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2010-03-12钟志斌
钟志斌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钟志斌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校
本文总结了我校多年来在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成绩和经验,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和探索中存在着一些阻碍该模式开展的困难和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对策。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讨
目前,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内的八点要求。要求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处理好学生“工”与“学”的关系。因此,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各中职学校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由于不同层次的中职学校工学结合采取的形式和方法不同,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但在结合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许多相同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困扰着学校和企业,阻碍着工学结合的开展。因此分析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校多年以来,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以就业和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是在实践和探索中也遇到一些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的实践,谈一些体会、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我校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
1.1 协议式校企合作单位
即与区域内相关的汽车维修企业(主要以4S店为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这些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实习岗位,在学生实习期结束后,企业根据需要优先用人。我校利用自身在汽车维修行业中的优势,寻找和建立这种合作关系还是比较方便的。如福州玖玖丰田汽车服务销售公司、福建中机中泰等公司等数十家企业都是我校的此类合作单位。这种方式有很多优点,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学生的实习过程不易监控。
1.2 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就是与企业合作办班或者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学生教学、实习阶段全过程管理。订单式培养的实质就是培养企业未来的员工,因此更能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因就业方向明确,学习也更有针对性,学习的动力也就更足。我校与福建省汽车运输总公司、福建通海集团的合作皆属于订单式培养。这种方式属于较深层次的合作方式。
1.3 校企共建的前厂后校、校企统一的办学实体
即学校提供场地和相关资源,企业投资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及其生产工具,共建企业经济实体,实现资源共享。在这种方式下,企业不但可以直接投入社会生产经营,紧密跟上社会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发展,学生也能很方便地到实际生产岗位上进行教学活动,直接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设备,接触到汽车维修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更容易实现工学交替,实现“学生”与“工人”角色的“无缝对接”。同时,学生的实习过程也易于监控。我校与汽车维修企业合作创办的校企合作公司,就是典型的前厂后校的办学模式。
2 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我校产生的影响
2.1 有利于我校办学方向的定位
我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单一,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造成实践和理论相脱节。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滞后,跟不上发展的需求,过多注重理论性,实际操作少。造成学生的技能水平欠缺,形成“在校学习两年,不如短期培训半个月”的怪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我校明确了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明确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合理分配有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时间。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一上岗位即可独立工作。劳动价值观念和对职业环境的适应,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和培养。
2.2 有利于我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缓解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与专业建设结构之间的矛盾,同时拓宽中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外延,把从企业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建立我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利于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由于我校的专业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汽车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聘用在各个行业第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师,可弥补这一缺陷,有利于将汽车最新发展技术传授给学生。
2.3 有利于我校的招生
目前,不少中职学校都遇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难题,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然而还有大量贫困学生一方面对专业技术的渴求,另一方面昂贵的学费成了拦路虎,贫困生上不起职业学校一直是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校实行“工学制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为农村贫困家庭子弟铺就求学之路、创业之路、成才之路的同时,也增强了我校的招生吸引力,扩大了招生规模,招生数年年递增。
3 在实践与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3.1.1中职学校师资力量、教材等方面与企业实际生产严重脱节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专业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学校师资队伍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的教师。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造成了教师知识体系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同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也要有所体现。中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适用的教材。但现实并非如此,目前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缺乏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材。这一问题也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
3.1.2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国际上成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有政策法规强有力的保障,都是依靠立法来规范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修订。在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如何保障企业持久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保障学校教学组织实施有章可循?学生的双重角色如何得到保障?“工”既要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和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当前我校的工学结合过程中,对“工”的把握只是依靠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的协议和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对学生参与岗位工作的劳动限度、时间限度、质量评价和结果考核尚缺乏法律依据。
3.1.3企业缺乏与中职学校合作的动力
目前我校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我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多数企业与我校的合作由于动力缺乏或不足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企业对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缺乏与中职学校合作的动力。多数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中职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中职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
对人才培养成本还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拿来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培育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没有看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表现为企业的教育和培训成本在企业的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过低。致使不少企业没有感受过与中职学校合作的过程,不能判断结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2 对策建议
3.2.1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及完善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只有明确中职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职责,才能进一步为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2.2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提高工学结合质量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通过成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加的第三级组织机构。让企业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企业既可以间接参与职业教育。也可以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既可以以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方式参与。也可以以物质资源的方式参与;既可以以合作、合资的方式参与。也可以以捐资、独资的方式参与。给企业创造参与职业教育的宽松环境。在这些参与方式中,让企业直接参与中职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决策。是提高工学结合质量的最有效方式。企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中作为办学的主体之一,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课程的选择、教材的编写、资格考试、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选拔企业优秀的在职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除在岗为学生指导外,还可以经常到学校授课、讲座,加大双方人员的流动。
3.2.3建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巩固工学结合基础
由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践培训和顶岗实习等均需资金保障。因此资金来源应通过制度、法规使具有法律责任的相关用人单位承担部分资金。另外,还可通过宣传,动员募集社会资金。专项基金的建立有助于解决贫困学生就学。有助于奖励优秀企业和优秀的实训教师等。
我校多年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真正实现了“三满意”。即学生强化了技能,实现了预就业,完成了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生满意;企业得到了“量身订制”、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得到了学校这个人才培养平台,企业满意;学校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得到企业全方位的支持,构筑起稳定的实训和就业基地,学校满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举措。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我校一贯坚持的培养模式,也是我校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学习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行强有力的教育教学措施,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不断给职业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使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能创出职业教育的新特色。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不断完善,我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能够为我省交通运输行业输送大批技能强、适应性好的高素质人才。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 教职成,2008.3
[3] 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4] 余祖光,姜大源,成永林,雷正光,王显仁,徐涵.“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课题总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 任君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4(10):53-56.
[6] 夏晓峰,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34-35.
[7] 任君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4.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iscussion of Work-learning Integrat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ed Talent Training Mode
Zhong Zhibing
(Fujian Secondary Communication Vocational School, Fuzhou , China)
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practice of work -learning integrate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ed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Fujian Secondary Communication Vocational School over many years were summarized. In relation with the school’s actual situation and obstacles in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ways to resolve thes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encountering problems are presented.
work-study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