各种措施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已基本实现“转企改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经济政策全面开展、文化立法不断完善、新兴文化产业主体和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得到培育、现代文化市场管理调控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等。十七大召开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着眼世界文化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11〕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途径是发展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是高新技术和文化内涵密切结合的产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文化产业运作,才能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并且渗透到千百万人的生活中去。”〔12〕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强大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中华文明绵延 5000多年,博大精深而又内涵丰富,毋庸置疑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同时又是世界公认的文化经济弱国。

提升中华在世界的影响力必须借助文化产业这个载体,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起步晚、规模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弱,在经济结构中虽然占据一定的比重,但和国家十大重点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在 GDP中的比重明显偏低,地位有待提高。因而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大了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对改变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产业增长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相对落后的现状有重要的导向意义。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每年保持了 15%以上的增长,增长速度远超 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13〕但和文化产业大国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因而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产品、服务的国际贸易,并由此促进中华文化理念走出去,全方位展示真实的中国,让世界认识、接纳中国文化,在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的同时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1〕〔2〕〔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人民出版社, 2007.35,35,36.

〔3〕毛泽东选集:第 2卷 〔M〕.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731.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

〔6〕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 〔N〕.光明日报,2006-10-09(4).

〔7〕[法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6.

〔8〕[美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新华出版社,2002.47.

〔9〕刑福义.文化语言学 〔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1.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78.

〔12〕[德 ]塞曼·杜林.全球化与后殖民主义 〔M〕.佚名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1.

〔13〕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6.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

G120

A

1004—0633(2010)01—0114—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08JJD710023)

2009—07—24

杨利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安阳工学院教师。 河南安阳 455000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