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志贵在用 合力促发展

2010-03-09张慧

决策 2010年5期
关键词:徽州地区绩溪徽商

■张慧

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阅读和学习《新安志》、《安徽省志》、《安徽年鉴》、《徽州地区简志》、《宣城地区志》、《黄山年鉴》等方志资料,我感到应当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发展区域经济、宣传特色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作用,为安徽回归长三角、做好徽文章、打好黄山牌服务。

安徽理应为长三角的一部分

从经济地理上讲,长三角是以长江口为圆心,以海潮最高潮时长江最后回纹距离为半径画的圆。而这个回纹就在《新安志》中所称的“池州之大通镇”。

《安徽省志》记述:“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今南京市),七月,朱元璋称吴国公,创江南行省。后渐将今皖北地区纳入江南行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南京,所属府、州、县直隶中书省,作为京畿直辖区,后改称南直隶,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地域,还涉及今河南、江西、山东、湖北、浙江5个省部分县。”“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议决江南分省。”“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也就是说,新安(徽州)乃至安徽省,本来就属于长三角。

学界认为,长江下游入海口周边16个城市为“小长三角”,苏浙沪两省一市为“大长三角”,安徽、江西等邻近省份是“泛长三角”。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2008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上升为国家战略。2008年9月,安徽省地方志主办的送阅件《治皖一叶》第20期刊载的《崭新的战略要迅速转化为崭新的行动》一文,就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战略提出建议,省委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安徽日报》全文刊载。

2009年11月27日,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的党政一把手,在苏州举行座谈会,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六个一体化”,即产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市场建设、社会保险体系一体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12月18日,四省市签署合作交流备忘录,共同建设统一开放的大市场。

做好徽文章

据《新安志》记述,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置为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改称新安,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为徽州。只因当时人们仍习惯称之为新安,所以罗愿编撰地方志、1175年出版、仍取名《新安志》,新安即徽州。据《安徽省志》记述,安徽建省,以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合而定名。

安徽省做好徽文章,内容丰富,大有可为。应继承和发扬重教育人的徽人好学风气、勤劳前行的徽骆驼精神、诚信守诺的徽商道德取向。

继承和发扬重教育人的徽人好学风气。《安徽省志》记述:“及至隋唐,国家昌盛,经济文化繁荣,科举取士大大地促进了官私教育的发展,安徽境内各地教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无论淮河南北、沿江江南,官办学校、私塾均气象更新。至宋代,安徽境内主要用于讲学、读书的书院逐渐兴起,其中绩溪‘槐溪书院’为最早,较有名气的还有贵池‘八桂书院’、歙县‘紫阳书院’、休宁‘西山书院’等。”

重教育人的徽州,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人才。《新安志》卷六卷七“先达”叙:“新安自程灵洗以节显梁陈间,唐及五代相继有人,迨圣宋则名臣辈出。”记述了程仪同灵洗、程都督文季、吴御史少微、王校正希羽、汪处士台符、舒状元雅、吕侍郎文仲、大魏太尉羽、查秘监陶、张度支谔、许承旨迥、谢谏议泌等读书好学、有德有才,廉洁贤良、爱民扶弱,习熟法令、扬善惩恶,治军严明、保一方平安的“先达”。

徽州人才中的文化精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安徽省志》记述:“及至明清,安徽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经济比较繁荣,徽州地区尤为突出。所以徽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非常出名,犹如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当地民间渐渐养成重视读书,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徽商发达后,尤其重视教育,儒而好贾蔚然成风。徽州一些在外地做生意而发达的人,大多数都回原籍购置田产,兴建祠堂,投资教育,所以在徽州兴教办学颇为普遍。明清两代徽州产生了一大批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成为全国知名的人文荟萃之地,涌现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数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最终形成影响遐迩的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建筑等文化科技方面的一大流派,被现代人称为‘徽学’。”

继承和发扬勤劳前行的徽骆驼精神。《新安志》卷一“州郡”“风俗”篇记述:徽民“勤于山伐,能寒暑”,“俗淳俭”。《安徽省志》及《徽州地区简志》记述:“徽人从商向以勤奋为宗,忍苦耐劳精神称著。至于离乡背井、奔走四方,劳顿之苦,更不待言。”《宣城地区志》记述:“胡适每到沪、宁等地,即去绩溪旅外店家探望乡人。其‘徽骆驼’、‘绩溪牛’的题词,给徽州旅外同乡莫大激励。”当前,安徽正处于加速崛起的开拓发展时期,继承和发扬勤劳前行的“徽骆驼”“绩溪牛”精神,仍然十分重要,尤为珍贵。

继承和发扬诚信守诺的徽商道德取向。徽州物产丰富。《新安志》卷二“物产”中对徽州的“谷粟、疏茹、药物、木果、水族、羽族、兽类、畜扰、货贿(茶、纸、漆、砚、墨、竹席、枫香、蜜、蜡)”作了详细记述。但是,古徽州粮食不足。《徽州地区简志》记述:“徽州土产丰富,粮食不足,需同境外交换,互通有无,徽商应运而生。”《徽州地区简志》记述:“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海,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故有‘无徽不成镇’之谚。徽商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泰国)、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

《徽州地区简志》还记述:“朱熹说:‘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新安理学家恪守朱熹义利之辩,并把它视为立身处世的信条。”“徽州商人也以‘仁、义、理、智、信’作为商德,‘贾而好儒’。”

继承和发扬徽商诚信守诺的优良传统,必将为经济繁荣兴旺、社会健康和谐、加强对外合作、加速安徽崛起,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打好黄山牌

《新安志》卷三“歙县”篇记叙:“黄山旧名黟山”,“世復相传以为黄帝尝命驾与容成子、浮丘公同游,合丹于此”,“唐天宝六年(747年)六月十七日敕,改为黄山”,“灵迹至不可胜数”。

1979年7月15日,邓小平在黄山视察游览时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这一高瞻远瞩之语,也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传承文化,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黄山的自然人文资源特别丰富。《新安志》各县卷,都对“县境、户口、田亩、镇寨、镇场、官廨、城社、馆驿、道路、桥梁、驿亭、驿场、山阜、水源、津渡、古迹、祠庙、道观、僧寺、丘墓、碑碣、贤宰、县令”等资料,作了详细的记述。

《安徽省志》记述:“两宋时期,安徽地区的文房四宝(宣纸、徽墨、宣笔、歙砚)已驰名天下。宣纸产于宣州泾县,歙州、池州等地也有出产。唐宪宗时,宣纸已列为贡品。到南宋末年,泾县的宣纸最为有名;徽墨起于唐末,兴于宋代,产地以歙州为中心,很快扩展到休宁、祁门、黟、绩溪、婺源等县;宣笔起于魏晋,兴于唐,到两宋时期已发展到‘千金求买市中无’的程度,甚为珍贵;歙砚始于唐,石料来源于婺源、祁门两县,到宋时已成为中国的名砚。文房四宝,制作精美,经久不衰。”

《新安志》和《安徽省志》记述和收录的这些资料,展示出唐宋时期的徽文化,已相当繁荣、独具特色、异彩纷呈。《〈安徽省志〉(1986—2005)编撰工作方案》“文化卷”,设“徽州文化”篇30万字。

发展旅游,共建中国最靓丽旅游板块。当年,新安(徽州)有歙、休宁、祁门、黟、绩溪、婺源六县。1987年11月,辖屯溪市、黄山市(县级)和歙、休宁、祁门、黟、绩溪、旌德、石台七县的徽州地区,改建成黄山市(地级),辖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和歙、休宁、祁门、黟四县。虽然绩溪、旌德划归宣城,石台划归池州,婺源1949年5月已划归江西省,但是黄山市与这些县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往来仍然密切。黄山市与宣城、池州,共建“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与婺源等地结成了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

保护环境,造福全人类。黄山、黄河、长江、长城,并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山水灵秀、环境优美的黄山,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四绝”著称于世。黄山的生态环境价值极高。1990年,黄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入选世界地质公园;1999年,黄山南簏的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安徽省及黄山市乃至国家、联合国和世界人民,都高度重视黄山环境的保护。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按照传承文化、发展旅游、保护环境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继续打好黄山牌,一定能够为造福全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徽州地区绩溪徽商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地区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思考
国画山水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概论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