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健康状态和常见中成药治疗*

2010-03-20苏晓乾周彦芝

天津药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主治亚健康气滞

苏晓乾,周彦芝

(1.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银川 750004;宁夏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银川 750004)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 O)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于是“亚健康”便成为一个新的医学概念。

“亚健康”概念由中国学者王育学于 20世纪 90年代首先提出,并指出:“亚健康就是既不健康又没有疾病的状态。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亚健康居中,其上游部分过程与健康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1]。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亚健康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患病人数一直呈逐年递增趋势,成为国际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1 何谓“亚健康”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2]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亚健康”一般指肌体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于肌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低下所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们感觉到身体和精神上有各种各样的不舒服。如:肩酸痛、头痛、双腿乏力、腰酸、眼睛疲劳、眼睛发涩、精神不振、疲劳、情绪不稳定、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及有压抑感等。如果到医院去做各种检查,又不能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因此使以实验室指标为评判依据现代医学不能很好地从药物或病理方面进行治疗。

2 亚健康的范畴

西医学描述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明确;②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减退所致的各种虚弱表现;③微生态失衡状态;④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体力疲劳和心理疲劳)、时差综合征、信息过剩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肥胖、骨质疏松等多种心身障碍[3]。

3 亚健康产生原因

亚健康是一个新病种,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绪波动、劳累过度等导致心身疲惫,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脑胀、食欲不振、烦躁易怒、睡眠障碍、二便失调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其主因是[4]:①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②人的自然衰老;③现代身心疾病;④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

亚健康状态所对应的一系列症状,其中主要症状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如《黄帝内经》认为引起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在气候、饮食、起居、劳逸和情绪等方面违背了正常的规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根据中医学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肌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其具体病机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失健运、痰饮中生,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脾肾阳虚、下焦虚寒等。

亚健康可见于中医学的虚劳、郁证、失眠等病症中。在常见的 30项亚健康症状中,大多数属于中医的虚证或本虚标实证[5]。

4 亚健康状态与中医对应的常见证候关系

通过亚健康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常见证候共计 84类,其中前 19类证候依次为心肝血虚证、肝肾阴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郁结证、心气虚证、肝阳上亢证、脾气虚证、肾阴虚证、肾阳不足证、肝阴虚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肾气阴两虚证、肝血虚证、心气阴两虚证、心肝气血两虚证[6]。《亚健康学》书中将亚健康证候分为 8种:肝气郁结证、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脾气虚证、脾虚湿阻证、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7]。于嘉等[8]将亚健康状态分为脾气虚弱、肝气郁滞、心脾气血两虚、肝肾两虚、表虚不固、肾衰早老6型。

不同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而形成的亚健康,虽然病人主诉症状复杂多样,但其病机性质和传变趋向,不外乎阴、阳、气、血四虚及脏腑气机不调为主。

5 亚健康状态对应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常见中成药调治

5.1 气血亏虚型 总体证候表现为头昏目眩,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稍劳尤甚,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其病因病机为长期饮食不节,起居失调或年老体弱等耗伤元气,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源。治宜益气养血。常见的中成药有八珍丸、归脾丸、十全大补丸。

八珍丸主要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归脾丸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十全大补丸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5.2 肝郁气滞型 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烦躁易怒,或忧思抑郁,胸胁胀痛,寡言少语,喜太息,时有悲伤欲哭,情绪低落等,舌黯红,脉弦滑。此乃情志不节,致肝气不舒,木失条达,疏泄无权,或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解郁。常见中成药有柴胡疏肝丸、舒肝丸、逍遥丸、丹栀逍遥丸。

柴胡疏肝丸的主要功能是调气疏肝,解郁散结,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疼痛,或纳少腹胀,经前痛经等症,舒肝理气,消胀止痛,用于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清,呕吐酸水。舒肝丸用于舒肝和胃,理气止痛,主治肝郁气滞,胸胁胀满,胃脘疼痛,嘈杂呕吐,嗳气泛酸,两胁刺痛,饮食无味,消化不良,周身串痛。逍遥丸用于舒肝健脾,养血调经,主治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丹栀逍遥丸用于舒肝解郁,清热调经,主治肝郁化火,胸胁胀痛,烦闷急躁,颊赤口干,食欲不振或有潮热,以及妇女月经先期,经行不畅,乳房与少腹胀痛。

5.3 脾胃两虚 偏于气虚者表现为饮食减少,食后腹胀,肢体浮肿,大便溏泻,体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脾气下陷,则出现脱肛、阴挺、胃下垂等症;脾不统血,还可出现便血、崩漏、皮下出血等;偏于阳虚者表现为饮食减少,口泛清水,腹中冷痛,喜温欲按,四肢不温,久泻,久痢;妇女白带清稀,小腹冷痛;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常用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丸主要用于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香砂养胃丸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香砂六君子丸适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症状,主治脾胃气虚,湿阻痰聚所致病证,用于头晕,肢体乏力,面色萎黄,食纳不振,口淡多痰,胃脘或胀或痛,嗳气频作或时吐清水,大便溏软或稀泻。参苓白术散主治脾气虚弱,湿邪内生,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象细缓者。

5.4 肾虚型 此型可分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者常见畏寒肢冷,腰酸腿软,阳痿,头昏耳鸣,形寒尿频,舌淡胖,脉细弱,此乃禀赋薄弱或房劳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所致。肾阴虚者证见头昏目眩,手足心热,少寐健忘,腰酸腿软,遗精口干,舌红少苔,脉细,皆为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之后,真阴耗伤所致,治宜滋养肾阴。常见中成药有龟鹿补肾丸、左归丸、右归丸、金匮肾气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

龟鹿补肾丸壮筋骨,益气血,补肾壮阳,用于身体虚弱,精神疲乏,腰腿酸软,头晕目眩,肾亏精冷,性欲减退,夜多小便,健忘失眠。左归丸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主治肾阴虚证,对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有良效。右归丸主治肾阳虚证,功用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金匮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小便频数、少腹拘急、阳痿。金锁固精丸主治心肾不交,精滑不禁。其功效是补肾益精,固涩滑脱,交通心肾,可用于治疗体质虚弱或神经衰弱,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紊乱、乳糜尿、慢性肠炎及妇女带下等。六味地黄丸主要治疗肾阴虚,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亚健康状态除了属于中医治未病范畴之外,其许多症状符合中医虚证、气郁证范畴,中医药在此类证候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有效方剂,许多方剂已成为久用效宏的中成药。本文列举了一些最常见的治疗亚健康的中成药,中成药的特点在于方便实用,最大的方便之处在于服用方便,免去煎熬,尤其现代浓缩丸服用更方便。但是中医的调整疾病的特点在于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所以在中成药的选用上最好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中成药治疗亚健康的功效,为身处亚健康困扰的患者服务。

1 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19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3 陈以国,成泽东.甘温除热法在发热症和亚健康治疗中的意义.新中医,2006,38(2):6

4 陈海春.亚健康、生活方式与运动健身关系的探讨.福建体育科技,2003,22(2):4

5 佟欣.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原则和方法.中医药学报,2005,33(5):13

6 于春泉.亚健康状态常见证候特征的判别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5):439

7 孙涛,王天芬,武留信.亚健康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8-260

8 于嘉,谢雁鸣.亚健康状态辨治初探.山东中医杂志,2006,25(7):439

猜你喜欢

主治亚健康气滞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猪群亚健康
浅析经方中厚朴的主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