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篇章及社会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探析

2010-03-21黄崇珍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称语境现象

李 葵,黄崇珍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 言

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重视。各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Levinson(1983)[1]第一次使用先用现象(pre-emptive nature of deixis)来指时间指示词语优先于相应非指示语使用的现象[2],但他没有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张权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反先用现象(anti-pre-emptive),反先用现象是指某些情况下非指示词语优先于指示词语使用的现象。然而大多研究都只限于时间、地点和人称指示语的先用和反先用现象。笔者认为该现象也辐射到了指示语的其他范畴。本文主要关注篇章、社会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

指示语(deictic words)是用作指示的语言单位,是语言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指示语通常被表述为意义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够被充分理解的一种语言表达式,它的所指存在于语境之中。词语所指的实体存在于文篇之中,称为非指示词语。

1 先用现象与反先用现象

指示词语的先用现象是指在言语活动中谈及处于指示域内的人、事、物、时间和地点时,人们通常习惯于使用指示词语来表示。

先用现象涉及语言使用者在使用指示词语的一种心理趋势,即言语参与者对处于言语指示域内的人事物地点和时间优先使用指示词语的指示。

Levinson(1983)在分析英语部分时间指示词yesterday,today和tomorrow时指出,这些指示词语对与之相对应的表示历法时间或绝对时间的词语具有先用作用,优先使用这些词语后就不能再用表示历法等绝对时间的词语指同一时间。

例如:

Tomorrow is Wednesday.

Dennis hit Murphy with a baseball bat yesterday.

把以上的两个句子放在一个语境中,在第2句中,yesterday相对应的历法时间是Monday,此处不用Monday,而先用yesterday,就是一种先用现象。

Levinson进一步指出,具有先用作用的指示词语可能不限制于yesterday,today,tomorrow几个表示贴近日期的指示词语,先用性质可能是指示词语的普遍性质。

由于先用作用,言语事件参加者通常用指示词语指称处于指示域内的人、事物、地点和时间,用称名词语指称指示域之外的人或事物。倘若我们用称名词语指称指示域内的人、事物、时间和地点,听话者会产生其所指在指示域之外的心理排斥作用,因而通常是不合适的,但在一些特殊的语境和语体中,也会存在用非指示词语取代原本可以使用的指示词语来指称指示域内的人、事物、时间和地点等现象,人们将其称之为反先用现象,即先用作用的消失。

2 篇章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

篇章指示语指的是一句话中某些词语被用于指包含这句话在内的整个篇章的某一部分,或用来表明和同一篇章中其他话语之间的关系。英语中用于篇章指示的词语大体上有三类[3]:

(1)指示代词this和that;

(2)在篇章指示中用以表示某一话语和上下文以及上下语义关系的一些词语和短语,多数出现在开始位置,如but、therefore、in conclusion、to the contrary、still、 well、besides、above all等等;

(3)用于时间指示的一些形容词,如last、next、preceding、following、previous等。

由于篇章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空间的关系,篇章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开的,因而篇章指示的词语中第一类和第三类词语和时间指示词语性质相类同,正因为如此,这两类词的先用和反先用的现象和空间指示词语、时间指示语的先用和反先用的现象相类似。篇章指示语第二类词语表示话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这里不予研究。

反先用现象是指非指示语先于相对应的指示表达词的现象。篇章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只存在第一类和第三类词语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类词语中虽有篇章指示词,但是无法找到相对应的非篇章指示词,即张权在文献中所指的相应的称名词[2],所以并非有篇章指示词,就一定存在反先用现象。

下面给出篇章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的具体例子,借此来讨论其语用意义和功能。

例1:轮胎定是瘪了。我觉得轮胎瘪了就瘪了,可我丈夫约翰却觉得别扭,憋了一大堆话说个没完。轮胎瘪了,(“这”)倒正好借此欣赏景色了[4]。

此段中,用非指法“轮胎瘪了”避免了歧义,使意义表达更清楚明了。如果用“这”,会让读者产生误解,认为是“丈夫约翰却觉得别扭,憋了一大堆话说个没完”,或是“轮胎肯定是瘪了。我觉得轮胎瘪了就瘪了,可我丈夫约翰却觉得别扭,憋了一大堆话说个没完”。

篇章指示语的作用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解,使表达更为准确清楚。对于篇章指示语,说话者为了使听话者不产生误解和歧义,通常用称名词来代替指示性语。如下例:

例2:The room was crowded with people. Some were joking and laughing noisily. Others were drinking and smoking. The atmosphere(“This”)made him sick.[5]

如果用“This”,听话者会有多种理解:“This”可指:

(1)The room.

(2)Some were joking and laughing noisily.

(3)Others were drinking and smoking.

(4)The room was crowded with people. Some were joking and laughing noisily.

(5)Some were joking and laughing noisily. Others were drinking and smoking.

(6)The room was crowded with people. Some were joking and laughing noisily. Others were drinking and smoking.

其中正确的理解为(6),即屋里的这种吵闹的氛围。

由于指示语的先用作用,对于上文已提及的人、事物、地点等,我们本可以直接用指示语指称,但有时使用具体名词可以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如下例:

例3:My dear friend sends the little lively Mickey Mouse to me and I take the little lively Mickey Mouse everywhere, because I put the little lively Mickey Mouse with my keys together. I love it so much.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完全可以用代词“it”来指称“the little lively Mickey Mouse ”,但作者有意连续使用该短语,这主要是想让读者体会作者对该物喜爱的认同感。

例4:I'd prepared our evening meal I cooked our evening meal and washed up after our evening meal I didn't eat much for our evening meal because I was then sick of the sight of it.[6]

上述例子中,作者完全可使用代词it来指称our evening meal,但作者却有意地连续使用了our evening meal,这主要是想引发读者对our evening meal的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感。

从篇章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的例子中可知:在特定的语境中,其使用者是为了表达特定的语用意义。用这种指示语的反先用用法可以避免歧义,使句义更加明确,同时又可以表达出使用者特定的感情。

3 社会指示语

社会指示语是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词语和语法范畴。具体来说,社会指示语可以反映出以下这几方面的情况:

(1)语言活动参与者的社会面目;

(2)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

(3)说话人和所谈及的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社会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不同形式的名称、职衔、亲属关系间的称呼。

3.1 社会指示语的先用现象

根据社会指示语的定义,社会指示语的功能和用法就是为了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用的是称名词(非人称指示语形式),而不是人称指示语。试看下面的社会指示语体现其先用权:

例5:

记者:“公主(“你”或“您”)认为所到之处,哪个城市最令人难忘?”

公主:“罗马,当然是罗马!”

(电影《罗马假日》)

此例句中,当记者问公主问题时,称呼她为“公主”,而不是“你”或“您”,因为“公主”这一社会指示语具有体现身份高下尊卑的性质和特征。如果使用使用人称指示语“你”或“您”,就无法达到这一语用效果。

例6:

嫌疑犯:“我要解释!”

警察:“警察(“我”或“我们”)有权现在拘捕你,法庭会给你机会解释。”

电视剧《义不容情》

在例6中,“警察”这一代表职业的人称名词,也同样表明社会指示语的性质。

例7:

(老师对学生说:)“你就听老师(“我”)的吧!”

“老师”代替“我”,强调了说话者的身份,使说活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更明确。“老师”一词界定了语言双方是一种师生的关系,表现了老师语重心长的口吻,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期待,听起来更亲切,更有说服力。

例5、6、7中都是使用与人称指示语相对应的社会指示语,表明话语双方特殊的身份关系等特征。

例8:

“宝宝乖,宝宝快别哭,妈妈(“我”)带你上街买糖糖。”

在亲属称谓中,反先用现象比较普遍,其中从儿称谓现象(Teknonymy)比较典型。“从儿称谓现象”就是根据小孩称呼父母的方式来命名的现象。通常是长辈对晚辈,多数语境中表现为亲属称谓取代“我”的用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称名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话语体现的感情功能,如果在此处使用人称指示语而不用称名词(即社会指示语反先用的使用)就不能体现社会指示语的性质和功能。所以,在社会指示语中,体现的是其先用性质。

3.2 社会指示语的先用和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的联系

我国学术界对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研究较多,例如:刘呈华(2006)[7],赵宏伟(2006)[8],燕莉(2007)[9]等。他们在文章中提到: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是指以非人称指示语形式的称名词语来取代其相对应的人称指示语在言语活动中承担指称功能的现象。该概念与社会指示语的先用现象的概念是一致的。如果将以上的例5到例8解释为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我们不难得出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实质是相应的称名词先于人称指示语使用。所以,从理解上,社会指示语的先用现象和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的语用功能是一致的。

4 结 语

本文探讨了篇章指示语在特殊语境下存在的反先用现象,对于社会指示语,其性质决定了先用性的突出性,这种先用性在理解上与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是一致的。结合学术界对指示语的研究,我们可知并非所有的指示语都有反先用现象,只是在某种特殊语境条件下,为了表达特定的语用意义和功能,才体现其反先用性质,在多数情况下,社会指示语以先用现象体现其先用性。社会指示语是否存在反先用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 Pragma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74-75.

[2]张权.试论指示语的先用现象[J].现代外语,1994(2):6-12.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0-81.

[4]汪媛.Pre-emptive usage and translation[D].合肥:安徽大学,2003.

[5]廖开洪.语篇衔接手段“照应”与歧义现象[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2):103-106.

[6]魏澜.浅谈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99-200.

[7]刘呈华.现代汉语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J].修辞学习,2006(6):26-29.

[8]赵宏伟.英汉人称指示语先用现象对比及翻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9-52.

[9]燕莉.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光用现象的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2007(7):38-39.

猜你喜欢

人称语境现象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拼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跟踪导练(三)2
奇异现象传真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