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人“碾玉米”

2010-03-21王武瑞

文学自由谈 2010年2期
关键词:盗版书脚盆吴佩孚

●文 王武瑞

闲来无事逛书店,在新华书店买了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北洋军阀大结局》,竟然错误频频,简直连那些“盗亦有道”的盗版书都不如。仅吴佩孚的出生年份就有4个,最大出入相差23年。第197页:“吴佩孚,1894年生。”第200页:“1890年,吴佩孚14岁”(按此推算应为1876年生)。第207页:“吴佩孚,1871年生。”第236页:“吴佩孚1923年在洛阳过50大寿”(按此推算应为1873年生)。

我一度怀疑是新华书店卖盗版书,经在网上查对,网上之错和书内之错如出一辙,方知是正规出版物。正规出版物竟然如此“疏忽”,令人摇头。

也难怪,让我们作为字、词用法依据的《现代汉语词典》,竟也是错误百出,其他出版物出错更“在所难免”了。《现代汉语词典》从1978年出第一版、经几代语言学专家不断修订一版再版,除了价格逐版逐次上升,内容却没多大长进。例如:“脚盆——洗脚用的盆。”“知青——知识青年。”这种望文生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解释简直可笑至极。难道这些现代汉语专家就没读过明清白话小说?连农村七八十岁的文盲老太太都知道,脚盆就是尿盆。尽管“脚盆”这种较为原始的生活用品在当代城市已逐渐被淘汰,洗脚店已把洗脚用的盆叫做“脚盆”,但作为词典,解释也太欠妥了吧。至于“知青”,大家更知道,那是特定年代对特定青年群体的称谓——不管他们有没有知识。2000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词谏》——对《现代汉语词典》进行评析与补白。该书共43万字,对《现代汉语词典》的不妥与遗漏字斟句酌咬词嚼义达5000余处。该书的出版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为此发了一篇1000余字的通稿,另有数十家知名媒体、许多专家学者及普通读者对此进行介绍和评价。但此后再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却丝毫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对广大读者早已诟病的问题置之不理,悬而不决。

近日,翻阅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上册),有一篇记述伟人在战争年代一个小山村帮助老乡碾米的故事,写得很有意思,竟是推碾碾玉米:伟人“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作者如在现场目睹,描绘得有鼻子有眼。这种造假其实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以至让人怀疑整个故事的真实性。翻阅该书扉页,除了两名学科编委会主任,仅本册主编、副主编、编写人员和责任编辑就多达24人。由此可以看出,出版社对教科书的出版极为重视,但也可以断定,24人中没有一个人亲手推过磨和碾,不知二者的区别:磨是用于粉碎的,叫磨面;碾是用来去壳的,稻去壳后叫大米,谷去壳后叫小米。玉米只能磨,无法碾。没吃过猪肉可以理解,但这些没见过猪跑、不知道猪咋跑的人,竟也成了所谓的编辑、副主编、主编,去误人子弟。看来,哪儿都有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家伙。

什么语言学专家、学术权威,或者索性就将某些忽悠蛋称为“词典”、“辞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均不足为信;正规出版物也未必正规,不能全信。由北大著名的教授、博导、诗评家主编的《百年文学经典文库》,经较真的人指谬之后,真是狗屁不如。就连大学校长抄袭他人论文、教授学术造假等丑闻,也已不再是新闻。各行各业尸位素餐、滥竽充数者都大有人在。

本想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封信,又怕热脸蹭个冷屁股,自讨没趣。想想还是作罢。伟人,只好委屈您老了,您还要继续在教材里“碾玉米”。只是不知道,他们何时才让您老人家罢手歇息。

猜你喜欢

盗版书脚盆吴佩孚
预言家
古代也有盗版书
武汉书, 毁掉了多少中国人的阅读
脚盆鼓
从“三不主义”管窥吴佩孚的儒学情怀
木盆旁的温暖
盗版书
吴佩孚鸡屁股“退敌”
低情商,易受伤
浅议图书馆公共管理环节中盗版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