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螟的生活规律及防治措施

2010-03-19王泽林

蚕桑茶叶通讯 2010年2期
关键词:淡绿色蚕种体长

王泽林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 637000)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俗称青虫、油虫、卷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广泛,为害严重。同时该虫能将多种病菌如微粒子病、僵病、脓核病、猝倒病等传染于家蚕,降低蚕种质量,影响蚕桑生产,致使蚕茧减产欠收。经多年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探明了桑螟的生活规律及防治方法。

1 形态特征

成虫:头小,两侧具白毛,复眼大呈黑色卵圆形,触角鞭状灰白色,体长10cm,翅展20cm,体为茶褐色,前后翅白色带紫色反光,前翅有5条淡茶褐色横带。雌蛾腹部粗大,尾端圆形,雄蛾腹部瘦长,尾端尖略向上举,有一簇白毛。该虫的翅形图是鳞翅目中最复杂的一种。

卵:不规则扁圆形,淡绿色,表面有蜡质反光。

幼虫:初孵幼虫淡绿色有光泽,密生细毛。成长幼虫体长24cm,头淡赭色,胸腹部淡绿色,背线深绿色,胸腹各节有黑色毛片,毛片上生1~2根刚毛。越冬幼虫体呈淡红色,背线不明显,体长19cm。

蛹:黄色呈细长纺锤形,雌体长12cm,雄体略小。翅芽达第4腹节后缘,上有钩刺8个,聚合成丛,茧薄呈灰白色。

2 生活史及习性

桑螟在南充蚕种场桑园一年5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蛀孔、缝隙、拳叉、草把等处结薄茧越冬,越冬时间一般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若气温适宜,未老熟幼虫,可继续取食,待老熟后越冬。其越冬期长达200d左右。据调查,桑螟越冬死亡率为54.8%,日平均温度15℃左右,尚未老熟的越冬幼虫则全部死亡;翌年4月份越冬结束,并陆续化蛹羽化,羽化率高达89.3%以上,羽化时间以3~9时最盛,占93.4%;交尾则以20~24时最盛,占90.5%,上午为产卵盛期,每雌虫平均产卵185粒,产卵地方多在枝条顶端3~9位叶的背面沿叶脉处,一处2~3粒;成虫具明显趋光性,雌虫交尾产卵完毕后,立即死亡。多雾潮湿气候利于卵的孵化,孵化率达76.5%左右。桑螟各虫态发生期预测预报如表1。

表1 桑螟各虫态发生期预测预报

3 发生条件

沙地、通风透光、易于干燥的桑园,地边及路边桑为害较重。不同剪伐方式对桑螟为害也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高干桑>低干桑,间作桑园>非间作桑园,春伐桑树>夏伐桑树。

低温多湿,阴雨绵绵,既不利于桑螟的生长,又能促进其天敌的生长发育。高温干燥是桑螟大发生的主要因素,5~9月份的平均气温25℃左右,是导致桑螟为害的主要原因,据调查,25℃的条件下,桑螟的种群指数最大,为37.25%。

天敌是控制桑螟消长的主要因素。其天敌种类在30种以上;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 Wilkinson)及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sp.)是其主要优势天敌,自然寄生率分别为25%和41%,另外还有寄生卵的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uancscens)和寄生蛹的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us)等。

4 防治措施

防治桑螟应重视农业防治措施,狠治第2、3代的方法。桑螟的幼虫大多均在束草等草堆中越冬,束草诱集越冬幼虫,诱集率达76.5%左右,解束后待寄生蜂羽化后再进行烧毁处理,利用成虫趋光性诱杀成虫。结合冬季修枝除虫工作,用石灰、粘土调成糊状,填孔补隙,清洁桑园,收集枯草、落叶等方法,破坏桑螟的越冬场所,同时注意保护天敌。田间作业时应随见随捏杀幼虫或摘去虫叶集中处理。根据桑螟预测预报进行化学防治,生长期内用80%敌敌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在卷叶前喷洒,同时注意农药的残毒期,以确保蚕作安全。收集落叶前用2.5%的溴氰菊酯3 500~4 000倍液封园,降低越冬虫口密度。

猜你喜欢

淡绿色蚕种体长
脖子占体长一半的巨龙——新疆巨龙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重卡女司机的自画像
蓝灰蝶
空瓶子
淡绿色的萤火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大白、长白达100 kg体重时体长校正公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