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度地震预测预警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0-03-21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

地震科学进展 2010年6期
关键词:中国地震局前兆预警

2010年度地震预测预警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江西省地震局于2010年5月5—11日在南昌市联合举办“全国地震预测预警技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① 地震预测预警技术;② 郯庐地震带地震危险性研究;③ 地震预测新方法;④ 汶川地震研究。来自中国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各省市及地方地震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Connecticut大学等30个单位的近8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93篇论文摘要,会上交流了51个学术报告。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岳明生、江西省地震局王建荣局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张国民研究员、监测预报司预报处马宏生副处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晓东研究员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马陵研究员主持。江西省地震局局长王建荣对会议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并欢迎全国地震预报科技工作者到共和国历史举足轻重的革命摇篮——江西开会,并简要介绍了江西省近年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中取得的成就。马宏生副处长代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在开幕式上致辞,希望学术交流会的成果能尽快应用到地震预测工作中。张国民教授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高度赞赏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地震学会学术交流活动最活跃的部门之一,希望预报人员不畏艰辛和失败,全面、充分、科学、合理地继承前人工作,继往开来,科学创新,最终征服地震恶魔,在地震预报这个地震学的神坛上有所建树。他认为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甘于奉献、甘于委屈的地震工作者一定能够攀登地震预报高峰。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岳明生认为40多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未获得突破性进展,还需要一代又一代坚持探索下去。他认为地震还是有规律的,如成丛性、准周期、余震起伏活动规律等,因此地震预报问题迟早能获得突破。他认为目前的工作重点应加强建立在观测基础上的地震预测研究;其次要走实验场道路,探索地震孕育过程阶段性特征。他认为目前的会商机制应进行改革,避免预测意见层层过滤导致的漏报问题。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晓东感谢江西省地震局对会议顺利召开所做出的努力,并简要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研讨重点及缘由。他对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的长期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安排了3个大会报告。张国民研究员介绍了我国大陆地区7.8级以上大震的余震活动差异性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结果;刘澜波教授介绍了舒曼谐振的强度变化和频率飘移孕震过程中岩石圈-电离层耦合的数值模拟;张晓东研究员介绍了紫坪铺水库地震与水库加载与渗透过程的初步研究结果。这三个报告涉及余震活动差异性的机理、地震电离层扰动机理及水库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探索,是现今比较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在会议交流的其他48个报告中,有4个属于地震预测预警技术。其中申学林谈到利用震时产生的P波和S波的到时差进行预警。杨军研究员认为,对于城市直下型地震,靠地震波到时差进行预警是不可行的,根据地震孕育一般规律,地震短临预测技术的关键是要掌控震源核的成长过程,因此需要发展探测震源核开始形成产生的短临前兆波(含声发射、地震波、电磁波、形变波)的技术。此外,田韬、曹凤娟分别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基于经验模式的前兆预警体系或基于层次分析的震情指标预警来达到地震预警的目的。

有5个报告涉及到郯庐地震带地震危险性研究。朱红彬根据郯庐地震带分段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华北块体地震期幕活动特征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在华北第四活动期尾声阶段,开原-辽东湾段和嘉山-广济段不排除6级左右地震活动的可能,但总体而言发生强震的迹象不明显。刘东旺对安徽S波速度结构的分析结果支持嘉山一带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赵金华从波速比分析结果认为山东段在一年尺度内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不大。郑大林研究员从地震活动性和周边大震活动影响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郯庐南段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本次会议有8篇报告涉及汶川地震及近年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震例的研究。刁桂苓研究员根据汶川地震和集集地震前震区附近均出现逆冲型震源机制的中小地震增多的现象,认为应力场转换现象具有前兆意义。王林瑛研究员的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几年尺度的波速和波速比低值异常现象。焦青利用跨断层位移观测资料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后我国大陆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动力学过程,认为2004年印尼海啸地震后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强烈,使青藏块体东南缘构造活动明显增强。张淑亮、付虹、张立等关于汶川地震前山西前兆低频波动、云南显著异常的报告揭示了巨大地震的前兆异常范围分布很广,而震源区附近异常较少,符合以往梅世蓉、陈立德等提出的“硬包体”、“坚固体”等孕震模式。因此,对大地震的预测要从大尺度的层面建立新的预报思路和技术。此外,祝意青认为攀枝花、姚安地震前重力异常较明显,可以利用重力异常进行地震活动趋势分析并进行中期预测。王琼对于田地震前新疆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和应力状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易桂喜对遂宁5.0级地震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遂宁地震震源浅、P波初动基本向上,震时声音类似爆炸声,有可能是地下气体爆炸事件。她认为汶川地震改变了川东地区区域应力环境,华蓥山断裂带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增大。

其余31篇报告主要是研讨地震预测方法和技术方面。主要有基于活动构造分区的地震趋势分析预测,监测精度对分析预报的影响,地震精定位和b值分析对确定潜在震源区的作用,重复小震的识别及其揭示的断裂带深部活动速率,地震活动性综合参数研究,水库水位变化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地震活动状态的评估对趋势预测的作用,地震活动性各类参数的前兆意义,重力和形变资料动态变化与地震中期预测,地下流体影响因素和多级地震预测技术,旱涝与地震关系的分析,地电场异常变化及机理分析,地震预测效果检验,前驱波在震后趋势判定中的作用和预报方法探索,地震、滑坡、崩塌、岩爆演化的普适率及预报方法,震情跟踪的技术途径等。其中陈棋福的报告提出利用重复地震可调查断层带深处活动速率状态,结合b值可寻找凹凸体位置,监测深部滑动加速现象有可能是强震预测方法和途径。张希利用GPS资料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对祁连-海源断裂带影响不大,而西秦岭构造区的中东部、六盘山有影响,南强北弱。秦四清提出可以利用由材料脆性破裂的Weibull分布本构模型建立的膨胀点与断裂点的力学联系进行强震预测,并指出未来东部地区发生7级地震的区域。赵谊提出可以利用前驱波对震后趋势进行快速判定和预测。杨军、孟宪森等提出要重视前兆监测技术的改进和自下而上的异常汇总。聂永安提出前兆异常具有阶段性,应根据阶段性有针对地进行跟踪分析。

经过两天紧张而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会议于5月11日傍晚结束。闭幕式由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马陵主持。郑栋副局长、张国民理事长、马宏生处长在闭幕式上发表讲话,他们认为这次会议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了地震预测的理论、方法和对策,对会议取得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张晓东副主任感谢岳明生副局长、张国民理事长亲临会议。他向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多年来对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感谢江西省地震局为这次会议成功举办所做出的努力。最后,他感谢各位专家为会议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希望今后继续支持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

2010年5月7日 于江西南昌

P315.7;

D;

10.3969/j.issn.0235-4975.2010.06.038

2010-06-09。

猜你喜欢

中国地震局前兆预警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哪些现象是地震前兆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基于MAX11068的大功率锂电池管理系统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基于SCI-E的中国地震局科技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致谢2014年审稿专家
右肝区不适或疼痛是肝癌表现的前兆吗
预警个啥
腾冲地电场震前的前兆异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