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军工企业知识管理的探讨
2010-03-20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张巍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张巍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张巍巍
固定资产的老化、人力资源的流动以及技术资源的过时,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知识作为其智力资产是整个机构最重要的足以支撑竞争优势的资源,因而知识管理也越来越引起企业界及管理研究领域人士的重视。在产品研发领域,尤其是对航空航天等尖端复杂产品的研发,面临着研发团队庞大且分散、研发项目繁多、技术队伍更新换代加快等现实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国外众多高端企业已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NASA提出了“利用知识管理协助整个组织达成目标”的战略。NASA在1998年抽调其下属研究中心和试验测试机构成立了知识管理小组,负责NASA知识管理的规划、技术研究和组织实施。管理小组于2002年4月完成了《NASA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并将其作为未来5~10年的知识管理指南,可见知识管理的价值与影响力。微软公司则早在1995年便开始把公司每个系统开发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某些特定工作所需的知识制成知识地图,从而确保了微软维持业界领导地位的能力,同时也使公司员工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
国内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已逐步开始应用知识管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2001~2005年间组织了近百名专家、中青年骨干,对建所40多年的研发工作,特别是对飞机设计的经验、技术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建设开发了研究所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和知识库,组织编制了专门的知识工程培训教材,建立了由基层、专家组、专业副总师三级把关的知识入库评审体系,将知识管理工作和研究所内的相关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作为一个管理领域的兴起则不足20年。而中国的知识管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了理念、技术、内容及应用4个阶段。目前,知识管理尚没有一个清晰且标准的定义,各国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某些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看法。上述界定过于学术化,笔者认为,从管理流程的角度考虑,知识管理是通过有效的手段明确企业及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并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及知识增值,最终为企业获得回报。笔者结合部分实例对知识管理经历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分析。
一、知识的显性化
在实施知识管理初期,所有企业均面临着梳理现有知识的问题。只有明确自己掌握了何种知识,才能为后续知识的整合、共享奠定基础。
1.企业知识梳理
众所周知,知识具有显性与隐性两种属性。目前军工企业的显性知识多以档案形式存在,部分应用办公管理自动化的企业已开始将各类知识,包括科研及管理的数据资料存储于网络服务器中,但都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不便于系统的查询及知识的共享。为此,可采用知识平台信息系统将各自独立的知识数据联系起来,从技术或产品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整合。此外,与企业研发相关的技术文献,主要包括专利技术资料、期刊文献资料等已在社会公开的相关知识也应一并纳入显性知识梳理的范畴,此类知识数据庞大且在不断更新,但业界已开发并应用了多种相关的支持数据库,企业仅需结合自身需求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即可。
在知识梳理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其核心工作。企业隐性知识是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或技术资料等产生的且未记录的知识,可理解为未以文字、图表等形式明确记录却存在于研制、管理人员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知识管理人员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区分隐性知识。实际上,隐性知识在企业中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确实没有相关文字记录的。例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产品验收程序文件中规定,提交验收的产品必须列举“四不到四到”项目清单。所谓“四不到四到”,即测试不到要验收到、验收不到要工序检验到、工序检验不到要工艺保证到、工艺保证不到要人员保障到。其目的是要求企业必须在产品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控制。而其中的“人员保障”项目是指没有形成固化工艺,产品质量只能靠人自身的技能保障的,生产加工过程必须确保人员到位。这里的“人员保障”项目就是一种没有文字记录的隐性知识。
另一种是虽然有文字记录,但对知识的描述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例如,某研究所的分析人员在一次密封问题的故障分析过程中发现,编制人员制定的产品可靠性设计准则所规定数值范围的依据已模糊不清,而准则的编制人员已调离单位,所以依据无从查证。自此以后,该研究所要求在设计准则的编制过程中必须明确相关数据的理论或工程实践依据。
对上述两种隐性知识的梳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挖掘并予以明确。
2.员工知识梳理
一般认为企业员工掌握的知识就是企业的知识,国内外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多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但笔者认为,企业掌握的知识与企业员工掌握的知识应该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的。企业员工在进入该企业之前所掌握的知识应属于员工个人的知识,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讲,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个人知识并为企业所用。例如,某生物制药公司筹资研制一种新品药剂,项目组在攻关过程中遇到技术瓶径,历时半年、耗资近千万仍没有进展。项目组在偶然的情况下了解到公司内部有一名员工读博士学位时研究的就是该技术,将该员工吸收进项目组后,一个月内便解决了技术难题。这充分说明企业了解并掌握员工个人知识的重要性。
国内应用知识管理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平台中采用人物黄页的形式来挖掘员工的潜力。该黄页不是简单罗列员工的个人简历,而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梳理员工的技术专长,如曾参与过课题的研究、获得过技术成果奖励、申报过专利、发表过论文等。这种方式使企业内部的技术交流更具针对性,也为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创新积极性提供了支持。
二、建立知识管理平台
企业通过适当的方式将组织及个人的知识挖掘、梳理后以一定的形式公布,并进行有效管理,以便于企业员工交流及共享。通常的做法是建立企业知识管理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将企业各类知识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管理是基于信息管理的现代管理,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地说,信息管理重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理则更加重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信息管理仅重视对信息本身和信息技术的管理,而知识管理则更重视信息知识活动的过程和对人员的管理;信息管理仅重视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而知识管理则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和创造。总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变革和超越,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国内某些企业的实践已证明,将知识管理简单的等同为信息管理会使知识管理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知识管理平台构架正在研究之中,初步设想是以型号总体、分系统及单机产品为纵向,以支撑航天运输系统的各专业技术为横向的模式建立知识资源之间的联系,最终开发出支持航天型号研发的分布式知识管理系统,并使之具备复合型研发知识的获取和表达、基于领域术语关联的知识组网、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索引等能力,可作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框架;同时在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知识库系统原型,开发航天领域数据库和某专业方向的知识库,从而进一步完善知识管理系统。例如,针对某一单机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案、试验方案、地面及飞行试验数据、质量归零或分析报告等分散于企业的各个研究、生产部门的情况,可通过设置适当的搜索引擎将该单机的上述资料进行系统整合,使设计人员、工艺人员及管理人员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相关信息,分系统、型号总体的相关知识也采用同样的处理措施。通过对航天运输系统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资源的不断积累,为企业知识共享、知识再创造提供支撑。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知识管理系统软件销售,规模较小且技术相对简单的企业可以直接购买应用。但对于技术复杂、工程庞大的企业,笔者建议应开发自己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其它知识信息系统的原型,但必须针对企业研发对象及管理流程构建全新的基于行业知识库的复杂产品知识信息系统。
三、知识的再创造
企业知识的积累是保证质量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因为在继承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可以进一步提升知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是最好的创新,而目前多数企业却存在着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有限的知识重用现象。应该认识到,拥有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运用知识创造效益才能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
所谓企业知识的再创造是指企业对所积累知识资源进行的二次加工。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例,知识再创造的第一步是为研究复合型型号研发知识的集成表达与存储机制,建立解释性知识、原理类知识、方法类知识、案例类知识等各类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涵盖范围。在此基础上,应用产品化理念,逐步建立型号或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建立动态更新的企业核心知识体系。知识再创造必须要同企业日常的管理流程紧密结合,目前国内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已采用了办公自动化管理及产品研发流程的AVIDM管理,将知识管理融入这些日常的研发及管理流程,使其成为企业领导及员工的自觉行为,这将是企业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自2005年开始进行企业知识积累、管理和重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总结了某型车辆设计方面存在的设计错误重复出现、缺少创新设计等问题,提出了通过知识工程技术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围绕该型车辆的设计,开展了相关知识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建立了车辆选型设计知识管理与选型设计专家系统,实施了车辆典型设计问题及其优化求解过程知识管理等;建立了可重用件库、创新知识库和典型设计问题及其优化求解过程知识库等三类知识库,同时规划了该型车辆的44个核心专业,构建了涵盖各专业的车辆知识中心,实现了知识的积累、传承和高效重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车辆设计效率,缩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必须与知识产权保护、运作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在高度的市场竞争中,知识的引进与输出必须是在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实施。
知识管理作为管理模式的变革在军工企业中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如何培养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的意识,激发员工知识再创造的积极性,切实评价知识管理的应用效果,建立知识创造、显化、共享、应用和继承的有效机制等诸多问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探索。相信随着知识管理的不断深入,必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为军工企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