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九合诸侯”歧解辨正
2010-03-21孙敬友
孙敬友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论语》“九合诸侯”歧解辨正
孙敬友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论语·宪问篇》“九合诸侯”中“九”字的注解历来众说纷纭,概括古今注家的歧解大致可分为四类:实数说;虚数说;通假说;同源通用说。从文献例证、字形、读音以及古人行文特点诸方面进行分析,虚数说、通假说虽值得肯定但有失偏颇,实数说则明显有失,同源通用说比较合理。“九合”中的“九”和“合”是同义并列关系。
《论语》;九合;;纠
《论语•宪问篇》“九合诸侯”中的“九”字究竟作何解释,从古至今争议不断且尚无定论。古今注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实数说,虚数说,假借说以及同源通用说。李家祥先生根据《左传》的记载认为“九合诸侯”实际上是十一次而非九次,“‘九合诸侯’中的‘九’字,都只能是虚指,而不是实数,解为‘多次’或‘纠合’则可,解为‘九次’则不可”[1]。张玉书先生也认为,“九”应为“多次”[2]。两位先生的文章并没有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虚数说、通假说虽值得肯定但有失偏颇,实数说则明显有失,同源通用说比较合理。
一、“九合诸侯”歧解分类
《论语·宪问篇》“九合诸侯”中“九”字的解说历来众说纷纭,今兹举七家歧解以辨析其是非得失,是为“歧解辨正”。七家歧解可概括为以下四种观点:
(一)实数说
实数说认为“九合”之“九”是数词九或十一,“九合诸侯”即九次或十一次会合诸侯,郑玄、邢昺均主此说。
郑玄(马国翰辑本)在其注疏中有如下阐述:庄十三年会柯,十四年会鄄,十五年又会鄄,十六年会幽,二十七年又会幽,僖元年会柽,二年会贯,五年会首戴,七年会宁母[3]。而在袁钧的辑本里,郑氏“九次会合诸侯”之说更是言之凿凿:庄十四年会鄄,十五年又会鄄,十六年会幽,二十七年又会幽,僖元年会柽,二年会贯,五年会首戴,七年会宁母,九年会葵丘为九也[4]。
而邢昺则认为:言“九合”者,《史记》云:“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谷梁传》云:“衣裳之会十有一。”范宁注云:“十三年会北杏,十四年会鄄,十五年又会鄄,十六年会幽,二十七年又会幽,僖元年会柽,二年会贯,三年会阳谷,五年会首戴,七年会宁母,九年会葵丘。”凡十一会,不取北杏及阳谷为九也[5]。
(二)虚数说
虚数说认为九是虚数,表示次数多之义。程树德、杨伯峻均主此说。
程树德先引用清人汪中《释三九》之观点:“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故知九者,虚数也。”他接着论述道:“九合之义,亦若是而已矣。然则汉儒谓九为实数,刘炫去贯与阳谷而数洮,刘敞谓始幽终淮,万斯大谓始庄二十七年会幽并柽、贯、阳谷、首止、宁母、洮、葵丘、咸而九者,固非;即朱《注》依《左传》作纠者,亦未必是也。罗泌谓第九次合诸侯专指葵丘者,更不足与辨矣”[6]。
杨伯峻则认为:齐桓公纠合诸侯共计十一次,这一“九”字实是虚数,不过表示多罢了[7]。
(三)假借说
假借说认为“九”通“纠”,南宋朱熹和清代陈浚均主此说。
朱氏认为:九,《春秋传》作“纠”,督也,古字通用[8]。
而陈浚在《论语话解》一书中则说:“九通纠,纠是结连。”[9]
(四)同源通用说
同源通用说认为九与“勼”、“纠”同源通用。王宁先生即持此观点①参见: 王宁.古代汉语[M].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所选例句出自《史记·管晏列传》: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王宁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中认为:“九”应是“勼”、“纠”,当“集合”讲。“九”也是从“集合”的意义发展来的,与“勼”、“纠”同源通用[10]。
二、歧解辨正
综上各家观点,不难发现:分歧不在于“合”而在于“九”作何解。以上诸家已提及“九”、“纠”、“勼”,而“鸠”、“逑”也是无法绕开的。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这几个字在《说文解字》②参见: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 1963.及《说文解字注》③参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中的解释:
《说文解字·九部》:“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
《说文解字注》则说:“《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广雅》皆云‘九,究也。’许书多作诘诎。此云屈曲,恐后人改之。”
《说文解字·丩部》:“纠,绳三合也。从糸丩声。”
《说文解字注·糸部》曰:“‘纫,单绳也。’刘表《易章句》曰:‘两股曰纆’按:李善引《字林》‘纠,两合绳。纆,三合绳。与许不合。’”
《说文解字注·糸部纶下》曰:“纠,青绳也。凡交合之谓纠,引伸为纠合诸侯之纠。又为纠责之纠。”
《说文解字·勹部》:“勼,聚也。从勹,九声。读若鸠。”
《说文解字·鸟部》:“鸠,鹘鸼也。从鸟,九声。”
《说文解字注》:“《释诂》曰:‘鸠,聚也。’《左传》作‘鸠’。《古文尚书》作‘逑’。”
《说文解字注·辵部》曰:“‘逑’,敛聚也。《庄子》作‘九’。今字则鸠行而勼废矣。”
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九”、“纠”、“勼”、“鸠”之间的关系:“九”通“纠”、“勼”,“鸠”通“勼”,“鸠”亦作“逑”、“九”,“鸠”行而“勼”废。
还可以从读音方面进一步揭示各字之间的关系。
从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①参见: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可以发现:此四字在上古音阶段都在见母幽部,读音相同或相近,具备了相通假的语音条件。
我们还可以从《汉语大字典》(缩印本)②“九, 通‘鸠’.聚集.” “勼, 聚集.也作‘鸠’.” “纠, 收聚; 集结.” “鸠, 聚集.” 参见: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缩印本.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3: 20-21, 108, 1400-1401, 1916.、《汉语大词典》第1册③“九, 通‘鸠’.聚.” “九合, 一说谓纠合.” 参见: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第 1 册[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727.、第2册④“勼, 聚集.” “勼合, 集合; 会合.” 参见: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第 2 册[M].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8: 173.、第9册⑤“纠, 聚合; 收集.” “纠合, 亦作“糺合”.集合; 聚集.” 参见: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第 9 册[M].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2: 696.以及第12册⑥“鸠, 聚集; 收集; 集合.” “鸠合, 聚集, 纠合.” 参见: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第 12 册[M].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 1038.的注释中进一步分析四字语义之间的关系。
徐中舒的《汉语大字典》(缩印本)于四字注释中均有“聚合,聚集”义项。
罗竹风的《汉语大字典》不但对这四个字有所解释,而且还列有“九合”、“勼合”、“纠合”、“鸠合”四个词条。
可见,四字在语义上相近而四词在“集合”这个义项上则可构成同义词。所以,“九”、“纠”、“勼”具备了构成同源词的条件。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纠的本义为“绳三合”,由此引伸出交合,屈曲,集合诸义项,进一步引伸为纠合诸侯之纠合义(分化为勼),纠责、督责,多次(分化为九)。当然以上所谓的引伸义项并不在同一平面上,限于篇幅,将另文阐述。
我们同意王宁先生的观点,九、纠、勼同源通用,九合诸侯实为纠合诸侯,尽管王宁先生没有详细论述。
朱熹、陈浚虽然看到了“九”、“纠”相通,值得肯定,但却误为通假。同样,程氏、杨氏认识到“九”非实数乃是虚数也值得肯定。
但上述五家都只看到了纠的引伸义项而没有从其本义上进一步探讨。
郑玄、邢昺则过于拘泥史书记载,并没有走出公谷辈的误区。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大量的异文资料,从古人行文特点及语法结构上进一步论证以上结论。同是记载齐桓公霸业的事迹,《史记·管晏列传》则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这里将“九合”与“一匡”对举。对举的例子还有很多:
《晏子春秋·问下篇》:“吾先君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荀子·王霸篇》:“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
《战国策》:齐王斗曰:“昔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授籍,立为太伯。”
《越绝书外传》、《吴内传》皆曰:“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韩非子·十过篇》:“昔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吕氏春秋·审分览》:“桓公令宁遬等皆任其事,以受令于管子。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韩诗外传》六卷:“桓公下布衣之士,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也。”
《大戴礼·保傅篇》:“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再为义主。”
《风俗通义·皇霸卷》:“齐桓九合一匡,率成王室。”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赘举。以上诸例中,“九合”和“一匡”的结构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一匡”的结构关系反推“九合”的结构。显然,“一”在这里作动词“统一”讲,而不能当作数词解。这也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的。“一匡”应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
那么和其对举的“九合”在语法结构上也应该和它保持一致。这也符合我们的文化心理。“文化心理在一定社会中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发展方向。”“和谐对称是古人一贯刻意追求的境界,以偶俪对称为美的观念,可以说已成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深入人心,代代相传。”[11]
三、结 语
从上面文献例证、字形分析、语音以及古人行文特点以及传统的文化中追求对称的心理诸方面分析,我们认为“九合诸侯”实为“纠合诸侯”或“勼合诸侯”。
我们肯定“虚数说”和“通假说”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而对于“实数说”则表示否定。至于“同源通用说”,尽管王宁先生没有详细的阐述,我们认为它仍是迄今为止最为合理的解释。因而,我们增加了大量例证以使其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我们认为“九合”中“九”和“合”是同义并列关系。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高尚榘教授、张诒三副教授以及河南大学丁喜霞教授赐教多处,谨此致谢!
[1] 李家祥.“九合诸侯”的“九”应作何解? [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1985, (1): 154-156.
[2] 张玉书.“九合诸侯”浅释[J].管子学刊, 1989, (3): 88-91.
[3] 郑玄.论语郑氏注[C].马国翰, 辑 // 严灵峰.无求备斋论语集成: 第31函.台北: 艺文印书馆, 1966: 4.
[4] 郑玄.论语郑氏注[C].袁钧, 辑 // 严灵峰.无求备斋论语集成: 第29函.台北: 艺文印书馆, 1966: 5-6.
[5] 邢昺.论语集解注疏[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92.
[6]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986.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51.
[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53.
[9] 陈浚.论语话解[C] // 严灵峰.无求备斋论语集成: 第11函.台北: 艺文印书馆, 1966: 22.
[10] 王宁.古代汉语[M].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 121.
[11]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M].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6: 139.
Disambiguation of “Jiuhe Zhuhou (九合诸侯)”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
SUN Jingyou
(College of Litera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China 273165)
The Chinese characters “Jiu (九)” of the phrase “Jiuhe zhuhou (九合诸侯)”, which was mentioned in the chapter of Hsien Wan of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been interpreted differently since its appearance.Both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Jiu(九)”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certain number, uncertain number,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or cognate characters.Through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s, grapheme, pronunciation and writing style of the ancient works,the hypothesis of uncertain number and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could be considered trustworthiness but imperfect.The hypothesis of certain number could be considered obviously wrong.And the hypothesis of cognate characters could be considered more reasonable.There is synonymous and juxtapo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Jiu (九)” and “He (合)” in the phrase “Jiuhe (九合)”.
Analects of Confucius; Jiuhe (九合); Jiu (); Jiu (纠)
B222.1
A
1674-3555(2010)05-0102-05
10.3875/j.issn.1674-3555.2010.05.01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刘慧青)
2010-03-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8FZX002)
孙敬友(1983- ),男,山东曹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