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高校团日活动实效的因素*
2010-03-22杨柳
杨 柳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团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开展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途径和优势所在。”在团的各种活动中,植根于基层、富有时代气息的团日活动,对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凸显团员模范作用、提升团员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地位突出。其实,早在 20世纪80年代,团日活动的突出地位和基础作用就受到团中央等各级团组织的高度重视。1984年团中央学校部在全团范围内开展了“最佳团日活动竞赛”活动,通过竞赛,不仅产生了一批先进集体,还形成了一批优秀团日活动成果。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多是对团日活动案例的汇总,对团日活动的理论研究却一直付诸阙如。这使得团日活动对大学生团员的教育引导作用大打折扣,并成为深入开展此项活动,提升活动价值的障碍。为此,笔者从团日活动的本源入手,试图从其内涵分析中找到团日活动的特点,以期为改进、提升团日活动实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团日活动内涵分析
“团日活动”的提法最早见于《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章程》(1953年修改稿)第 31条:“团的重要会议以及团日活动可以使用团旗。”由此可见,这里的“团日活动”其重要性不亚于“团的重要会议”。当然,从共青团中央组织部等对该条文的解释看,这里的“团日活动”更侧重于指“团的重要纪念日活动”①共青团组织部编:《共青团组织工作问答》,1992年版,第 221页。,和本文所述的“团日活动”有所区别。
1984年 2月,团中央学校部发出了《关于开展“最佳团日竞赛”活动的通知》,此次 “团日活动”参赛对象是基层团支部,活动鼓励基层团组织从团员、青年的实际出发,强调活动的创新性和针对性。随着活动影响力的渗透,此次活动对“团日活动”主体范围和活动目标的设定逐渐被团的基层工作实践所广泛采纳。从此,各地方团组织、各高校团委不约而同的把团日活动的参与、评选对象定位在基层团支部。由此可见,团日活动的实施主体是团组织的基层单位。
为了更准确得把握“团日活动”的内涵,应该把“团日活动”与“团的活动”、“团的组织生活”这组概念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团的活动,在现阶段是指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以“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及团的自身建设为基本内容,按照青年的特点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①吴铸新,肖耀根主编:《高校共青团员学习精要》,南海出版公司 2001年第一版,第 111页。由此可见,“团的活动”和“团日活动”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团的活动”是整体、全局,“团日活动”是部分、局部。没有全局的高度,就不可能对部分有恰当的把握,更不可能通过优化部分来服务全局。因此,“团日活动”必须服从、服务于实现“团的活动”的整体目标,即按照青年的特点团结教育青年一代,培养“四有”新人。
团的组织生活,是指团的组织对团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团员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团的支部大会、团小组会,以及以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②团中央组织部编:《共青团组织工作问答》,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2年 4月版,第 62页。这些限定团员参加、有严格的组织要求的活动,是提高团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团员意识,增强团的组织活力,提高团组织战斗力的根本性途径。③团中央学校部编:《共青团高校工作问答》,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2年 4月版,第 13页。从“团的组织生活”一般表述看,它与“团日活动”尽管都是团的基层组织开展的活动,但是,两者在目的、主题和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团的组织生活”以巩固健全组织意识、组织纪律、组织制度为目的,强调政治教育,形式上有较为严格的程序和要求。“团日活动”以繁荣团的文化为目的,强调结合现实的创新,形式上没有统一的限制和要求。由此可见,这两个概念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团日活动是基层团支部按照青年特点开展的,旨在团结教育青年一代、培养“四有”新人的主题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集体行动。
二、影响高校团日活动效果的因素
由以上对团日活动的分析界定看,团日活动是否能实现团结教育青年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应从基层团支部的组织建设、团日活动特色、团队行为绩效三个方面来考量。然而,从这三个方面考量影响团日活动效果的具体要素时,有部分要素会重合、交叉。为了把影响团日活动的因素表述得更清晰、准确,笔者把影响团日活动效果的因素概括为:外部环境、组织结构、活动主体、活动任务四个主要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是指高校基层团支部在开展团日活动时获得的组织支持和必备资源。如高校团支部开展的团日活动是否能获得校党政部门和上级团组织的支持;是否能获得开展活动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经费等必要资源。
组织建设因素,是指高校基层团支部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直接影响团支部活动的效果。首先,基层团支部机构是否健全、组织活动是否规范;其次,团员管理是否规范、团员意识是否较强;再次,对团干部选拔、培训、指导是否常态、有效。显然,这些都是影响团日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活动主体因素,是指在整个团日活动中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团日活动的效果具有的直接作用。团干部要负责组织策划,举行什么形式的活动、以什么为主题、什么时候开展、如何联系场地、怎样做好对外宣传、怎么获取经费支持等工作都需要他们积极准备,具体实施。除了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整个活动中团员青年能否主动合作、相互信任,这些对于团日活动的效果亦尤为重要。
活动任务因素,是指高校各基层团支部在开展团日活动时要设计有价值的主题,选择贴近学生的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每次团日活动都有其必须实现的目标或任务。这一目标或任务是否能完成取决于活动确定的具体主题是否新颖、有价值、被主体所接受,同时还取决于实现这一主题的载体(即承载主题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
为了考证高校团日活动效果是否受以上因素影响,笔者曾对 10个高校基层团支部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团日活动效果的跟踪调查,并对高校大学生发放了 396份团日活动的调查问卷(回收 396份,问卷全部有效)。此外,为弥补问卷法难以深入调查的不足,还对 28名学生和高校专职团干、学生管理干部进行了结构式访谈,以进一步了解影响团日活动效果的因素。
当问及“你认为影响团日活动效果的因素”时,被调查者在 11个选项中可任选,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影响团日活动效果的因素
从表 1可见,超过 50%的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团干尽心策划和组织”、“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主题”、“内容”、“形式”这些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任务因素对团日活动影响较大;此外,外部环境(如“领导或辅导员的参与”、“财力的投入”)因素的影响亦不容忽略。不过,这里“其他”选项高达 35%左右的比例,说明问卷中列举的选项还不足以反映出所有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此,我们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到:当问及他们“你认为影响团日活动效果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时,他们除反映问卷调查中提到的因素外,还一致认为 “学生干部能力”、“团支部书记是否发挥作用”、“活动是否调动参与者兴趣并体现团队精神”、“是否有创新”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这说明,组织建设因素特别是学生团干的培养和团支部的凝聚力对团日活动的开展具有组织保障意义,对团日活动效果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接受访谈的学生干部对“你希望开展团日活动吗?为什么?”的回答中可以得到证实,即他们普遍流露出“有时对团日活动感到茫然,希望加强指导和专门培训”的愿望。
三、影响高校团日活动效果的因素及相互关系
如上所述,通过理论分析和一定范围内对影响团日活动具体要素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把影响团日活动效果的因素概括为:外部环境、组织建设、活动主体和活动任务四个因素。但是,这四个因素及其因素内部各元素究竟如何对团日活动产生影响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除以上对具体元素的排序外,还需高度关注“特色”问题,因为这是团日活动区别于其他团的活动的关键。
要把握影响高校团日活动效果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必须衡量它们和“特色”之间的关联。显然,考察“特色”不能仅从顶层设计的目标考虑,而应当强调从微观层面考察事物的独特性,即考察团日活动对成员满意度、个人成长需求以及团队整体效率提升的作用。故而,当在问卷中问及“你认为开展团日活动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影响”时,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如表 2所示)。
表 2 你认为开展团日活动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从表 2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团日活动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们对“增强班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促进同学间的交往和联系”、“展现自身能力和才华”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次是“提升政治思想及理论水平”和“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开阔视野”等。我们对 28名同学的个案访谈中,同学们在回答“你最期待通过参加团日活动获得什么?”时,提到最多的是“团结”、“愉悦身心 ”、“丰富大学生活 ”、“锻炼能力”。这表明,大学生在大学时期自我实现的价值感表现强烈,同时,他们也关注自身能力结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他们渴望通过团队活动锻炼能力、学习合作、增加交流、相互信任、体会快乐和成长。
由此可见,在影响团日活动效果因素中活动主体因素具有突出地位,它对团日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它既是团日活动的实施者也是活动受益者,它既是团日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活动的目的,因此,活动主体是影响高校团日活动的关键因素。
活动任务在团日活动中具体表现为活动所需实现的主题以及体现主题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包括实现活动任务的过程,如时间、地点和方式的选择等。主题是否明确、是否贴近现实、是否有价值,内容是否典型、健康、充实,形式是否贴近青年、富有创意,这些是影响团日活动效果重要的部分,是决定团日活动“特色”的重要因素。因此,活动任务因素是影响高校团日活动的核心因素。高校团日活动的顺利开展既有赖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必要物质条件,也需要各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因此,外部环境因素是高校团日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组织建设的健全和完善是开展高校团日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团的基层组织就没有团的活动,如果没有健全、规范的团的机构和制度就不可能形成团的文化,更不可能产生有特色的团日活动。特别是团的干部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更是会对团日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组织建设因素是影响高校团日活动的基础因素。
影响高校团日活动的因素不是孤立的,分析和重构它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它们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为提升高校团日活动效果提供一种理论指导的条件。
[1]吴铸新,肖耀根主编.高校共青团员学习精要[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96-97.
[2]吴静.高校团日活动中应用团体动力学理论的探讨[J].共青团,2008,(3).
[3]朱大伟.新时期如何保证团日活动的实效[J].中国电力教育,2008,(5)上.
[4]程刚.试论制约团的活动的诸因素[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6).
[5]贺芳.论高校学生团日活动的创新[J].高教高职研究,2009,(11)上.
[6]王永友,王晓亮,于新宇.以团日活动为载体加强团的思想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2).
[7]张金甫.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