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改革:打开了那扇面向欧洲的窗
2010-03-10林平
林 平
俄罗斯联邦这个在亚欧大陆北部的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但十七世纪末的俄罗斯却是一个偏安一隅、落后封闭的国家,它濒临太平洋和北冰洋,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它却没有通向外界的出海口,没有一支正规军,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全国95%以上的人是文盲,农业也很落后,欧洲其它国家出现的新兴工商业在俄罗斯几乎是空白。她的改变源于18世纪初一场堪称“野蛮的改革”。这次改革使俄罗斯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近代化的第一步。正是这样的一场改革打开了那扇“面向欧洲的窗户”, 将一个守旧的国家推上了改革的道路,使俄罗斯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开始变为一个开放进步的国家,并走上了帝国之路。 而这一切变化的缔造者就是俄罗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塞也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彼得一世米哈伊洛维奇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世称“彼得一世”,尊称为“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是一个优秀的组织家和政治家,更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与众不同的统治者,而对俄罗斯人来说,这位沙皇最离经叛道的行为莫过于在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大国的君主能像彼得一世这样,远涉重洋去国外吸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匠”。1697至1698年间,彼得一世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他来到荷兰学习城市建设,在英国学习建筑学,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段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彼得一世和工匠们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饭,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由于手艺出色,他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正是这样的一场游历在彼得心中让俄罗斯变革的朦胧想法因此变得清晰和强烈起来,这次游历为彼得一世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把剪刀拉开改革的序幕
可以说彼得一世的改革是由一把剪刀开始的,这把剪刀对准了俄罗斯的陋习。他剪掉了被俄罗斯人视为“上帝赐与的装饰品”的大胡子并宣布:以后不准留胡须,如果要留胡须就得出钱购买留须权,富商留须每年征税100卢布,官吏每年征税80卢布,农民进城和出城每次征一戈比,这也就标志着向传统宣战,同时也从这细小处表现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决心和改革的智慧。此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俄罗斯展开。
在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经济方面,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罗斯开办工厂。政治方面,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文化方面,彼得大力引进西方的书籍和生活方式,下令全体臣民不得穿传统的长袍和留大胡子;规定贵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龄必须上学,否则不得继承爵位,并选派留学生去西欧学习。他还简化了俄文字母,引进西方历法,建立了俄罗斯第一座图书馆、医院、剧院、博物馆、印刷所,还出版了第一份报纸,亲自担任主编。
彼得一世改革初步改变了俄罗斯的落后面貌,使俄罗斯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为俄罗斯的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础。
迁都圣彼得堡
“不要在陆地上浪费精力,而是要侵占海洋”。这是彼得一世祖父的遗嘱,也是少年彼得一世心中念念不忘的心愿。他认定,“俄罗斯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决心要突破俄罗斯被封闭在大陆一角的不利处境。沙皇彼得一世为了争夺面向西欧的出海口,从1700年开始了对瑞典的21年的北方战争,彼得一世从瑞典夺取英约尔曼兰,并在这里修建城市,起名为圣彼得堡。
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个对俄罗斯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他放弃了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俄罗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从瑞典手中夺来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首都——圣彼得堡。这与他一贯的向西方发展、向海洋发展的战略是一致的。圣彼得堡初建时,是一片沼泽草地,到处荒无人烟。彼得下令各地每年要为圣彼得堡建设工地提供4万劳动力。他邀请法国人勒布隆来为圣彼得堡制定城市建设总规划,还邀请意大利、德意志、瑞士等国的建筑师来圣彼得堡主持修建各种不同于莫斯科风格的建筑。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荒野的河口兴建起一座10万人的大城市——一个新的、富有朝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圣彼得堡打开了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户,成为推动俄罗斯学习西欧的基地。
马克思说:“仅仅对波罗的海诸省的征服并没有把彼得大帝的政策与其祖先的政策区别开来,都城的迁移才显示出他征服波罗的海诸省的真正意义。”彼得一世正是通过定都圣彼得堡来表达了他割断旧的莫斯科传统的决心,展示了他与西欧争雄天下的抱负。
扑面而来的阻力
改革作为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与旧的事物发生冲突,这是每一个民族的每一次改革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彼得一世的改革也不会例外。彼得一世改革遭到了旧贵族、僧侣的反对,也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 彼得一世的改革打破了贵族世袭任官制度,任命一些能力强功勋卓著非贵族出身的人充当各级官吏,一些原来的世袭贵族则被免职。同时,他规定贵族也要服兵役,贵族青年入伍必须从士兵做起,经过培训,逐级提升,而且贵族也要照章纳税捐款献船等等。这就使贵族们失去了原有的特权。而彼得一世主张向西方学习更是打击了俄罗斯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命不凡的自大心理。
当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罗斯像一艘舰只在斧头的敲击下和大炮的轰鸣声中下水的时候,俄罗斯仍然是农奴制的俄罗斯,俄罗斯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扑面而来的阻力对彼得一世改革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并没有能够阻止改革的进行。
用野蛮制服了野蛮
彼得一世不顾一切地推行他的改革。俄罗斯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岑评论说:“在他野兽般的巨掌中有俄罗斯的未来。”彼得一世也认为自己的严酷无情正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而且他觉得自己有理由对俄罗斯人形成精神感召。他以过人的气势、铁腕的政策来回击那些不善罢甘休的旧贵族。他不仅残酷镇压叛军和农民起义,即使自己的亲属违抗改革,触犯刑律也毫不留情。他的姐姐索菲娅,因为支持射击军叛乱被他终身监禁于修道院。即使是他的儿子,站在阴谋策划政变的队伍中时 ,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而彼得一世这一杀鸡儆猴的政策沉重地打击了保守势力,改革道路逐渐畅通。同时彼得一世还不拘一格的选拔任用人才,确保改革顺利开展。在彼得一世统治期间,无论是出身高贵者还是出身微贱者,只要有才能并忠于他,就有机会被委以重任。于是,店员出身的犹太人莎菲洛夫当上副外交大臣,农奴出身当过马夫的缅希科夫成为元帅,而信仰新教的苏格兰后裔戈登则任总参谋长等等。这些得到重用的人不辜负彼得一世的知遇之恩,工作兢兢业业,与彼得一世同舟共济,确保了改革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罗斯的野蛮。”
“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因为正是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罗斯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把俄罗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他把俄罗斯从一个“跛足巨人”变成了“双手俱全的君主”。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罗斯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不过断言彼得的改革已使俄罗斯成为世界的先进国家则为时过早。在这个巨人身上仍有着挥之不去的痼疾——落后的农奴制。
彼得一世生活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作为贵族地主阶级的一个代表人物而活跃于政治舞台。虽然他主张向西方学习,想让俄罗斯摆脱落后状态,但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完成这一事业。同时,广大农民从这次改革中也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为彼得一世“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
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可否认彼得一世为俄罗斯打开了一扇“面向欧洲的窗户”,将一个守旧的国家推上了改革的道路。经历了彼得一世改革的俄罗斯,“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近代化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