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帝发七年“泰山震”的解读
2010-03-18刁颋
刁颋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桂林 541004)
夏帝发七年“泰山震”的解读
刁颋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桂林 541004)
概述了对今本《竹书纪年》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这条记载的各种见解和涉及的今本《竹书纪年》的争鸣等;分析了这条史料的关键字“陟”、“震”在古文中的字义和在《竹书纪年》中的特定含义,结合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等,认为对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的确切解读是:夏帝发于在位的第七年(约公元前1652年)崩亡;这一年泰山发生地震或受到地震的影响,地震发生的时间比此前推算的公元前1831年推后了179年,但无法确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级。
竹书纪年;夏帝发;泰山;解读
引言
王国维先生考订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中有这样的记载[1]:
“帝发
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御览》八十二引《纪年》:‘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诗铭案:‘惠’字原脱。]《路史·后纪》:‘帝敬发,一曰惠。’注‘见《纪年》’。)
元年乙酉,帝即位。
……
七年,陟。(《通鉴外纪》:‘发在位十三年。’又引《帝王本纪》云‘十二年’,《路史》同。)泰山震。(《述异记》上:‘桀时泰山山走石泣。先儒说,桀之将亡,泰山三日泣。’)
以上引文里顶格写的(楷体)是今本《竹书纪年》原文,不顶格或小括号内的字是注文。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原文“七年,陟。”是一行,“泰山震。”又独占一行。也就是说,原文本来是记了两件事。为行文方便,以下把这条记载简写为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
各种版本的今本《竹书纪年》都有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记载。对这条史料是否为地震史料的考证以及如何解读的研究,是历史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直到目前还有不同认识。本文拟对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的不同见解、涉及的《竹书纪年》的源流和争鸣等做简要叙述,在分析古文字义和吸收中国历史研究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其科学内涵的解读。
1 对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的不同见解
(1)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震问答》编写组编写的《地震问答》给出[2],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地震的记载。并解释说:“陟作登临解”,在夏朝有一个叫“发”的帝王,在他即位第七年(公元前1831年)登山东泰山时,正好泰山发生了地震。这样,这条史料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震记载,给出了地震的年代、地点及感受人(夏帝发)。这一说法流传较广影响也较大。
(2)1981年,李善邦先生在《中国地震》里提出[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关于地震的记载是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并进一步解释,“有人怀疑这条地震记载,未必可信,但书上明确记有时间和地点,根据古人对地震的神秘迷信,不可能是伪造的,必有事实依据,才会保留记载”。李善邦先生确认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可信的历史记载。
需要说明,在《中国地震》里,“陟”错印为“陡”,并注释“‘陡’可作突然解”(《中国地震》第2页),这与《竹书纪年》原文是不符的。
(3)1983年4月,山东省地震史料编辑室在《山东省地震史料汇编(公元前1831—公元1949年)》(以下简称《山东地震史料》)头条给出了较完整的资料来源及原文[4]:“帝发(名后敬),元年乙酉帝即位……七年陟,泰山震。”并给出了文献注文:“沈原注:帝王之崩,皆曰陟。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沈”指梁朝的沈约)。以及“徐原注:笺按泰岱也。王者更姓改物有事于泰山,所以著岱也。泰山震,则将有代起而王者,此其兆也”。
这里也需要说明,上文中原史料是“约注”,非“沈注”,“徐”是指清代徐文靖。《山东地震史料》所载史料分别来自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竹书纪年》(约注)卷上和清光绪三年(1877年)刻本《竹书纪年统笺》[(梁)沈约附注·(清)徐文靖统笺]卷四。
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竹书纪年》(约注)可能是现在最早能看到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的古籍。《山东地震史料》在此条地震史料下还加了说明:①《竹书纪年》有古本、今本之别,这里按今本立言。所记史事,多引古籍或古代传说,有一定可信性。②这是《竹书纪年》第一次出现“震”字。在例举了一些地震与雷震的记载情况后认为,“泰山震”,似以地震为是,因为雷电不大可能把一个泰山都震动了。③ 古人喜欢从自然灾害现象上为国家兴亡、帝王更替找解释,故此,我们故以泰山震作为地震记录收录下来。可见,《山东地震史料》是倾向于把“震”作为地震对待。
(4)1983年6月,顾功叙先生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公元前1831年—公元1969年)》[5],把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列为目录的第1条,给出了地震时间(前1831)、震中参考地名(山东泰山)和地理坐标(36.3°N,117.1°E),未定震级。并注释“此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记载,虽然没有记录破坏情况,因有悠久的历史,仍列入本目录,不编号。”显然,顾功叙先生等认为这是可信的地震记载。
(5)1983年11月,谢毓寿和蔡美彪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6](以下简称《中国地震史料》),给出了远古至元地震历史资料,其中第2条史料为“夏帝发七年,泰山震。”注明来自王维国《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上,并加了按语:“夏代历史不可详知,此条可作为传说资料备考”。这样,《中国地震史料》把“泰山震”作为“传说资料备考”。
(6)2008年,高继宗先生在《国际地震动态》第11期上发表《夏发七年“泰山地震”考》一文[7],提出:① 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正确读法是:“陟泰山,震。”并且进一步解释为“‘陟’是动词,义为登临”。并说若读为“‘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陟无宾语,显然是文理不通”;②“‘震’的原义是雷震,不是地震”;③总的意思是,夏帝发七年二月,夏帝发依祖规登泰山,很可能遇上雷雨。这样,高继宗先生把这条史料记述的“震”的时间推论为夏帝发七年二月,把“陟”解释为“登临”,提出“震”为“雷雨”;并认为这条记载为传说,不是史料。但以上高继宗先生提出的所谓正确读法,与《竹书纪年》原文显然不一致。
对于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这条史料解释的异同点可归纳如下:
(1)基本相同的是:① 史料来源都属于今本《竹书纪年》系列。②夏帝发七年换算成公历为(或约为)公元前1831年。
(2)不同的是:① 对“陟”字的解读不同,一为帝王崩亡,具体为夏帝发崩亡;一为“登临”,具体为夏帝发登临泰山。② 对“震”字的解读不同,一为地震;一为雷雨。③对这条史料的可信性认识不同,一种认为,必有事实根据,才会保留下来;一种认为是传说资料。④文献[7]还把“震”的发生时间推论为这年二月。
笔者认为,对这条记载的一些基本问题亟待厘清,这无疑是历史地震学的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
2 关于《竹书纪年》
了解《竹书纪年》的来源与流传历史、相关争鸣以及其史学价值,无疑有助于对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这条史料可信性的判定和正确解读。以下据有关古籍文献作简要叙述。
2.1 《竹书纪年》的源流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等)或太康二年(281年;荀勗《穆天子传序》、《晋书·束皙传》等),汲郡(今河南卫辉)人不准盗掘当地古墓,发现了一批竹简。至今对墓主人也有魏襄王或魏安釐王两种说法(荀勗《穆天子传序》;《晋书·卫恒传》、《晋书·束皙传》等)。盗墓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并烧竹简照明取宝。官府闻讯后“收书数十车”,运至京师洛阳。
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竹简。竹简长为晋尺2尺4寸,以漆书写,每简40字。竹简文字为古文“蝌蚪文”(也有的认为“小篆”),共整理出16部书、75卷、约10余万字。原简并无书名,编后统称为《汲冢书》或《汲冢古文》,其中较完整的一种是按年编次的史书,被称作《纪年》。《纪年》共13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和峤认为“起自黄帝”)。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赵、魏、韩三国分晋以后又用魏国纪年,至“今王”(魏襄王或魏安釐王)20年为止,《纪年》原作者应当是当时魏国的史官。由于竹简散乱,又“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于是竹书的整理在当时就存在争论。为此,晋惠帝时古文世家秘书丞卫恒又进行了考证,卫恒被杀后其朋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其事,对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可能名为《汲冢书抄》。因此,《纪年》初时就有荀勗、和峤的初释本及卫恒、束皙的考证本流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竹书国异》一卷﹐似为后人根据两种不同本子所作的校记。另外,西晋末年续咸撰《汲冢古文释》十卷(《晋书》卷六十一《列传·儒林》),是最早可考的关于这批竹简的私家著作。无可弥补的是,汲冢原竹简可能在永嘉之乱(311年)时就亡佚,但初释本和考证本仍继续传抄流行。
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纪年》,并冠以“竹书”,始有《竹书纪年》之称。《隋书·经籍志》著录“《纪年》十二卷”(并《竹书同异》一卷)。《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有《纪年》十四卷本。宋代《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唐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期间,传抄本也逐渐散佚。但是,南宋绍兴年间郑樵潜心自编的《通志·艺文略》史部编年类有一部十四卷本的《纪年》,可能属于当时某藏书家所私有。南宋乾道年间编制《中兴馆阁书目》著录为《竹书》,已复有残缺。
明代初中期出现《竹书纪年》刻本,目前存留最早的刻本是《竹书纪年》(梁约注)二卷本(嘉靖年间,范氏天一阁刊本),其流传较广,影响也较大,清末被称为“今本”。清嘉庆道光年间,朱右曾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编辑了《汲冢纪年存真》(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归砚斋刻本),清末被称为“古本”。1917年,王国维先生以《汲冢纪年存真》为基础,校订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并考证编辑《今本竹书纪年疏证》。1981年,方诗铭先生等考订《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等,辑录《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出版,并将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收入[1]。
2.2 关于今本《竹书纪年》的争鸣
清代中后期以来,很多学者对今本《竹书纪年》进行了考证,大体分为3种意见。
(1)认为是沈约注文。如《竹书纪年集证》[陈逢衡,裛露轩刻本,嘉慶十八年(1813年)]、《竹书纪年·(梁)沈约注· (清)徐文靖补笺》十二卷[浙江书局刊本,光绪三年(1877年)]等,近期杨朝明[8]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考证,认为今本是南朝沈约在《纪年》旧本的基础上加工的结果,虽然个别地方按儒家思想进行了修改和删节,但“非伪书可比”。
(2)认为是伪托。如有人指其为明人伪书[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刊本,嘉庆九年(1804)],有人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但这些说法后来被证明是缺乏根据的。王国维认为“今本所载殆无一不袭他书”,“其不见他书者,不过百分之一”,认为“无用无征,则废此书可”[1]。
(3)认为在原本《纪年》残本基础上编佚,编者和年代尚无法确定。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永瑢、纪昀主持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出:“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县人发魏襄王冢,得古书七十五篇中有《竹书纪年》十三篇,今世所行题沈约注,亦与《隋志》相符,顾炎武考证之学最为精核,所作《日知录》中,往往引以为据,然反复推勘,似非汲冢原书”。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未指定其为伪书,也未认为不是沈约本。朱右曾认为“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残文”,“为《今本》之《纪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陈力[9]认为,今本《纪年》的编定成书不得晚于北宋初年;方诗铭[10]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最晚于北宋以前己经出现,“至于整理者是谁,书阙有间,现已无从考证”;张富祥[11]认为,今本《竹书纪年》的原本出于唐代,由当时所保存的古本《竹书纪年》不完本及历来所积存的一些附录性注释资料,统加整理、改编和增补而纂辑成书的。
综上所述,历史上《竹书纪年》先后有以下几种:①汲冢原竹简;②荀勗、和峤的初释本;③卫恒、束皙的考订本;④今本《竹书纪年》;⑤古本《竹书纪年》。所谓“今本”是明嘉靖年间《竹书纪年·梁约注》刻本系统,所谓“古本”是清嘉庆道光年间朱右曾根据类书古注《纪年》佚文辑证的刻本系统。其中①~③版本都早已散佚;现在流传的是人为划分的“今本”和“古本”,“今本”实际先于“古本”。对“今本”,王国维先生非常客观地说“疑之者固多,信之者亦且过半”,并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即使认为今本《竹书纪年》为“伪书”者,也只是指其书名为伪托,但并没有指其记事是假的,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一一求其所出,始知今本所载殆无一不袭他书”。这里“他书”也是史籍,反而说明其所载史实是有凭据的,只是假托《竹书纪年》之名罢了。这与现在所说记事为假的“假书”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绝不能混为一谈。
2.3 关于《竹书纪年》史学价值
汲冢竹简既没有经过儒家篡改、又没有经受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据汲冢竹简整理的《竹书纪年》自然也就保存了这套十分珍贵的先秦古籍的原貌。其许多记事既与《史记》、《春秋》等史料相印证,又与后来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记事相符,足见其真实可信。《竹书纪年》还纠正了现存史籍(如《史记》)等的谬误,其所记载“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等,是对儒家上古史学体系的一次巨大颠覆。《竹书纪年》为当时史官所撰,记事较为确切,为历代史家所引用,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竹书纪年》也有编年粗糙、记事不严谨等瑕疵,但对2300多年前记载有2000多年的编年史书,实在是不能有任何苛求,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先秦古籍。此外,《竹书纪年》推动了史学的发展,从晋代以来编年体史书大量出现,使得史学从经学中彻底独立出来,自南朝时期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今本”和“古本”虽然都已经不是原本,辑录残缺以及增加了不是“原本”的佚文等都是可能的。当然,“今本”和“古本”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7,11],限于篇幅,在此不赘述。笔者认为,两者是互相印证和补充的,对它们的史学价值都应该充分认识和肯定。其中《竹书纪年》所载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应当如李善邦先生所说“必有事实依据,才会保留记载”[3]。
3 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的解读
只有认真查阅史料原文,明确其中关键字的真正含义,才能对其有正确的理解和解读。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记载中的关键字是“陟”和“震”。只有对“陟”和“震”的含义理解了,才能对这条记载真正做出合理的解读。
3.1 关于“陟”的解读
(1)“陟”的古文含义
《尔雅·释诂》解释“陟,陞也。”为提高之意;《尔雅·释山》给出另一种解释,“陟,山三袭陟。”古人以三数为多,即山峦重叠为陟。《毛诗故训传》解释“陟,升也。”为升高之意。《说文解字》解释“陟,登也。”为登高之意。可见,在古辞书中,陟字有上述4种意义。在现代汉语里,“陟”一般只给出“登”和“晋升”解释,与古辞书的释义已有差别了。
(2)《竹书纪年》里,“帝王之崩皆曰陟”
“陟”在《竹书纪年》里第一次出现,是在黄帝条目下,并有专门的注文,解释了“陟”的特定含义。原文(格式意义同前文说明)如下:
“黄帝轩辕氏
……
一百年,地裂。(《开元占经》四引《尚书说》:‘黄帝将亡则地裂。’)
帝陟。(《戴记·五帝德》:‘黄帝生而人得其利百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类聚》十一、《御览》七十九引《帝王世纪》:‘黄帝在位百年而崩。’)
帝王之崩皆曰陟,(《韩昌黎集·黄陵庙碑》引《纪年》‘帝王之崩曰陟’,不云出注中。)《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
可见,《竹书纪年》在“陟”第一次出现就已经明确给出了它的特定含义,就是“帝王之崩皆曰陟”,也就是常说的天子崩亡升天了。
据统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共有103处使用了“陟”字,除4处用作人名(如太甲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外,其余99处的意思都是“帝王之崩”,例如,帝启“十六年陟”等。《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共有28处使用了“陟”字,除5处用作人名(伊陟)外,其余23处也都是“帝王之崩”之意。无论“今本”还是“古本”《竹书纪年》,其“陟”的含义都十分明确。
夏桀(原名癸)三十一年,夏桀被成汤打败,流放于南巢。夏桀死于成汤二十年,这时夏桀不再是帝王,《竹书纪年》以“卒于亭山”记述桀死。用“卒”而不用“陟”,可见“陟”是有严格的身份界限的,其意义是确定无疑的。
(3)夏帝发七年“陟”,就是夏帝发在编年第七年时“崩亡”
据上所述和文献[4]的注释,夏帝发七年“陟”,只有作“夏代叫发的帝王在编年第七年时崩亡升天”解读才合理。
需要说明,有的史书说夏帝发在位12年或13年,那么《竹书纪年》夏帝发七年“陟”的记载准确吗?因为夏代帝王的实际在位执政年数与年号的编年数并不一致,一般年号的编年数少于实际在位执政年数。至于为什么夏帝发编年数(七年)少于在位年数达到5或6年,现在尚无具体考证结果,而夏帝发七年“陟”的记载应当是没有疑问的。
可以说,只要认真阅读《竹书纪年》原文,查看有关古籍辞书,就不会把《竹书纪年》的“陟”解释为“登临”之意。
3.2 关于“泰山震”的解读
“泰山震”的“泰山”含义是没有疑问的,关键在于“震”字的正确解读。
(1)“震”的古文含义
“震”字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是对八卦“震”象的解释。“震”象形状以上面两条中断的线(阴线)和下面1条长线(阳线)组合表示。《易经·说卦》有“震,动也”、“震为雷”、“震,东方也”等解释。可见,《易经》对震的含义已经做了明确说明,就是震的基本属性是震动,震代表的自然现象是地震或雷电,代表的方位是东方。这是把“震”与“雷”联系在一起的根源,也是有人看到古文中的“震”字,指“震”为“雷”的依据。《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易经》实质上是一本对未来事态(包括自然)的发展进行预测的书。那么震与雷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尔雅·释诂》解释“震,动也”及“震,惧也”,也就是为“震动”或“震惊恐惧”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震,霹歷振物者”(霹歷现代汉语为霹雳),并注释“霹歷为疾雷之名”,《易经注疏》解释“雷之甚者为震”。以上“霹歷”、“疾雷”、“雷之甚者”等,解释为现代所称的直击雷才是最恰当的,就是雷落地击物,引起了大地和(或)物体震动,并使人产生恐惧,甚至造成伤亡等灾害。由于地震时也有发光发声现象,而有的雷也可能使物体震动,所以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把地震与雷认为是同一类事物也是很自然的。也就是说,在古代“震”代表的自然现象是地震或雷电,但一般情况是把可能致灾的霹雳或特殊情况中发生的雷电称作“震”。这样理解,才与《易经》预测吉凶灾异的本质是一致的。
尚需说明,《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即认为阴阳二气失调便产生地震,这是古人对地震成因的最早解释,恰与《易经》八卦的“震”象符合。另外,秦汉之前,河洛、渭水一带是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强震频发的华北地震区基本位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方,古人以“震”象代表东方,东方多地震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所以卦象“震”的意义和“震”字的古文含义,最初就是与地震现象密不可分的。
(2)“雷”的古文含义
“雷”的古文含义上面已经涉及,即《易经·说卦》有“震爲雷”的解释。《说文解字》解释“雷本作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象回转形”。《易礼记·月令》讲,仲春之月(农历二月)“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即“雷”就是指发光发声的雷电,春雷则预示大地回春,万物复生。
由上可知,即使古人,也并不是把“震”与“雷”字不加区别完全等同的对待和使用,其含义虽有重叠,但还是有差别的。
(3)《竹书纪年》中的“震”和“雷”
在今本《竹书纪年》原文里,6次使用了“震”字(表1),5次使用了“雷”字(表2)。其中,商武乙三十五年“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是雷震二字连用,这里“震”字显然不是指地震,而是指武乙遭受雷电震击致死;2次“震”显然指地震;1次“震”是“震惊”之意(“天大曀,雉兔皆震”);1次“震”是冬天的异常强雷电(“冬,大震电”);另1次就是有争议的、下文要分析确定的“泰山震”(笔者认为是地震);而5次“雷”则都是指雷电。所以,对“震”字含义,要根据记载的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确定。
表1 今本《竹书纪年》原文中的“震”字
表2 今本《竹书纪年》原文中的“雷”字
(4)“泰山震”的“震”是指地震
夏帝发七年“泰山震”是《竹书纪年》首次出现“震”字,从《竹书纪年》上下文关系看,这里“震”的含义是明确的,就是指地震,不是雷电。
前文给出,黄帝“一百年,地裂。帝陟”记载的注文里,有“黄帝将亡则地裂”、“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把地裂作为黄帝将亡的先兆,符合在科学极其不发达情况下古人关于天、地、人感应的认识。徐文靖在“泰山震”后也注释:“王者更姓改物有事于泰山,所以著岱也。泰山震,则将有代起而王者,此其兆也。”就是把泰山地震作为新王将即的征兆。
上文已经说明,古代与帝王“陟”相联系的“震”字显然是指地震。作为个例,商武乙虽然也是帝王,由于是“暴雷震死”,属于意外身亡,就没有使用“陟”字。这一个特例也说明,古代与帝王“陟”相联系的不是雷。实际上,各地(包括泰山)的雷电是很普遍的现象,影响只是局部的;雷电也不代表土德,与帝王死亡更迭大事原本就很难联系起来。而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又与土地疆域直接相关,还与古人所认为的地震是阴阳二气失调有关,所以古人把地震与帝王崩亡升天联系是很自然的,《竹书纪年》和其他许多古籍都不乏其例。因此,“泰山震”的“震”字本意就是指地震。
需要说明,这里作地震解读,是说泰山发生地震或感受到地震影响,并不能确定震中就在泰山,也不能确定是否受灾及其程度。因此,单凭这条记载,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级都是无法确定的。
(5)说夏帝发登临泰山没有依据
《竹书纪年》原文中“泰山震”是在夏帝发“陟”后另起一行的,这就明白地告诉,“泰山震”与夏帝发“陟”虽是同一年,但不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事。至于夏帝发究竟有没有去过泰山,《竹书纪年》没有确切记载,至今也未发现其他古籍有相关记载,目前无从所考。
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典称为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帝王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登封报天,降禅除地”。帝王去泰山是为封禅而去,绝不是一般的登临活动,也不是随意可以去的。《史记·封禅书》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又记载,舜“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八月,巡狩至西岳;十一月,巡狩至北岳……皆如岱宗之礼……五载一巡狩。禹遵之。后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其后三世,汤伐桀……由此观之,始未尝不肃祗,后稍怠慢也”。所以“禹遵之”的,是舜帝的“五载一巡狩”的巡察制度。
《史记·封禅书》引用《管子·封禅篇》记述,自三皇五帝以来至周成王,只有12个帝王封禅,其中“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禹、汤之间并没有其他帝王封禅记载。实际到夏代末期,孔甲失德,其后昊、发、桀三世继续衰败,封禅“及衰而息”是可能的。
因此,文献[2]和[7]推论夏帝发七年登临泰山是没有依据的,都把“陟”及“泰山震”两件事合并在一起了;文献[7]还推论,夏帝发“依祖规”于二月登临泰山也是没有依据的。
3.3 关于夏帝发“七年”的解读
在前述文献[2]~[7]中,都是把夏帝发七年换算为公元前(或约公元前)1831年。但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新结果[12],这也是值得重新探讨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了夏代年表基本框架,若从夏禹算起,夏代经历14世17代: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桀),约从公元前2070年起,约至公元前1600年止,夏代共延续了约470年。夏帝发“陟”和“泰山震”之年,约是公元前1652年,比原来确定的公元前1831年(或约公元前1831年)推后179年。
4 基本结论
(1)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是一条可信的史料,这条记载必有事实依据才会以《竹书纪年》这样重要的史书为载体被记载保留下来。这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地震记载之一,十分珍贵。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地震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2)对这条史料的基本解读是:夏帝发于编年的第七年(约公元前1652年)崩亡;这一年泰山发生地震或感受到地震影响。
(3)据夏商周断代新成果,推算这次地震的年代为约公元前1652年,比此前推算的公元前1831年(或约公元前1831年)推后179年。仅仅根据这条史料记载,无法确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级。因此建议,应把这条地震史料列在地震目录的附录里保留备考。
(4)据《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推论夏帝发七年登临泰山时遇到地震,或者推论夏帝发七年二月登临泰山时遇到雷雨,都是没有依据的。
致谢
感谢欧东新教授、刁守中研究员等对本文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电子信箱,刁 颋:diaoting321@126.com)
[1]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遗书:第八册.上海:上海书店,1982
[2]《地震问答》编写组.地震问答.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3]李善邦.中国地震.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1-2;170
[4]山东省地震史料编辑室.山东省地震史料汇编(公元前1831年—公元1949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83:3-4
[5]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公元前1831年—公元1969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
[6]谢毓寿,蔡美彪.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7]高继宗.夏发七年“泰山地震”考.国际地震动态,2008(11):134
[8]杨朝明.《今本竹书纪年》并非伪书说.齐鲁学刊,1997(6):52-58
[9]陈力.今本《竹书纪年》研究.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8辑,1985
[10]方诗铭.《竹书纪年》古本散佚及今本源流考.纪念顾颉刚先生学术论文集:下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
[11]张富祥.今本《竹书纪年》纂辑考.文史哲,2007(2):22-46
[12]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74-83
Interpretation of“Taishan Zhen”in the 7thYear of Emperor Fah's Reign during the Xia Dynasty
Diao Ting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In the modern text of“Bamboo Annals”,there is a historical record which reads:“In the 7thyear,Zhi.Taishan Zhen”.In this paper,an overview of several interpretations and discussions about this record has been presented.The meanings of the keywords“Zhi”and“Zhen”in ancient prose and their specific meanings in the modern text of“Bamboo Annals”have been analyzed.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ult of“Xia Shang Zhou Chronology Project”,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record is:“Emperor Fah passed away in the 7thyear of his reign(about 1652 BC)during the Xia Dynasty.In the same year,Taishan was hit by an earthquake,or was affected by an earthquake.”Thus,the earthquake occurred 179 years lat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1831 BC),though its epicenter and magnitude can not be determined.
Bamboo Annals;Emperor Fah;Taishan;interpretation
P316;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0.04.008
200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