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普中介语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2010-03-21谢小丽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偏误舌尖普通话

谢小丽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 言

一般认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基础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批判,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偏误不只是来源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学习经验、学习或交际方式、教师和教材都可能成为偏误的原因。

最早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的是selinker(1972)。鲁健骥(1984)首先引进这一理论,并用它来解释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诸多偏误产生的原因。他认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1]。孙德坤(1993)则认为,中介语这一概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二阶段的静止语言状况,二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语靠近的渐变过程,这个过程则是动态的[2]。

纵向来看,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永远在发展变化中,向目的语无限接近;横向上,中介语又可以切分为一个个相对静止的平面,可以对某一点上的中介语系统作静态的描写。在二语语音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这两个特点更容易被观察到,因为学习者的语音偏误总集中在某些难点音上,难点音的习得过程实际上就是该学习者中介语系统形成的一个部分。通过对某一特定群体二语学习者进行较长时期的观察和跟踪测试,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这一群体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语音系统发展的轨迹。

语言教师对学习者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往往深有体会,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某一特定语言群体的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也存在共同点,(这里的“特定语言群体”,我们定义为具有某种相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尤其同属于某一母语或方言的学习者)因此,语言教材常常以《XX人如何学习XX语》命名。

在本文中,我们把粤语区人说普通话时候产生的既不同于粤语,也不是标准普通话的这种语言变体称为粤普中介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无法区分舌尖音和舌面音。

粤语没有舌尖音z、c、s、zh、ch、sh、r和舌面音j、q、x,粤语仅有一组舌叶音,其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与普通话的舌尖音和舌面音颇有类似之处。粤语区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习惯于用舌叶音代替普通话里的舌尖音与舌面音,导致发音偏误。从语言对比分析角度而言,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正是产生习得困难的地方,所以粤语区人在说普通话时常常无法分清这三组音。但是,对比分析只能解释粤语区人为什么不会发普通话的舌尖音和舌面音,却无法对具体产生的偏误形式及其发展轨迹做出分析和解释。

实际上,粤语区人在对普通话习得过程中,这几组音的偏误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各种类型的偏误混杂在一起,而且,在中介语的不同阶段,偏误情况也有不同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粤语区人的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本文希望通过发音实验和感知实验,构拟出粤普中介语这几组音的发展轨迹,为粤语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考察对象

本文的考察对象是大学本科二、三年级的24名学生,他们都来自粤语区,母语为粤语,大部分考察对象普通话水平较差,主观上有提高普通话水平的要求。考察时间跨度为5个月,是一个完整的学期,共20个星期,其中舌尖音和舌面音的针对性训练约为四个星期。

1.2 考察方式

学期初和学期末各有一次听辨测试和发音测试,这可以代表学习者在学习阶段之初和学习结束时的情况。在四个星期的舌尖音和舌面音针对性训练中,进行过多次语音听辨和发音练习,对考察对象的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的发展进行了记录。

1.3 评价方式

由于条件限制,考察中对被试的发音准确度的评价没有依靠机器,主要依靠三位普通话达到一级乙等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主观感觉。在判断时,要求三人意见一致,其判断依据参照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

2 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2.1 学期初听辨及发音情况

2.1.1 测试材料 考虑到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直接采用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作为测试材料。虽然该试卷并非专门针对舌尖音和舌面音,但是在普通话的21个辅音声母中,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面音一共10个,几乎占声母总数的一半,而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必须覆盖所有声母,比例应该与此保持基本一致。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听辨材料的100个汉字中,舌尖前音字12个,舌尖后音字14个,舌面音字14个,总共40个,占40%;发音材料的100个汉字中,舌尖前音字11个,舌尖后音字18个,舌面音字15个,总共44个,比例为44%。我们认为,用这两份试卷来做考察,得到的测试数据应该还是有较大说服力的。

2.1.2 测试过程 测试之前,我们做过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习者普通话基础。这24位被试日常均使用粤语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使用普通话仅限于课堂上与老师交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中学阶段才开始真正接触到普通话,偶尔开口讲普通话时的对象是来自外地的老师,有5位被试承认自己是上大学后才真正开口说普通话。

听辩测试采用教师读、学生记录音节的方式,可以写汉字,也可以写拼音。每个音读两遍,间隔两秒停顿。

发音测试分两次,一次采用没有注音的测试试卷,一次采用已经注音的测试试卷。

2.1.3 结果及分析

(1)听辨测试成绩比发音测试成绩好,所有24位被试听辨成绩都高于发音测试,这跟我们的预测基本一致。感知是发音的基础,好的感知不一定对发音有帮助,但是差的感知一定对发音有影响。Flege(1999)认为感知与发音有一定程度的相关[3],王韫佳(2002)通过日本学习者感知和产生汉语鼻音韵母的实验也部分证明了Flege的观点[4]。所以,在测试中感知比发音好,这应该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2)在听辩测试中,24位被试的舌面音平均偏误率为3.5%,舌尖前音平均偏误率为14.2%,舌尖后音的平均偏误率为16.5%,舌面音偏误率明显低于舌尖音。从偏误的具体形式来看,舌尖音的听辩偏误主要表现为把舌尖后音听成舌尖前音,舌面音的偏误比较少,主要是把q听成x。说明在听辩方面,大多数被试还是能分清舌尖音和舌面音的。主要的偏误都是发生在舌尖音或舌面音系统内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当试卷上舌尖前后音字相继出现时,如“奏”跟“审”、“族”跟“壤”、“丛”跟“遮”相继出现,被试不发生听辩偏误,可能是两者对比比较明显,可见,试卷的排列也会对听辩成绩产生一定影响。

(3)真正能体现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是发音。学期初的发音测试中,被试的成绩普遍较差。全部24位被试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舌尖音和舌面音不分和舌尖音前后不分现象。采用无注音测试卷的发音测试中,舌尖音和舌面音平均偏误率达到85%,采用有注音测试卷的发音测试中,舌尖音和舌面音的平均偏误率有所降低,为68%。其中5位被试在两种试卷的发音测试中将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完全混同,均发成近似于z、c、s的舌叶音。19位被试在发音上可以对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有一定程度的区分,所发舌尖前音接近标准发音,舌尖后音则近似于舌叶音,但是无法具体分清哪些是舌尖前音字,哪些是舌尖后音字,当采用注音测试卷时,成绩有明显好转。该19位被试均无法分清舌尖音和舌面音,舌面音与舌尖后音发音类似,都近似于舌叶音,如“瞎”发音如“沙”。

我们觉得,这两种情况可以代表粤普中介语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形成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舌尖音和舌面音完全混同,舌尖音不分前后,即三组并一组,这是普通话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舌尖前音开始分化出来,舌尖后音与舌面音仍然相混。这是中介语向前发展的表现,舌尖前音的分化说明学习者已经注意到舌尖前后音的区分。我们知道,普通话中,舌尖前后音所拼合的韵母大体一致,都是开口呼和合口呼韵母,这种只能靠声母来区别意义的情形比较容易被学习者注意到。而舌面音只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刚好与舌尖音互补,学习者就不太容易分辨出来他们的不同,认为是韵母不同造成的。

2.2 针对性训练过程中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的发展

2.2.1 舌尖前后音分化阶段 为期四周的舌尖音和舌面音针对性训练,目标是使学习者从听辩和发音两方面区分普通话的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和舌面音。训练过程不再赘述。我们主要还是通过测试来看学习者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的发展。在一般的普通话教材中,舌尖音训练都排在舌面音训练之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舌尖前音先分化。我们主要观察那5位三组音全混的被试的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发展的情况。

在针对性训练过程中,我们不再采用正规试卷,而是针对性测试,我们发现:(1)经过舌尖前后音专门训练后,那些三组音全部发成舌叶音的考察对象开始分化出舌尖前音组,即z、c、s,但这组音不太稳定,时有反复;(2)在初级阶段已经分化出舌尖前音组的考察对象,他们的舌尖前音发音越来越标准,甚至完全摆脱舌叶音的影响。对哪些字应该读舌尖前音,把握也越来越大,准确率稳步提升;舌尖后音仍然混同于舌面音,但也有一部分人开始注意舌尖后音的发音,突出表现是将舌尖翘至软腭,发出比标准舌尖后音得舌位更靠后的软腭音来。

这个时期,在正规指导下,学习者学习了较标准的发音方法,又进行了大量的发音训练,发音准确度已越来越高。教材的编排顺序往往是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这种先后顺序可能也是令舌尖前音先分化的原因之一。正规指导下,教师一般都会指出学习者“舌尖后音翘不到位”的缺点,于是一些学习者会尽量将舌头向后卷,于是出现了舌尖顶软腭的不自然的发音。这种发音方式即使在舌面音分化出来之后还是在大部分学习者身上长期存在,被误认为是舌尖后音的正确发音方法。

2.2.2 舌尖音和舌面音分化阶段 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训练的后半部分,训练目的在于舌面音系统j、q、x的分化。这一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以下几步:(1)舌尖后音开始“化石化”,或者保持舌叶,或者软腭音。舌面音开始分化出来,最先分化的舌面音与撮口呼相拼构成的音节,如ju/que/xun等音节,虽然仍有缺陷,但开始向标准音靠近;(2)舌面音与齐齿呼单韵母i相拼形成的音节开始向标准发音靠近,但非常不稳定,经常退回部分舌尖音和舌面音的状态;(3)舌面音与齐齿呼复韵母或鼻尾韵相拼构成的音节分化出来,但这类分化一旦出现,比第二类稳定得多;(4)舌面擦音x的分化最迟。

从整个情况来看,舌面音的分化开始得晚,发展相当慢,有的学习者甚至在针对性训练结束后,还没有出现一次准确的舌面音发音。

舌面音分化难,这是粤普中介语语音系统形成的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是母语的差异,粤语中没有舌面音,也没有可以参照的发音。加上大多数考察对象在中小学时期接受的发音本身也是不分舌尖音和舌面音,多年的习惯短时间内很难纠正。

对于舌面音系统分化的几个阶段,我们认为撮口呼韵母发音时口腔内部空间较大,舌位下沉,嘴唇前伸,便于舌面音的发音,故而先分化;齐齿呼韵母i嘴唇扁,舌位高,普通话甚至将其与舌尖元音归为同一音位,两者发音相当接近,不分舌尖音和舌面音的情况更容易出现,即使偶尔能发出来,也相当不稳定;舌面音与齐齿呼复韵母及鼻尾韵相拼时,学习者多用ji引导,所以较晚分化,但一旦分化出来后,韵腹开口度大小可以对发音产生影响,开口度较大更有利于发舌面音,如jia/jiao等,所以比单韵母i更稳定。

舌面擦音x难分化,可能与“摩擦”这种发音方法有关,气流在通过口腔时,如果开口度不够大,摩擦的部位靠前,就形成了舌尖擦音。

2.3 学期末听辨及发音情况

2.3.1 测试结果 测试材料与学期初同。从听辨情况来看,准确率比学期初略高。发音测试显示出来的情况如下:(1)部分学习者完全分化出来三组音,只不过其中偶有反复,回读往往就可以读正确,这部分约占三分之一;(2)部分学习者可以分出舌尖前后音,舌尖前音准确,舌尖后音发成软腭音,舌面音时有时无,非常不稳定。这部分也是约占三分之一;(3)还有一部分学习者,舌尖音情况同(2),舌面音全部带舌尖音色彩,而且很难纠正。

2.3.2 分析 由于集中训练舌尖音和舌面音只有一个月左右,结束后,部分学习者没有巩固已有的成绩,出现了反复,第(1)、(2)类学习者都有。第(3)类已经进入了化石化阶段,短期内难以再有突破性提高。

3 结 语

以上是对粤普中介语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形成和发展的简单描述,我们发现,粤语区人这三组音的形成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只有一组舌叶音,完全不能区分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和舌面音;

(2)舌尖前音在读音上开始分化出来,但不能分辨具体汉字的读音,舌尖后音混同于舌面音;

(3)舌尖前音相对准确,舌尖后音开始分化,但是发成软腭音,舌面音发音仍然近似舌叶音;

(4)舌尖前音准确,舌尖后音发成软腭音,舌面音向标准发音靠近,但其中多有反复,表现为部分字带尖音色彩。

参考文献:

[1]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44-56.

[2]孙德坤.中介语理论与汉语习得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4),82-92.

[3]Flege J E. The relation between L2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M].In The Proceedings of ICPhS99,San Fracisco,1999:1273-1276.

[4]王韫佳.日本学习者感知和产生普通话鼻音韵母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2(2):47-60.

猜你喜欢

偏误舌尖普通话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