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宗昌家世与生平考
——《崂山志》系列研究之二①

2010-03-14

东方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崂山

苑 秀 丽

(青岛大学 思想政治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071)

黄宗昌家世与生平考
——《崂山志》系列研究之二①

苑 秀 丽

(青岛大学 思想政治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071)

从明代开始,即墨黄氏由一个普通的农家,不断提升文化层次,从明嘉靖到清光绪的数百年间,涌现出进士8人、举人34人、贡生45人,其中有65人有文集、诗稿传世。这些文学、文化人才,使黄氏家族成为当地典型的名门望族、文化世家。一方面,家族文化构成了黄宗昌《崂山志》撰写、刻印和流传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从族人黄肇颚的《续崂山志》、黄氏后人对《崂山志》的普遍重视和黄氏外甥周至元的《崂山志》,以及青岛文化发展的实际来看,黄宗昌《崂山志》的影响已从家族文化向外扩展,对青岛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为我国家族文化与地区文化互动的一个鲜活的例证。

黄氏家族;黄宗昌;《崂山志》;家世;生平

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和《即墨黄氏族谱》(城里族)记载②本文所论及的人物生平事迹,凡不特别注出者,均来自此二书。, 活跃于明清时期的黄氏家族是即墨的名门望族之一,也是一个闻名当地的文学世家。其始祖黄景升于明永乐(1403—1424)初年由山东省益都县棘林村(今青州市关阳镇吉林村)迁居即墨县东关。景升之妻武氏,生四子,名福、兴、亨、玘,均以农为业,后代分别称为老长支、老二支、老三支、老四支。本文拟仅简要梳理黄宗昌所属的老长支从明永乐(1403—1424)初年到清末共十八世的发展变化,并对黄宗昌生平进行初步的考证,以便更好地理解黄宗昌《崂山志》产生的深厚的家族文化背景。

一、黄氏家族的早期发展

与明清时期其他很多家族的发展轨迹基本相同,即墨黄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由普通家族逐渐上升为地方望族。到五世祖黄正时,家境日盛,人才辈出。黄正,字用中,号东村。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说他“世业农,性仁厚,重然诺。”家风始终保持着勤俭自律,忠厚待人的良好传统。黄正有五子:黄作肃、黄作孚、黄作哲、黄作圣、黄作霖。按相关资料记载,黄作肃和黄作霖没有子嗣。

第六世的黄作孚为黄氏家族的繁盛奠定了基础。黄作孚(1516—1586),原名黄作乂,字汝从,号仞斋。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例授文林郎,任山西高平县知县,为官清廉,不依附权贵,正气凛然,为即墨黄氏家族树立了良好的政声。被诬贬官回乡后,乐施好善,振兴乡邦文化。邑人进士周如砥称:“语曰:正人在朝朝重,在野野重。盖先生有焉。”[1](P10)黄作孚著有《仞斋诗草》,为黄氏进入仕途及最早有文集传世的第一人,有三子:黄应善、黄锡善、黄师善。

表一:黄作孚支系①黄师善次子宗焕出为黄应善嗣子。

黄作哲,曾任渭南主簿,有五子:黄取善、黄久善、黄养善、黄友善、黄纳善。其中黄纳善出家为僧,其余四子以黄养善一支较为突出。

表二:黄作哲支系②黄坤次子贞履出为黄墇嗣子。

黄作圣,字汝睿,号思斋,寿官。他受父兄的影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与兄长作孚共同在石门山西麓的幽谷中修建书院,并聘请名师教授。黄嘉善、黄宗昌、黄宗广羊、黄宗臣、黄坦等均曾在这里就读。因其子黄嘉善,被赠尚书。有五子:黄嘉善、黄兼善、黄陈善、黄好善、黄继善。

表三:黄作圣支系①黄继善次子宗栻出嗣为黄陈善子,贞字辈人数太多,限于表格这里所列不全。

二、黄氏家族的鼎盛

从第七世开始,黄氏家族开始进入了辉煌时期。与黄氏家族的其他人相比,黄嘉善的政绩最大,声名也最为卓著。

第七世黄嘉善(1549-1624),字惟尚,号梓山。明万历四年(1576)举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任河南叶县知县、南直隶苏州府同知、山西平阳府府丞、大同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都察院右都御使兼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兵部尚书等职。官极一品,是黄氏登仕途之佼佼者。

黄嘉善入仕后,文武兼备,既能造福一方,具有文官的儒雅;又能克敌制胜,不乏治军的威略。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神宗、光宗相继殡天,黄嘉善两受顾命于枢府,成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即位,时值主少国疑,内忧外患,危急交加,他集兵柄于一身,积日劳累,终于病不能支,再三请求回归故里,终于获准返乡。明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十六日病逝,享年七十六岁。著有《抚夏奏议》、《总督奏议》、《大司马奏议》、《见山楼诗草》等。有五子:黄宗宪、黄宗瑗、黄宗庠、黄宗臣、黄宗载(幼亡)。

黄纳善,字子光。“年十九,即皈依憨山。授意《楞严》,两月成诵,志切参究,胁不至席。及憨山南归,纳善乃对观音大士破臂,燃灯供养,祝憨山早回。创甚,日夜危坐,持观音大士名号,三月乃愈。愈时,见疮痕结一大士像,宛然如画。万历辛卯(十九年,1591)秋,坐蜕。”[2](P542)

黄师善,字惟一,号梅山,因子黄宗昌得赠御史。有二子:黄宗昌和黄宗焕。黄氏家族第八世的宗字辈,以黄宗昌最为杰出。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将在下面详述,这里先简要介绍其第八世的其他族人。

黄宗楫(1584—1632),字端倩,号巨川,黄锡善长子。监生,例授承务郎,历任河北长芦运判。敕赠文林郎,河南上蔡县知县。

黄宗扬(1588-1653),字显倩,号巨海,黄锡善次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考授推官。喜欢读书,不管严冬酷暑,手不释卷,朝夕诵读,抄写编著不止。明亡后,闭门读书,修身养性,不问世事。著有《鸿集亭诗草》。

黄宗灝,字深甫,号若水,黄养善长子,明万历三十七(1609)年武举。

黄宗宪(?—1610),字我度,黄嘉善长子,早卒。以父嘉善世袭锦衣卫佥事,未任,赠指挥同知。其子黄培,在家族中影响较大。

黄宗瑗(1585—1640),字我玉,号良夫,黄嘉善次子。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荫官生,例授奉议大夫,修政庶尹,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在父母的熏陶下,养就怜爱之心,性情淳朴,处事谨慎正直,为官清廉。著有《慎独斋诗稿》。

黄宗庠(1599-1653),字我周,号仪庭,黄嘉善第三子。荫官生,肆力于学。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十六年(1643)进士,通政司观政实习,明亡不仕。1664年,清兵攻占北京后,他在崂山西麓筑镜岩楼别墅,读陶诗,学颜楷,自号“镜岩居士”。黄宗庠为人正直,庄重严肃,重然诺、有威望。淡泊名利,不想做官,远近闻名。爱好诗文,尤其擅长书法。著有《镜岩楼诗集》。

黄宗臣,字我臣,号邻庭,黄嘉善第四子。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善诗工书,与兄宗庠齐名。为人重气节,寡言笑,喜施予,有负己者亦不与较。著有《谈心斋诗集》。

黄宗晓(1579—1648),字昱伯,号晦庭,黄兼善长子。性格内向而好静,喜山水,非常羡慕高士的生活方式。为人慷慨,崇尚气节,常为乡人排难解纷。工于书法,邑中碑石墓志多出其手。先后担任过河南登封县县丞、山西文水县县丞、潞安卫(今山西长治一带)经历,例授承直郎。后因厌倦官场恶习,毅然辞官回乡,潜心培养子女,在鹤山南建有上庄别墅。

黄宗栻,字无逸,黄继善次子,出嗣为伯父黄陈善子,曾任昌黎县丞。

黄宗崇,字岳宗,生于明末,黄继善第五子。清康熙十一年(1672)中顺天副贡,清康熙十四年(1675)为拔贡。工诗文书画,文章以古意作新声,琢炼铿锵,别开生面。一生以教书为生,无子嗣。著有《石语亭诗集》、《宝砚楼遗文》等。

第九世黄培(1604-1669),字孟坚,号封岳,又号卓叟,黄宗宪之子。因祖父黄嘉善三边大捷,他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荫官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授怀远将军,轻车都尉。历任南镇抚司官司事佥事,锦衣卫官卫事指挥同知,钦差提督街道,锦衣卫指挥使,都指挥同知,例授金吾将军、上户军。钦差提督九门,锦衣卫管卫事都指挥使等。

黄培自幼勤学,手不释卷,受其祖父熏陶,性格刚正不阿,梗直敢言,“持见既定,千人不能屈”,“与人立谈,体直而庄,逾数时无摇动容”。“在朝以端方闻”,“身正廉洁”,“近君子,远小人”,[1](P41)敢言直谏,他曾因直谏受过廷杖,也曾救护过忠臣黄道周、熊开元、姜埰等人。

黄培在崇祯朝为官长达17年,清兵入关占据北京,他曾几次欲以身殉国,以报答大明皇帝的知遇之恩。因其母病逝于京都,只得抚母灵柩返乡下葬。葬母后,以子托其叔,又想殉国,后经叔父黄宗庠开导:这样死去没有意义,应留下此身徐图报复。他才打消殉节的念头,自此隐居闭门谢客。清朝剃发令后,他依然蓄发留须,宽袍大袖,充满对大明的怀念和对满清统治者的蔑视。清顺治四年(1647),即墨县令周铨借此对他进行敲诈,借银五百两未遂,便以违抗清朝服制的罪名将其逮捕,解送省按察院司,后经族人多方奔走疏通,才被释放出狱。此后黄培心情更加抑郁孤寂,终日闭户独坐。到清顺治九年(1652),其姊丈宋继澄来到即墨,与黄、蓝诸族结为诗社。黄培与诗社诸人经常聚会,赋诗明志,抒发胸中的郁闷。到清康熙元年(1662),他的诗文经删改整理已达280余首,由宋继澄作序,黄贞麟作跋,并从凤阳请来刻字工人,印制了《含章馆诗集》分发亲友。清顺治十四年(1657)顾炎武到即墨,与黄培、黄坦等相结识,并为黄宗昌《崂山志》作序。

清康熙四年(1665),黄培被告发,以诗稿有隐叛、诽谤清廷下狱。此案因仇家乘机发难,惊动朝廷。清廷六下谕旨,受牵连者达200余人。黄培原本有为大明殉国的心志,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一的愿望是不连累别人,“公不深辩,而即于死。”[1](P43)清康熙八年(1669),文字狱案审结,黄培被判绞刑,余者全部释放。

黄坦(1608—1689),字朗生,号惺菴,黄宗昌之子。明崇祯十二年(1639),为副榜拔贡。敕授文林郎,浙江浦江县知县。清朝建立后,仍以原职任浦江县知县。黄坦为官清正,洁己爱民,在浦江任上颇有政声。受黄培诗案牵连解职归里后,他继承父亲黄宗昌的遗志,续成《崂山志》。并扩建了即墨县城里的“准提庵”,又于清顺治七年重建东崂“华严庵”。著有《紫雪轩诗集》、《秋水居诗余》。其事迹载于《浦江名宦录》、《即墨县志》。

黄垍,字子厚,号澂菴, 黄宗庠之子。清顺治八年(1651)副贡,清康熙二年(1633)举人,恬淡不慕容利,坐卧图史中以自娱。他的诗名在其父黄宗庠之上,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黄垍“诗文雄健,主骚坛数十年,为同邑诗人之冠”。著有《白鹤峪诗集》十八卷、《夕霏亭诗集》、《露华亭诗集》等,诗作有千余首。其诗多吟咏崂山秀色,代表作如《白鹤峪悬泉歌》、《登狮峰观海诗》、《华严庵次韵》、《书带草歌》等。但也有一些是抒发其心志的,如其兄黄培慷慨就义,他写了《和封岳兄壮士行》赞曰:“慷慨把吴钩,生平志欲酬。自能死不负,非是利相求。天地黄尘起,江河白日流。犹留英爽气,散作五原秋。”[1](P55)黄垍平生多病,除专力为诗,书法造诣颇深,其书法出于晋唐,功底深厚,是当时即墨的名家,著有《书法辑略》等十卷。

三、黄宗昌的生平

有关黄宗昌生平的记载,主要见于《明史》本传和《东林列传》,前者非常简略,后者稍详。《即墨县志》及《即墨黄氏族谱》的相关记载,多出自此二书。兹结合上述典籍,对黄宗昌生平事迹考述如下。

黄宗昌(1588—1646),字长倩,号鹤岭,黄师善之子。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后,授直隶雄县(今河北省雄县)知县,时值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雄县靠近京城,魏忠贤的党羽极为猖獗。《东林列传》曰:“有忠贤子侄荫锦衣卫指挥①忠贤子侄荫锦衣卫:忠贤子侄指魏忠贤子侄魏良卿,据《明史》卷三百五“魏忠贤”载:“……其年,叙门功,加恩三等,荫都督同知。又荫其族叔魏志德都督佥事。擢傅应星为左都督,且旌其母。而以魏良卿佥书锦衣卫,掌南镇抚司事。”者干政,民弗堪,置诸理,左右怵以危辞,宗昌曰:‘吾奉天子法而以奸容耶!’又中官之党杀人,朝贵多为解,不听,愤曰:‘是其气焰,足以论死,况又杀人!’终令抵罪。”后以贤能调任直隶清苑县(今河北清苑县)知县。当时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吏为讨好魏忠贤,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耿直的黄宗昌却甘冒杀身灭族的危险,说服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保定知府方一藻,以种种理由和方法,拖延着不为魏忠贤建祠修像,“及党败,清苑独无祠。”(《明史》卷二百五十八《黄宗昌传》)这在当时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次年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明崇祯元年(1628),黄宗昌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使。此前魏忠贤趁熹宗病危,假传圣旨,为心腹百余人升官加爵。崇祯皇帝即位后,虽迅速惩治了魏忠贤,但其余党势力还在,仍有很大的影响力,黄宗昌不畏权贵,遂上《纠矫伪疏》,乞罢免黄克缵、范济世、霍维华等魏党61人,但皇帝以所列名多为由不准。“又纠逆党余孽张我续等五人,又纠智铤等九人,上皆允行,而忌之者众矣。”(《东林列传•黄宗昌传》)又上《纠无行词臣疏》,弹劾礼部侍郎周延儒等人“受贿卖官、贪赃枉法”,但正逢皇子出生,周延儒等人只被罚俸半年。后来他又弹劾礼部尚书温体仁。(《明史》卷二百五十八《黄宗昌传》),表现出一个御史应有的铮铮风骨。

明崇祯二年(1629)冬,黄宗昌奉旨巡按湖广,此前岷王朱禋洪为校尉彭侍圣和善化王的长子朱企鋀等所杀。参政龚承荐等不据实上奏,迟迟未能结案。《明史•黄宗昌传》曰:“宗昌至,群奸始伏辜。帝责问前诸臣失出罪,宗昌纠承荐等。时体仁、廷儒皆已入阁,而永光意忌,以为不先劾承荐也。镌宗昌四级,宗昌遂归。”永光即王永光,时为吏部尚书。《东林列传》则说:“及勘岷事,尽得其实,复奉旨责问前诸臣失出之罪。宗昌疏纠一道臣、一知府、一同知受贿庇逆。而上以宗昌失纠于先,降四级,调用。忌者意犹未厌,复以清苑逋赋连及宗昌,候讯者十年,会诏蠲逋②逋:指免除积欠的租税。,乃得释。”其实黄宗昌之所以被降四级,又被追究任清苑县令时逋赋即税的罪责,主要是因为他任御史后弹劾过很多人,树敌较多,而此时被他弹劾的周延儒、温体仁均已进入内阁,得到皇帝的宠信,因此他遭到这样报复,实在不难理解。按《东林列传》的说法,“候讯”竟持续10年之久,直到崇祯皇帝下了蠲逋(免除积欠的租税)的诏书,这种打击报复才告一段落。

《明史》本传说,黄宗昌是在降级后即辞归乡里。从《东林列传》可知,他被降级当在明崇祯三年(1630)或稍后,综合二书记载,黄宗昌大约在明崇祯三年(1630)或稍后辞官返乡,10年后即崇祯十三年(1640)或稍后,才解除“候讯”。黄宗昌卒于清顺治三年(1646),他晚年在家乡即墨生活的16年,始终被降级候讯的打击所包裹着,因此在晚年所作的《崂山志》中,才会有那么强烈而处处可见的激愤之情。

黄宗昌晚年的事迹,值得关注的有三件。前两件都与即墨城被围有关,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围困即墨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郭尔标起事,再次围困即墨城。即墨城面临这两次危难之时,都是黄宗昌出家资充饷,率领即墨士绅乡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第一次战斗中,他的次子黄基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由于黄宗昌组织有方,即墨城安然化解了两次被围、险遭屠城的危难,城中百姓得以保全。这当然是功德无量的善行,但撰写《崂山志》,更是黄宗昌晚年所做、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它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黄宗昌归乡后,在不其山(今铁骑山)东、康成书院南建玉蕊楼,并以此楼为基地,翻山越岭,探胜寻奇,遍访崂山宫观庙宇及各位道长,抄写碑刻铭文,收集各类材料,撰写了第一部《崂山志》。此书在黄宗昌去世后,由其子黄坦续完,分《考古》、《本志》、《名胜》、《栖隐》、《仙释》、《物产》、《别墅》、《游观》等八卷,卷首有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所撰序言。清嘉庆十三年(1808)春,海阳诸生毛淑璜将该书卷三《名胜》单独刻印,定名为《崂山名胜志略》。民国五年(1916)即墨黄敦复堂本,则是最早的全本《崂山志》刻印本。不过民国二十三年(1934)即墨黄敦复堂再版的《崂山志》,增加了即墨人周至元的《游崂指南》和《名胜题咏》,是《崂山志》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一个版本。虽然黄宗昌还著有《西台奏议》、《按楚奏议》、《恒山游草》、《于斯堂诗集》、《因人成事录》等,但使他能在青岛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凸显黄氏家族文化建树的,仍首推《崂山志》。

表四:黄敬中支系

四、黄氏家族在清代前期的发展

从《即墨黄氏家谱》及《即墨县志》可知,即墨黄氏第十世为官显赫者不多,政声卓著、政绩突出者除黄贞麟外,鲜有他人。其他出仕为官者,多是担任地方小吏,在官场上虽仍有盛名,但已大不如前。

第十世黄贞麟(1630—1695),字方振,号振侯,黄墿之子,黄宗晓之孙。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初任凤阳府推官,其间明察暗访,“严惩讼师,閤郡懔然。”当时江南逃税案起,蒙城、怀远、天长、盱眙四县乡绅百姓,百余人关押候审。由于监狱人满为患,被关押的人只能在狱中站立,不得卧。黄振麟闻知后,说服县令,并下令全部取保候审,“悉还其家。及讯,则或舞文吏妄为注名,或误报,或续完,悉原而释之,保全者五百家。”颖州人吴月以邪教惑众,省内外株连者达千人。黄贞麟经过反复查证,只把吴月及为首数人定罪,将众多盲从者开释回乡。《清史稿》本传说:“其理枉活人类如此。”(均见《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循吏传一•黄贞麟传》)后任直隶盐山县知县,擢升户部山西司主事,多能安地方,减徭役,为民造福,深受百姓爱戴,是当时著名的循吏。

黄贞麟有八子:黄大中、黄美中、黄鸿中、黄理中、黄位中、黄敬中、黄德中和黄奭中。归乡后,他极为重视子女教育,兴建了“花萼馆” 塾舍,聘请老师教育自己的儿子。除德中早逝外,其他七个儿子皆以才华闻名于时。鸿中清康熙五十七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敬中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南阳府知府;大中清康熙十六年举人,授武康县县令;理中清雍正元年举人,官至涿州知州;奭中清康熙五十七年举人,授黄陂县知县。美中、位中也皆为贡生。黄贞麟本人能文,著有《琭屏轩文集》、《快山堂诗集》、《豫章游草》、《燕台诗集》、《纪年》等。

虽然明清易代以及黄培案对黄氏家族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第十世和第十一世中,依然有进士4人:第十一世黄鸿中、黄敬中和十二世黄焘世、黄立世;举人25人;贡生31人。

黄鸿中(1660—1727),字仲宣,号海群,黄贞麟第三子。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恩贡,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累授中宪大夫,历授通议大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清雍正元年(1723)任山西正主考,雍正二年(1724)任会试同考官,提督湖南学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黄鸿中执政廉勤,治学严谨。著有《两朝恩荣录》、《荣堂文稿》、《花萼馆诗稿》、《燕游日记》、《湖南日记》等。

黄敬中(1665—?),字叔直,号山淙,黄贞麟第六子。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敕授文林郎,历任隶龙门县知县,诰授奉政大夫,例授朝议大夫,河南禹州知州,升用南阳府知府。著有《山淙文稿》、《松园诗草》。

黄体中,字仁在,号镜海,别号竹坡、镜海渔人。黄贞巽长子,黄坪长孙。聪明好学。5岁学习《毛诗》,每天几千字;9岁时,临摹王羲之的十七帖,写的工整雅观;18岁,补博士弟子贡。此时,其堂兄黄鸿中正以著名的学问功底主即墨文坛。他也执典问学,成为家塾学子之冠。后来多病,放弃八股文。候补州同,不仕。他真正爱书籍,喜欢千方百计搜罗奇书。其书法深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的深奥。其诗以王维、孟浩然为宗,但多不留稿,仅存《莱山阁诗》一卷。长于鉴别古书画及青铜器,尤其精通风水,著有《山水音》八卷。

表五:黄体中支系

黄克中,字述令,号华东,黄贞修次子,黄塽之孙,黄宗庠曾孙。清雍正元年(1723)举人,雍正三年(1725)其族兄黄鸿中任湖南学政,他随兄湖南督学。他绩学能文,督学过程中帮了鸿中大忙。后授修职郎,利津县教谕,深得学生敬爱。归里后设馆从教,族中子弟多受业于他门下,他诲人不倦,弟子多有成才者。黄克中博学多才,诗不多,能力追古人,著有《涵清馆诗稿》一卷。工楷书,得颜真卿笔诀,很多人向他求字,名闻一方。

表六:黄宗庠支系

第十二世黄焘世,字云若,号蓬莱,黄位中长子。清康熙五十七年进士(1718),授承德郎,历任四川绥阳县知县,遵义府通判、大理寺右评事。著有《蓬山文稿》、《藤台诗稿》。

黄立世(1727—1786),字卓峰,号柱山,黄奭中三子。清乾隆十八年(1753)乡试全省第四名中举,第二年中明通进士,敕授文林郎,历任广东新宁县、花县知县,转保昌县知县,调饶平署潮阳县知县。黄立世喜好作诗,有很深的功底。他从《诗经》以来历代诗抄都认真阅读,能道出各诗家的宗派和得失,最推崇杜甫诗,识者曰:立世实得杜甫诗歌之精髓。立世评诗曰:“诗境欲如洞庭微波入地俱远,诗品欲如高山积雪森寒不胜,诗情欲如天女微笑色相都空。”[1](P87)清乾隆三十年(1765)黄立世修辑黄氏先祖遗编,自高平公、太保公、侍御公以下凡七世得诗二十卷、文四卷。立世喜交游,邑内名胜以至全国的胜景古迹,山川风物、喜怒哀乐之情悉见于诗,著有《四中阁诗集》共三十一卷,另有《柱山诗话》。

黄簪世,字绂皆,号蓉菴,①《即墨黄氏族谱》卷二作“蓉菴”,《黄氏诗钞》卷末载黄立世《奉赠容葊四兄兼志别绪》诗四首,作“容葊”,两个号读音相同,用字不同,当是并用的两个号。黄和中次子,黄宗扬之玄孙。副贡生,授文林郎,历任浙江淳安县、海宁县知县。例授承德郎,顺天府粮马厅通判,曾编辑刻印《黄氏诗钞》,著有《庆远堂诗草》。

表七:黄大中支系

五、黄氏家族在清代后期的衰落及文化世家的形成

从十三世之后,黄氏家族渐渐衰落。首先是在科举上考得功名者日益减少;其次,入仕人数虽然不算太少,却以中下层官员为主。由于清代儒学职官皆以本省之人担任,只回避本府州县。这种任官方法避免了因地域和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对掌管文教之官来说尤为重要。故黄氏家族居官者,多任学政、教授及训导等主管教育的官职。其中,35人留有著作,从总体上说仍不失为一个文化世家。

第十三世黄如瑀(1762—1821),字禹执,号练江,黄立世第三子,黄奭中之孙。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生于其父潮阳官署中,第二年黄立世解职归,途中乳媪夜熟睡,仅两岁的如瑀匍匐于马厩中,群马惊避。稍长,立世亲授四书五经。如瑀读书不辍,学习出类拔萃,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清嘉庆三年(1798)顺天举人。一生从事教育,先后主潍阳书院,青州云门书院,例受修职郎,历署青州府学教授,荣城县教谕,黄县教谕等,其中授徒20年,主书院8年。其诗文多丧失,后幸存部分经其子凤文汇辑为《墩雅堂诗稿》。

黄玉衡,字音素,号墨圃,黄体中孙,黄振世三子,出为黄瑞世嗣子。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赠奉直大夫,清河县知县。他因病放弃学业,不去考举人,却勤修医道,给人治病无不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曾作长诗《九水歌》,九水为崂山名胜,他的诗从一水写到九水,使人如临其境。其父黄振世在二水上作亭曰“二水山房”,他爱其名,其诗集遂名《二水山房诗稿》,清乾隆四十二年冬(1777)成集。

第十四世黄榛,字硕轩,号漪园,黄如璧长子,黄缵世长孙。清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对双亲甚是孝顺,对兄弟极为友爱。从不贪图钱财,虽然生活在城市之中,但深居简出,许多官人都不认识他。生活俭朴粗衣淡饭,好为诗歌古文,才气从横,著有《漪园文集》。

黄植(1721-1791)字静轩,号复斋,黄如璧次子。他天资聪颖,悟性高,13岁入县学,不久为廪生。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恩科贡生。对于《十三经注疏》诠解熟读贯通,对程、朱、张、邵之学非常熟悉,对陈白沙、王阳明的心学也有很深入的研究。在经学、理学方面的造诣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被认为已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著有《水湄草堂集》、《论语汇说》、《学庸记疑》、《孟子析疑》、《周易浅说》、《易经讲义》、《诗经参考》、《四书讲义》、《日知录》等。

黄概,黄如玫长子,字文斛,号均持。清嘉庆十八年(1813)贡生,授修职佐郎,任德平县训导。到任后整修县学校舍,治理学风,根除积弊,很快士风为之一振。

表八:黄坦支系①黄念昤长子黄肇恒出为黄念旸嗣子。

第十五世黄守平(1776—1857),黄檀之子,黄敬中玄孙。字星阶,号茝田。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岁贡。一生仅应乡试一次,以教书为生。熟读《资治通鉴》,编成《千字简略》,句限四字,便于幼学诵读。自少年时爱读《周易》,后摘录编成讲义,作为家塾课本,初名《说易凿语》,继曰《易象汇钞》,40年修订手抄凡10遍,至晚年乃定为《易象集解》十卷。他喜集先世典章文物,对先祖的功名勋业,留心编辑搜罗,终于编汇成《黄氏家乘》二十卷。还著有《漱芳园诗草》、《千字鉴略》。

表九:黄守平支系

黄守缃(1802—1863),字帙邻,号箱山,黄概之子。幼而聪敏,触类旁通,其父将汉、唐、宋、明诸大家古文词都一一分帙,供守缃学习,他的同学丹圃先生为即墨名儒,一见守缃大奇之,曰:“子前程万里,我将玉成之。”遂将自己的书籍移至书塾供守缃阅读。黄守缃自此攻读不倦,清咸丰二年(1852)恩贡,候选直隶州州判。守缃好读书,家藏累世旧书,必每岁读一遍,考证文献,留心学问。工行楷,四方问字者满户,与人交和蔼温淳。著有《箱山诗稿》。

第十六世黄念昀(1801—1875),字炳华,号海门,黄守平之子。清道光二十年(1840)恩科举人。因读书刻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德行高洁,极孚盛望,后加候选知州、拣选知县,坚持不就,以从教终其一生。为同治版《即墨县志》分辑总编之一。善书法,得其字者,秘以为珍。偶作古今体诗,多散失,仅存《崂山述游草》一卷。

第十七世黄承雘(1836—1897),字子丹,号幼泉,黄寿豹之子。清咸丰八年(1858)举人,拣选知县,议叙五品顶戴。授修职郎,任泗水县训导,选授长山县教谕。他喜好古玩名帖,工书法,初学颜体,晚年喜大令帖。善诗词,常以诗唱酬,挥笔立就。著有《泉源小志》、《如不及斋笔记》。

第十八世黄肇岳页(1821—?)字伟山,好梦瞻,黄念晸之子,黄守平之孙。清咸丰二年(1852)举人,全省乡试第五名。一生任教职,授修职官,任范县训导,濮州学正,济阳县教谕,历城县教谕等。后归里仍以授徒养亲,每年入不敷用,晚年主持本邑“崂山书院”,任山长。教诸生作文,亲手削改,示之章法,知名之士多出于门下。喜集藏印石,其中田横砚有数百方,雕琢题诗成趣。著有《长康庐文稿》。

黄肇颚(1827—1900),黄念昀之子。字仪山,号仲严,廪贡生,候选训导。清同治年间,即墨县令林溥总编《即墨县志》时,黄肇颚负责采访。他有缘遍访崂山的山山水水,并收集了大量反映崂山文化的诗文。同治十一年(1872)县志出版后,他用10年的时间,遍游崂山,询问山里的知情人,探访寺庙的道长,以步代尺,丈量各景点的里程,准确记录各名胜古迹碑刻铭文,同时广泛收集有关崂山的诗词、文赋、游记等。于同治十三年(1874)编辑成《崂山诗集》,后仿《武夷山志》,将收集的大量历代名人关于崂山的诗文,分列于各名胜下,对崂山的名胜古迹、宗教源流等作了详细介绍。清光绪八年(1882)辑成《崂山续志》十卷,后又修改补充,定名为《崂山艺文志》二十四卷,其兄黄肇岳页作序,光绪二十二年(1896)黄肇颚又写了自序。黄肇颚除耽乐山水,还工翰墨,少学颜鲁公书,晚乃入苏体,大字尤著名,登门求字者络绎相接。

黄象冕,字黼庭,号絅斋,黄肇恒长子,黄宗昌十世孙。贡生,授修职郎,曾任福山县教谕。著有《尚絅斋及北归杂咏诗草》、《增修胶志序》等。民国五年(1916)黄宗昌《崂山志》刻印时,黄象冕曾作跋语。

黄象冔,字绍殷,黄肇颋长子,黄宗昌十世孙。著有《蜗庐居诗草》。黄象毂,字子柯,黄肇求页长子,黄守平曾孙。清光绪年十四(1888)举人。黄象辕,字子固,黄肇颚次子,黄守平曾孙。贡生,著有《中庸讲义》。均曾参与《崂山志》的校对工作。

即墨黄氏家族的发展,跨越明清两代,保持望族地位达数百年之久,其在科举仕宦与文学方面的影响深远,实为即墨望族之翘楚。从五世黄作孚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人,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350余年间,共有进士8人、举人34人、贡生45人,有65人留有文集、诗稿。①参见2007年增修版《即墨黄氏族谱》第九册。黄氏诗文集今存世者主要见于《黄氏诗钞》,此集由十二世孙黄簪世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编辑刻印,分为上中下三卷。收有从黄作孚《訒斋诗草》至黄体中《来山阁诗草》16人的16部诗集,卷末附有黄簪世《酬卓峰弟》诗二首及黄立世《奉赠容葊四兄兼志别绪》诗四首。后又增加了黄玉衡《二水山房诗集》,如加上黄簪世、黄立世诗,共19位黄氏历代诗人诗集。笔者所见2007年影印本《黄氏诗钞》目录即将黄簪世诗二首标为《庆远堂诗草》,黄立世诗四首标为《柱山诗草》。此外,黄培《含章馆诗集》、黄坦《浦江县名宦录》、黄如瑀《敦雅堂诗集》均曾单独刻印,并与《黄氏诗钞》均见于2007年《即墨黄氏藏书》,其中黄培诗集为即墨市政协排印本,其它两种均为影印本。这种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不仅是黄宗昌撰写《崂山志》的重要前提,也为《崂山志》的保存、刻印和流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而《崂山志》作为其家族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影响深远,至今不衰,值得我们给予高度关注。

[1] 即墨黄氏(城里族)第九次族谱增修联络处.即墨黄氏族谱(增修版)[Z].2007(内部印刷).

[2] 即墨市史志办公室.即墨县志(同治版)[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郭泮溪

Research on the Family History and Life of Huang Zongchang: Part Two of Laoshan History

YUAN Xiu-li
(D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From the Ming dynasty, the Huang family in Jimo constantly enhanced cultural level from an ordinary farmer, and during the hundreds of years from the Jiajing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appeared 8 imperial scholars, 34 first-degree scholars and 45 second-degree scholars. Among them, 65 people had their works and poems handed down. Th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talents made Huang family famous in the local area. Laoshan History by Huagn Zongchang promote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Qingdao. In fact, it is a typical example where the family culture and the local cultural interact in China.

Huang family; Huang Zongchang; Laoshan History; family history; life

G07

A

1005-7110(2010)06-0028-10

2010-10-25

苑秀丽(1968-),女,山西临汾人,哲学硕士,青岛大学思想政治教学部副教授。

①本文为《崂山志》研究系列论文之二。系列研究之一《黄宗昌〈崂山志〉版本、续书及研究述略》刊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崂山
崂山茶品牌新形象发布
VR崂山:虚实相生的美学
啤酒节引爆崂山“嗨啤”
崂山茶事
崂山的溪流
登崂山
动能转换的崂山节奏
崂山玉龍春
编制崂山
聚才引智的崂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