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回到“元典”

2010-03-16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书目学习型

蒋青林

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人们很难停下来安静地阅读,电视、互联网、手机报填满了所剩不多的空闲,纸质读物也多半局限于报刊、流行小说等,稍微深奥、严肃一点的东西,都被习惯性地拒之门外。就连被视为精神圣地的大学、研究所,专家学者们也大多固守自己的专业书籍,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强迫性阅读。至于专业以外、对自己研究促进不大的书籍,既无时间也无兴趣涉猎。自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得到广泛推崇之后,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等口号盛极一时,但倡导者也基本上简单地定位在“学以致用”,而且这个“用”是很直接、很迅速、很明显的,否则就不肯“费时、费力、费钱”,读书活动也往往热闹一时,很快“抚掌一笑,收场大吉”(鲁迅语)。于是,我们似乎在不停地阅读,甚至感到“信息内爆”的压力,然而我们常常感到精神的贫乏与内心的虚空,心灵在时间的轨道上悬浮和飘移,无法停留,无所皈依。

我们应该寻找另一条阅读的途径:回到“元典”。选用“元典”这个词,是想区分往常所说的“经典”,简要地说,“元典”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指那些历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而愈发熠熠生辉的精品。当然,经典的评定从来就是特定时间段的“权力产物”,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中的“经典”,可能难以取得统一认识。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于“权威评价”以及个人判断去甄别和选择,但不能陷入历史相对主义的泥淖。

不管承认与否,我们总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尽可能多的阅读,试图通过有限的阅读来认识和把握宏大的主客观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是如此的丰富,当今文化生产机制也越来越发达,在有生之年能够完成的阅读实在是太过有限。该怎么阅读呢?培根在《论求知》中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例如,银行员工应该了解经济金融方面的知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无论如何不能不读,不仅要读,而且还要一读再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专家学者每年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数以百计,中国人高度重视,外国人也投入大量的研究力量,所以也值得精读、细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关注元典、阅读元典当中,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元典好比营养丰富的大餐,能使你回味无穷,能使你强身健体,受益永久。相反,如果我们天天消费文化快餐,听八卦新闻,看选秀节目,就好像是经常吃肯德基、麦当劳,能得一时之快,但从长远来看,则无益于健康。

当今许多“学习型组织”中,确实高度重视学习,采取了许多实际性的行动,阅读了一批“指定书目”,还有讨论、交流,撰写学习心得,乃至评比学习先进集体和个人。令人担忧的是,指定书目往往不是元典,甚至与元典大相径庭。阿尔伯特·哈伯德《致加西亚的信》,强调员工的敬业、忠诚、勤奋,很感人,也有极强的说服力,类似这种高质量的畅销书其实并不多见。其他的一些推荐书目,主要是在推销一些概念,如《细节决定成败》、《像八路军一样壮大》、《新主人翁精神》,那些临时拼凑的快餐书目就更多了。质量低劣的书籍大量涌进“学习型组织”,主要是因为领导人看中书中所倡导的观念,换句话来说,书中所张扬的目的性、功利性与现实需要高度契合。学习型组织的领导人、出版社与作者心照不宣地制造出一批文化垃圾,彻底颠覆了阅读的初衷与旨趣。急功近利的做法能够创建出“学习型组织”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阅读是心灵的滋润与精神的感化,令人怦然心动的作品往往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不仅关注此岸的现实人生,而且超越时空,抵达彼岸的终极关怀。封建社会许多文人墨客应制了大量的宫廷诗,能够打动人心、广为流传的又有多少呢?远的不说,单是讲现代文学几位大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现在才过去几十年,文学批评界对他们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典型的是茅盾,茅盾的社会问题剖析型小说与现实贴得太近,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也很明确,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的《春蚕》、《林家铺子》、《子夜》等小说轰动一时。时过境迁,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就打了许多折扣了。相反,以前排名较为靠后的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现在的评价已普遍提升。就当下的实际情形来说,员工的素质已经比较高了,炒作一些概念,只求结果,不问过程,可能会事与愿违,甚至南辕北辙。

怎样阅读元典呢?一直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其中自有深刻的道理。《论语》讲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个体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外在行为的基点和出发点,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这也是元典的过人之处与深刻之处。我参加过一个较高层次的研究班,清华大学的专职老师每天上课前带领一批厅级干部大声朗诵《大学》,直到每个人都烂熟于心。元典就应该这样读,一而再,再而三,直到倒背如流,并在反复学习、朗诵和记忆中,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潜移默化为自己的道德与行为准则。汲取国学的精华,摒除其糟粕,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可能是学习型组织创建成功的奥秘所在。当然,在现实层面取得成功,则不像说的那么容易。我们阅读元典,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回到“四书五经”的时代,当然也没有必要再回去。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学习各种元典都能使人进步,但是作为组织里的员工,不可能进行面面俱到的阅读,因为这种任务应该在国民教育序列里完成。怎样选择元典,阅读元典,并从中汲取营养,最终达到组织想要的理想状态呢?这是摆在我们当前的一大难题。我想学习型组织一定要清楚核心价值观念,古代称之为“道”,将之具体化一些,如“诚实守信”、“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等理念。着眼于“道”的形成,精选元典书籍,潜心研读,或许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书目学习型
竞赛书目推荐
竞赛书目推荐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新时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本刊邮购书目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