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邑华侨与辛亥革命*

2010-03-20张运华

关键词:同盟会台山孙中山

张运华

(五邑大学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江门 529020)

五邑华侨与辛亥革命*

张运华

(五邑大学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江门 529020)

五邑华侨在辛亥革命中,对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筹建革命组织,提供革命保障;开展宣传活动,为革命呐喊助威;“慷慨助饷”,支持革命斗争;积极参加武装起义,不惜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建立革命政权。

孙中山;辛亥革命;五邑华侨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华侨为这场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辛亥革命强有力的支持者和参加者。孙中山为此高度赞扬华侨为“革命之母”。由于地域等关系,五邑华侨更是对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一、筹建革命组织,提供革命保障

孙中山早在中法战争(1884~1885)之后,就萌发了推翻清朝、创建民国的想法,1894年10月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遭拒后,他便坚定地走上了推翻满清的革命之路。他远赴海外宣传革命主张,建立革命团体。经奔走策划,1894年11月24日,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正式成立,该组织最初的成员约20多人,有向宽、李昌、陈孟濂、黄保、黎显祥、冯永明等。五邑台山华侨刘祥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开平华侨邓荫南任该会值理。该组织陆续发展到130多人,都为夏威夷华侨,其中商人73人,公务员及农业家等17人,另有工人、教师、记者等。1895年初,孙中山在香港与陈少白(江门外海人)等建立兴中会总部,制订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凡加入兴中会者,都须按此誓词宣誓。此誓词成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1895年初,台山籍港商“日昌银号”老板余育之在香港与孙中山邂逅,毅然加入兴中会,协助孙开展工作。同年11月,孙在横滨组织兴中会日本分会,会员约20人,新会旅横华侨赵明乐、赵峰琴分别被推举为司库和书记。1900年3月,新会旅港富商李纪堂经兴中会会员谢缵泰介绍入会,孙大为高兴,认为得一生力军。此后,李纪堂为支持孙的革命事业而成为倾家纾难富商中的第一人。

1901年春,旅日台山青年李自重从外文报刊上看到清政府欲将广东割让给列强为商业之地,遂组织广东留日学会集会声讨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并在横滨组织“广东独立协会”。此举深受孙中山赏识、支持。1903年8月,孙从泰国抵横滨,李自重登门拜访,要求帮助自费留日学生进入军事学校学习,孙也认为培养军事人才极为重要,二人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孙中山就在东京青山练兵场附近创办了一所军事学校,聘请日本军事专家教授。李自重等14名学员入学,宣誓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

1904年,孙中山亲赴美国本土宣传革命。然在当时保皇会势力的控制下,华侨担心在中国国内的亲属遭受清廷迫害,大都不愿加入兴中会。唯有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台山籍华侨邝汰华在旧金山与孙中山结识后赞同其革命主张,不惧保皇派而加入兴中会,成为孙1904年在美吸收的唯一会员。

同年,孙中山对改组美国致公堂提出了具体意见,并受委托起草了《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和新章程80条,加入推翻清朝、实行民主革命的主张,将洪门致公堂“反清复明”宗旨改造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还明确了致公堂与国内革命党的关系:“本堂以协力助成祖国同志施行宗旨为目的。”孙中山的改组活动得到总堂大佬台山华侨黄三德和总堂英文书记、“杰出革命之母”恩平华侨唐琼昌的大力支持。随后,孙在黄三德陪同下赴各地争取分堂成员注册。每到一地,黄便召集会员听孙宣传革命道理。当孙到达波士顿时,时任洪门安良堂总理的开平籍华侨司徒美堂约同洪门兄弟一起来拜见,请孙住进旅馆热情款待。孙中山既感激又不安,过了两天便对司徒等说:“让我们节省一点,留下钱来打满清吧!”于是,孙搬回司徒处住了5个月。孙对司徒美堂的组织能力颇为赏识,给其讲推翻满清的革命道理,指导其整顿洪门组织。司徒美堂接受了孙的主张,保证从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持革命,他说:“我们深知祖国不强之可耻、可痛,要雪耻就需要捐钱。”这次美国之行,孙中山虽未完成总注册及改组致公堂的任务,却在华侨中播下革命种子,为以后建立革命组织打下了基础。

1905年,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李自重被委派回广州和港澳等地发展组织。其父李煜堂、叔父李启文主动加入同盟会。1905~1906年,台山归侨李是男在港加入同盟会,后来又和同乡温雄飞、黄伯耀、黄芸苏、黄杰亭、许炯黎等于1909年成为旧金山同盟会会员,旧金山同盟会也成了美国同盟会的总部。

1910年1月18日,孙中山在芝加哥开展革命活动,成立了芝加哥同盟会分会,当时入会的仅台山华侨就有梅乔林、梅友伙、梅就、梅斌、谭赞、伍颂唐、梅光培、曹汤三、梅天宇、李雄、梅赐壁、梅寿等数十人,其他地方的华侨也纷纷加入同盟会。几年间,仅新会籍华侨入会的就有40多人。

各地同盟会成为宣传革命主张、准备武装起义、筹集革命经费的基地,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五邑华侨入会后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在办报宣传、募筹军饷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开展宣传活动,为革命呐喊助威

要革命首先要进行宣传。五邑华侨对辛亥革命的宣传主要是通过与保皇派的论争而进行的。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二人流亡海外打起“保皇即革命”的旗号,开始进行与历史潮流不相适应的活动。美国当时是保皇会的主要活动地之一。面对保皇派咄咄逼人的政治攻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得到了大多数华侨的理解和支持。

五邑华侨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早在1899年台山旅港商人便以“联安”名义在德辅道购置一幢四层楼房,由李煜堂主管,后革命党人陈少白在此组建“中国日报社”作为宣传革命的机关。《中国日报》宣传革命不遗余力,“为革命机关报之元祖”,“自己亥(公元1899年)以迄辛亥(1911年),此十三年中,凡兴中会及同盟会所经历之党务、军务,皆籍此报为惟一之喉舌。中间遭遇无数之风潮及莫大之阻力,均能独立不挠,奋斗不懈。清英二国政府均无如之何!”[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已亥十二月二十五日)创刊,陈少白兼任社长、总编辑及发行人。20世纪初,正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出现、形成的时期,其间1900年、1903年、1905年、1907年和1908年,都是“很重要的,或者说是关键性的”[2]。陈主编《中国日报》时期,就经历了前三个关键性年份,对宣传革命陈少白可说是居功至伟。

1904年4月,孙中山二次赴美,准备在华侨中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旧金山保皇会成员同清廷驻该市领事串通一气,向美移民局诬告孙中山是中国乱党,美以非法入境罪扣留孙中山,将他关在天使岛“候审所”里,后又判令他候原始离境返回原处。得知孙被拘消息后,《中西日报》总经理台山籍华侨伍盘照立即与致公堂首领台山籍华侨黄三德、恩平籍华侨唐琼昌联系,积极组织营救,使孙获得自由。伍盘照还在《中西日报》上刊登亲笔所写《非禁说》一文,作为历史佐证。

鉴于邹容《革命军》一书的巨大宣传作用,孙中山同伍盘照、黄三德商议在美洲发行此书,伍、黄非常支持,决定由《中西日报》社排印,订价500美元。书印成后,伍盘照慨然允诺免收排印费,黄三德决定由致公堂负责寄书邮费。该书共印发11 000册,在美洲和南洋华侨中广为散发,发挥了革命启蒙作用,“全美华侨得此有力宣传品之启导不及半载,知识为之大进,此书之力多焉”[3]。

与此同时,保皇党人欧榘甲(康有为的门徒)利用自己把持的《大同日报》,发表文章诬蔑孙中山。致公堂大佬黄三德、唐琼昌极力劝告欧同孙合作,欧不但不从反而变本加厉地在报上攻击孙中山,激起了致公堂职员的无比愤慨。黄三德怒不可遏,便迫使欧榘甲辞职,并请孙中山荐人主持《大同日报》,这便是华文报刊史上著名的“《大同日报》易帜事件”。之后,美国旧金山《大同日报》被孙中山改组为美洲洪门机关报,成为热情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大力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

为了宣传、支持革命,致公堂进行了全美总注册。1904年5月下旬至9月下旬,孙中山在黄三德陪同下从旧金山出发,先后到弗雷斯诺、贝克斯菲尔德、洛杉矶、新奥尔良、匹兹堡、圣路易斯、亚特兰大、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芝加哥等数十城市进行讲演宣传,使爱国华侨深受鼓舞。在纽约期间,孙还同留美青年学生讨论革命问题,并出版用英文写的告欧美人士书《中国问题之真解决》,分赠各国人士,介绍中国革命的必然性、正义性及其国际意义,争取国际人士的同情支持。这本书很快译成中文,香港《中国日报》等革命派报纸全文刊载,成为一部流传甚广的革命文献。

1909年春,李是男和温雄飞、黄伯耀、黄芸苏、黄杰亭、许炯黎等台山华侨青年成立少年学社,出版油印《少年周刊》宣传革命。1910年2月,孙中山改组学社为旧金山同盟会分会,并将《少年周刊》扩大为《少年中国晨报》,作为美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黄伯耀任经理,黄超伍为总编,李是男为副刊新闻编辑。8月18日,《晨报》在发刊词中鲜明地提出:“革命事业可分两时期,一曰宣言鼓吹时期;二曰武力实行时期”,今日的口诛笔划,是“使革命思潮,为之澎湃而不可抑”,最后达到倾覆清朝、建立民主共和的目的。《晨报》高举起反清、共和旗帜,与保皇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

1911年,孙中山第四次赴美,建议同盟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把致公堂改造为革命组织。这个建议得到李是男等同盟会员的拥护及致公堂黄三德、唐琼昌等领导人的赞同。《少年中国晨报》为了配合孙的宣传活动,特别发表了双方的联合布告。联合布告的发表,标志着致公堂与革命党人的成功联合,这为辛亥革命的发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台山籍华侨黄伯耀曾任新加坡《图南日报》记者、编辑,该报主张“革命之目的,以保国而存种”,是南洋第一份鼓吹革命的侨报;恩平旅加华侨郑振秀曾任温哥华同盟会机关报《大汉公报》总理;台山籍旅美华侨梁朝杰任旧金山《世界日报》(由《文兴报》而来)主笔;台山籍华侨蔡鹤明、黄浩然曾分别任加拿大《白话旬报》编辑和撰稿人;鹤山籍马来西亚华侨陆佑资助革命党人在新加坡开办《星洲晨报》。据不完全统计,1898~1922年间,五邑华侨创办了26种报刊①,大力鼓吹革命,发挥了“文字收功之日,还我山河;英雄应运之秋,荡平丑虏”的作用(檀香山《自由新报》)。

辛亥革命时期,五邑华侨还建立了一些书报社,既宣传革命,又联络了广大爱国侨胞。

三、“慷慨助饷”,支持革命斗争

经济上支持辛亥革命是华侨最为突出的功绩。孙中山回顾他领导起义史时曾说:“慷慨助饷,多为华侨。”华侨“助饷”主要用于历次起义的枪枝弹药购置、起义士兵伙食、革命组织活动、创办报刊等经费。从兴中会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曾直接发动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共耗资约62万元(大多为港币),80%为华侨资助,其中美洲华侨捐资12万元,约占总数的20%。[4]

兴中会成立不久,孙中山为筹划广州起义经费而“异常焦灼”,开平籍华侨邓荫南即变卖全部资产回国参加起义。在以后的斗争中,这位华侨资本家用尽了所有钱财,身陷贫困而革命决心毫不动摇。其精神不但受到革命党人的尊敬,连政敌也为之折服。梁启超曾对康有为说:“此人倾家数万以助中山,至今不名一钱,而心终不悔。日日死心为彼办事,阖埠皆推其才,勿谓他人无人也。”[5]

1895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到香港筹建兴中会总部,台山余育之奉献万金作为活动经费。1904年,孙中山访美,伍盘照、伍于衍认购了孙从夏威夷带去的军需券。后来,孙又在旧金山华侨中发行军需债者,规定每券实收美金10元,俟革命成功后凭券归还本息100元。台山籍华侨邝汰华教授募得美金1800美元,为孙此行所筹经费的半数。

新会旅港富商李纪堂为香港“益隆银号”店东,拥资百万,加入兴中会后,被孙中山委任为驻港财政主任。之后至惠州三洲田义师解散,党人的给养、抚恤、遣散等费,大部由其解囊供给;其后7年时间,《中国日报》及党务经费,都赖李纪堂提供。1902年,革命党人与洪全福(洪秀全堂侄)计划夺取广州时,“纪堂允担任发动费五十万元”,“经是役后,家业耗费过半”,最终李为支持革命而至倾家荡产,被称为毁家纾难的富商第一人。

1907~1908年,孙中山在粤、桂、滇边境领导了潮洲黄冈、惠州七女湖、廉州防城、镇南关、钦州、河口六次武装起义,“其费用所出,多赖南洋各埠筹集”,其中新会华侨邓泽如“鼓励策动者为多”。孙称赞他“热心革命,力任筹饷以济军需”,“足见苦心劳力,为国奔驰,钦佩无极也”。②

华侨黄启祥(字景南,新会棠下人)在堤岸开豆芽菜店。是当地第一个参加同盟会的人。曾创办“萃武精庐”书报社,黄捐助开办费1 000元。后孙中山到河内筹款,常在“黄祥记”逗留,俨如店伴。黄启祥支持镇南关起义,孙曾在自传写道:“其出资勇而挚者,安南堤岸之黄景南也,倾其一生之积蓄数千元,尽献之军用,诚难能可贵也。”[6]

印尼坤甸华侨邓祝三(新会双水人)由药材店佣工而成店主,自参加同盟会后,将月入捐献给南洋同盟会。为此,孙中山曾发给他“旌义状”。

1904年孙中山到美筹集新军起义军费,李是男义演粤剧“黄萧养”、“唤国魂”等,将门票收入悉数归公。当时,适逢年关,时间又紧,会员多不富裕,虽经多方筹措,所得仍然有限,李遂将其父在美经营的“和隆鞋店”会银1000多元悉数捐出,孙十分感激,说“款项虽少,但救命力甚大”。

华侨对历次武装起义的捐助,以1911年广州“三·二九”黄花岗起义为最。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开国内外同盟会骨干秘密会议,策划第10次武装起义——“三·二九”黄花岗起义。会议决定成立以黄兴、赵声为首的统筹部,组织数百人的先锋队一举攻下广州,然后北伐以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清王朝做最后的搏斗。当时万事俱备,唯缺军械粮饷。会后,赵声往香港联络广州新军,黄兴、胡汉民等分赴南洋各埠筹款,孙中山则经欧洲赴美洲大陆募捐。孙中山到美洲的筹饷,得到了加拿大、美国华侨的热烈响应。美国三藩市设立了“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孙指派李是男为局长兼会计,黄伯耀、郑占南、李旺、黄晋三、刘汉华、刘达朝、余森等为委员,发行中华民国金币券,华侨踊跃购买“孙文银纸”,加拿大得70 000余元,美国得15 000余元,两处共90 000元,占辛亥“三·二九”一役海外捐款157 000余元的一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之役失败,国内同盟会电告孙中山,急需经费15万美元。孙一时难以筹措,司徒美堂提议将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维多利亚三地四所致公堂大楼典押出去,募集革命经费。致公堂会所为侨胞捐资建造,是他们在海外聚会的场所,为了光复华夏而不惜变卖,这在海外华侨爱国史上是第一次。

1911年6月美国致公堂筹饷局成立,在台山华侨黄三德、开平华侨司徒美堂等领导下,华侨支持革命的热情更加高涨,尤其是广大华工,虽自身贫困仍慷慨解囊,甚至借债捐款。孙中山曾回忆道:“有许多人,将他们的全部财产交给我。费城的一个洗衣工人,在一次集会后来到我住的旅馆,塞给我一个麻袋,一声没吭就走了,袋里装着他二十年的全部积蓄。”[7]其余各界华侨也争先捐赠,有捐几百、几千元者,更有捐几万元者。至当年年底,美国华侨捐款总计达40余万美元,这些捐款源源不断地汇回国内,有力地支持了革命。

古巴华侨蒋道日(新会梅阁人)自办《民声报》,热心宣传、资助革命,“孙中山屡次革命、讨逆,而蒋在外接济军饷不下四万元之多”③;香港“远同源”总汇庄经理李海云,为了援助起义,毅然将店中2万多元资金悉数奉献。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国库空虚,台山华侨黄三德率领旧金山洪门筹饷局,三个月筹得美金1 444 130元,缓解了革命政府财政困难的燃眉之急,对稳定初生的革命政权起到巨大作用。

辛亥革命前后华侨的捐款,至今没有精确统计,但华侨捐助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强力支撑却毋庸置疑。其中,美洲华侨的捐助更显重要,而这种“慷慨助饷”许多都与五邑华侨关系密切。

四、参加武装起义,不惜流血牺牲

综观辛亥革命史,可以发现,华侨革命志士始终是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他们舍身赴义,慷慨捐躯,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

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这是孙领导的首次武装起义,起义的主要参加者皆为华侨。起义前夕,孙在寻真书室的校外操场,聘请丹麦教官为华侨青年讲授军事常识,开平华侨邓萌南参加了华侨兵操队,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支民主革命军队。邓萌南等随孙中山“遂即束装就道回国”。后来由于叛徒告密,起义未及发动就被清军镇压,但爱国华侨回国参战的义举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00年,孙中山策动第二次武装起义——惠州起义,邓萌南又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的行列。在后来孙中山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中,五邑华侨都积极参加,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

1907年,孙中山策划了镇南关起义,革命军黄明堂等联络清军作内应,占领右辅山镇南、镇中、镇北三个炮台,孙中山和黄兴亲到炮台督战。当时,担任敢死队队长的是越南华侨张云田,他参加同盟会后在海防以开设“云田书塾”为掩护,这次战役中张率其书塾弟子林焕廷等20余人参战。

1910年庚戌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又准备策划更大规模的起义。纽约同盟会员陈永惠(原籍新会)带资金到香港,开设“德日新”洋货店作为活动机关,后又在广州高第街开设“德日新”洋服店,作为孙中山筹备黄花岗起义的联络点之一。

1911年初,新会旅日本留学生聂益之(同盟会员)与黄兴等图谋起义。聂益之在广州通过友人李田的关系,往谒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李准委其为省河新装鱼雷艇管带。后聂的身份为李准查悉。2月6日,聂应李准之宴,宴后回到西关新胜街广隆昌新衣店寓所即暴毙身亡,时年仅27岁。

这期间,越南堤岸的黄启祥,奉命向各地办事处传达起事和筹款。堤岸同志组成一支30余人的敢死队回穗参战。黄启祥还派其子黄桓押运第二批武器去广州支援起义。

3月29日(公历4月27号)广州起义爆发。参与起义的新会华侨有在新加坡入盟的胡少翰、在日本入盟的容少兰。胡任民军东路副统领,率队攻入清总督衙门,又攻打督练公所,作战十分勇敢。

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缅甸开平籍华侨李雁南,在战斗中受伤被捕。清吏严加审问,李慷慨陈词:“可恨我现在身中两枪,不能复战。虽然,从今以后不数年,中国必亡国,百年必亡种,虽生何益?!”他痛斥审问的满清官员:“此尔辈甘为奴隶之言,讵足挠吾辈心。”说毕即求速死。清吏命兵警枪杀,李跃起走至空地,对警兵说:“请用枪从口击下!”说毕,张口饮弹死,后被葬于广州黄花岗。

72烈士之一的开平籍华侨劳培,18岁时父母准备为他成亲,他以“匈奴未死,何以为家”拒绝。20岁到新加坡,任《星洲晨报》记者并加入同盟会,他宣传革命报道及时、文笔犀利。后回国参加黄花岗起义,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

黄花岗起义虽被镇压,其意义却永不磨灭。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8]孙中山还为黄花岗72烈士墓书写“浩气长存”四字横额以志纪念。五邑华侨为黄花岗起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华侨还用暗杀手段惩治清朝大臣,其中,一些著名的暗杀事件几乎都是五邑华侨所为。譬如,1910年,旅港革命党人赵冰(新会人),利用摄政王载澧主持资政院开幕典礼之机行刺载澧,未能成功反遭清军搜捕;同盟会会员,鹤山古劳镇的刘铿暗杀清廷镇压广州革命党人的将军凤山,获得成功;1911年3月,曾获万国飞机制造大会比赛冠军奖的旅美飞行家谭根(祖籍开平长沙)奉孙中山之命回广州,参与谋杀清将军孚崎,谭加入“美洲幻术马戏杂技团”表演施放乘人汽球节目,吸引孚崎前来观看,孚琦往观表演途中被革命党人温生才杀死;清朝筹办海军事务大臣载询贝勒赴美考察海军时,同盟会会员台山籍华侨邝佐治等密谋行刺,行动失败后邝被美国警察逮捕入狱,受审时邝慷慨陈词:“我欲救国,虽死亦所不辞,中国必将为民主国。今我所谋不成,但尚有多人如我者欲行之事,倘我能达到目的,坐电椅而死,亦螟目矣。我此次行刺,早已预备,别无人知。”④邝被押送监狱途中送者逾千人,有哭者、有歌者、有高呼“佐治万岁”者,群情激愤,世所罕见。

五、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建立革命政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不久清帝退伍,次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消息传到海外,广大华侨无不欢欣鼓舞。为了庆祝辛亥革命胜利,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庆祝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美国旧金山市华侨举行了盛大的游行。

为了响应武昌首义,保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海外华侨除捐献巨款外,还组织武装队伍直接参加战斗。由五邑华侨组成、领导或担任骨干的四支航空部队——广东军政府飞机队、华侨革命飞机团、中华革命军东北军飞机队、大元帅府航空处,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为维护革命的成果,为挽救民主共和国,为支持孙中山讨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讨伐袁世凯的斗争中,有个以华侨为主组成的中华革命军华侨义勇团(也称义勇军)。这支队伍由夏重民(广东南海人,中华革命党驻加拿大特派员)奉孙中山之命在温哥华组织的“华侨敢死先锋队”改名而来。该团由夏重民任团长,伍横贯任副团长,陈煊任参谋,后二人皆为新宁即今台山人。义勇团下分三个队,一队队长蔡鹤民、二队队长李宜民、三队队长李锐军,皆为新宁人。从现存的该团93名团员名单看,大部分为五邑籍华侨。

华侨义勇团是一支组织严密、宗旨明确的革命武装,他们回国后驻守在山东潍县,与东北军并肩战斗,壮大了反袁武装力量。后来随着袁世凯“南柯一梦”的破灭,华侨义勇团宣告解散并发表了布告。布告中说:“袁贼无道,窥窥神器,国家频危,千钧一发”,海外赤子“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于是集合同志,联翩回国。组织华侨义勇团”。现“袁贼自毙,余孽受珠,国会恢复,大局粗安”,为了“不应苦吾父老昆仲之负担”,并表明吾辈“并非希荣谋利之徒”,所以决定“解甲归田”,“各自多回本业”。[9]

孙中山先生在讨袁军事结束后,发表了《在沪欢迎从军华侨大会上的演说》,高度赞扬海外华侨从军讨袁,万里归来参加革命事业,“不特为中华革命军之光荣,于国民思想,亦大有关系。”[10]孙还对华侨归国参加讨袁之役发了嘉奖电文。

注释:

①可参见梅伟强、张国雄主编《五邑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08-209页的一览表。

②载于1958年10月出版的由华侨志编印委员会编印的《越南华侨志》,转引自《五邑侨史》1992年总第11期。

③刊载于1923年第12期《新小桥报》,转引自《五邑侨史》1992年总第11期。

④参见孙建所著《华侨与辛亥革命》,转引自《历史研究》1978年第4期。

[1]邹鲁.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M].台北:中国文化服务社,1949:171.

[2]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

[3]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1:105.

[4]蒋永进.华侨开国革命史料[G].台北:正中书局, 1977:44-47.

[5]广州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所.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一册[M].油印本.(印制年不详):127.

[6]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63、525.

[7]广东社科院历史研究室.孙中山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2.

[8]胡汉民.总理全集:第一卷(下册)[M].上海:民智书局,1930:1054.

[9]华侨革命史编篡委员会.华侨革命史:下册[M].台北:正中书局,1981:545.

[10]孙中山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70.

Overseas Chinese from the Wuyi Region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ZHANG Yun-hua
(Wuyi Univ.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Center,Jiangmen 529020,China)

Overseas Chinese from the Wuyi region lent great help to Sun Yat-sen’s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n the 1911 Revolution:setting up revolutionary o rganizations to p rovide logistic support,conducting publicity campaigns to cheer on the revolution,generously contributing funds,actively taking part in the armed up rising,and helping establish the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

Sun Yat-sen;the 1911 Revolution;overseas Chinese from Wuyi

K257.2

A

1009-1513(2010)01-001-06

[责任编辑朱 涛]

2009-09-30

本文为2007年度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五邑华侨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部分成果。

张运华(1964-),男,湖南安乡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研究。

猜你喜欢

同盟会台山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口碑炸裂!早造超90%的客户盈利,这家品牌苗在台山养虾圈一夜爆火
台山都斛镇党建引领赋能科技兴农
八台山独秀峰
35元/尾却还是一苗难求!台山养殖面积锐减80%,这个品种还有未来吗?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