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熙不逊治彼得国大帝

2010-03-09王龙

决策与信息 2010年6期
关键词:索菲娅康熙彼得

文/王龙

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之交,犹如电光乍闪,中国和俄国的天空,几乎同时出现了两颗惊人相似的巨星。这两颗巨星就是震古烁今的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

他们都是大气磅礴的传奇君主,一个是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一个是锐意改革、狂飙突进的俄国沙皇。两位大帝不仅出生时代相同,在位时间相当,而且都具备非凡的雄才大略。他们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把各自的国家推向鼎盛高峰:康熙使中国一举摆脱明末清初大动荡后满目疮痍的局面,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王朝;彼得使落后愚昧的俄罗斯一跃而起,成为令欧洲列强刮目相看的封建强国。然而,他们又是两艘巨大航船的舵手,在重要的历史关头驶向截然相反的方向:彼得使俄罗斯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雄踞欧亚,傲视全球。虽然康熙最终没能跨越封建政治体制雷池,致使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但在理政治国经略方面绝不逊于彼得大帝。

一、逆境中登上王位

生于忧患的“全能皇帝”

如果不是上帝插了手,谁也无法解释康熙和彼得一生波澜壮阔的历程,竟然充满那样复杂而神秘的巧合。他们同是少年登基,同样博学勤政,甚至连幼年的曲折命运,也充满谶语般的暗合。

年幼的康熙和彼得都是不幸的。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宫中一名不受恩宠的庶妃。康熙降生时,父亲顺治皇帝正对满洲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爱得死去活来,哪有精力顾得上这个不请自来的小儿子。出生不久,康熙即遭到当时被人视如洪水猛兽般的天花的侵袭,命悬一线,尽管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侥幸存活下来,却让后来的康熙大帝从此留下脸上的麻点。不幸接踵而至,他八岁丧父,十岁时疼爱他的母亲又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形影相吊,这给他留下很深的心灵创伤。康熙后来回忆,那年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日夜守候在床边,滴水不进。母亲去世时,他号啼悲怆,不思饮食。直到晚年,康熙回忆起这一幕幕还不无悲伤地说,他在父母的膝下没有得到一天的欢娱,“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

一身戎装的彼得

但康熙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位宽仁博大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十分关心他的成长。这位富有政治头脑、品性贤良的祖母,对他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他成为一代明君打下了坚实基础。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孙儿,教育他要“宽裕慈仁,温良恭敬”,甚至连一举一动都要“俨然端坐”,中规中矩。

康熙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可谓“全能皇帝”。正是这种严格认真的教育,孕涵了康熙雄浑博大的学识修养,培养了康熙果断坚韧的人格力量。

康熙的一生,既能纵横疆场、运筹帷幄,又能经世济民、安邦治国,达到儒家标准的“内圣外王”境界。在中国历史上,也可称得上“千古一帝”。

命运多舛的少年彼得

在地球的另一端,比康熙晚十八年出生的沙皇彼得同样命运多舛。他来之不易的皇位,显得更为血腥。彼得的父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老年得子,欣喜若狂,对彼得宠爱不已。可惜好景不长,彼得年仅四岁,老沙皇突然病逝,势单力薄的彼得母子命运岌岌可危。彼得十岁那年,经过一系列血腥的斗争,同父异母的索菲娅公主先发制人,以谎言和承诺赢得射击军的支持,兵围皇宫。拥戴彼得一派的皇后亲属纷纷人头落地,一颗颗血淋淋的头颅被挑到射击军的矛尖上。索菲娅阴险狡猾,翻云覆雨,在斗争中占据了上风。她给年幼的彼得以深深的影响,促使他崇尚暴力,对待敌人残酷无情。

和康熙幼年生活在野心勃勃的鳌拜的阴影下一样,彼得母子在索菲娅公主高悬头顶的利剑下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彼得虽然是名义上的沙皇,而真正的大权却紧握在索菲娅公主手里。彼得母子曾一度被索菲娅公主赶出莫斯科,流放乡间。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天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的彼得在首都之外,有如同脱笼之鸟,自由翱翔。与从小生长在深宫红墙内锦衣玉食的康熙不同的是,彼得不认为手工是贱活,他对实用技术有着疯狂的热情,办公室里有木匠、石匠、铁匠的全套工具,一生精通十二种手艺。然而彼得并没有只荒嬉沉醉于一己之好,他更讲求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对历史、地理、炮学、造船都充满浓厚兴趣。而他最如痴如醉的还是军事游戏。广阔的乡间成为他最好的训练场。他的儿童玩具几乎全部是由马刀、战鼓、小火炮组成。他十一岁就学会发射大炮,十三岁就会使用手枪和毛瑟枪。他在住所旁边构筑了带炮塔的兵营,周围挖了壕沟和阵地,他常常组织村里的小孩们玩打仗游戏,带领他们冲锋陷阵。

后来,年幼的彼得心血来潮,竟向索菲娅公主申请索要一批真枪实弹。索菲娅暗暗欢喜,这个羽翼未丰的小子,一直是威胁她独霸王权的一块心病,如今眼见他玩物丧志,不问世事,索菲娅求之不得,不禁喜从中来。她不但送去了大批枪支弹药,甚至还送去了大炮并给予了正式的编制。索菲娅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些看似玩闹的游戏断送了她的权柄。

彼得搜罗了一批外国军人,招募了六百名童子军,立志将他们训练成纪律严明的军队。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担任了鼓手。他甚至举行真枪实弹的军事演习,导致他的二十名“士兵”丧命。而这些与彼得玩耍长大的孩子,后来有不少人成为他的重臣,比如儿时当过猪倌的雅古仁斯基当上了总检察长,卖过肉饼做过马夫的缅什科夫做了他的陆军大元帅,而这支童子军也成为俄国真正意义上的正式军队,精锐程度远远超过了政府当时控制的射击军。

当索菲娅公主终于认识到彼得原来是一颗即将孵化的蛇卵,为时已晚了。和康熙借摔跤角力的满洲少年“善扑营”智擒鳌拜一样,十七岁那年,彼得统领由他组建的“少年团”一举粉碎索菲娅公主的摄政集团,把这位凶残的女大公主关进了修道院,彼得开始行使皇权。

但不甘失败的索菲娅公主,趁彼得到国外学习之机,于1698年再次挑动射击军发动兵变,但很快被效忠于彼得的谢英将军成功镇压。这次彼得要新账老账一起算了。他以最残酷的方式惩罚敌人,下令杀死一千多人,那些已死去的贵族被从墓中挖出来鞭尸。他亲自挥舞马刀砍下叛乱射击军的头颅,还逼着大臣们跟他一道下手。他把叛乱者的头颅挂在索菲娅公主的窗外,他要让这个女人知道,和他作对就是这个下场。

彼得在一片血海中,建立起他的绝对权威。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法国传教士白晋的《康熙帝传》扉页

性格决定命运。现代心理学早已证明,人的早期经历对其性格形成至关重要。这条真理对康熙和彼得来说同样适用。康熙即位时年仅八岁,彼得即位时也只有十岁。他们都曾有过受制于人的傀儡皇帝经历,又以相似的暴力手段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王权,显示出过人的胆魄与能力。专制王朝血腥残酷的宫廷斗争,成为孕育他们早期性格的雷同土壤。但在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时,不同的文化底蕴,又锻造出他们不同的性格气质。少年时代那些以暴制暴的经历,使彼得终生崇尚强权,充满强烈的叛逆精神,推动他以疾风暴雨的方式抽打着俄罗斯一路飞跑;而康熙自幼酷爱中国的儒家文化,信奉恪守仁政宽怀的人生理念,并终生用它来治理中国。

二、截然相反的治国之路

康熙的政治蓝图

康熙和彼得都生活在由古代转入近代的关键时刻。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鞠躬尽瘁,勤政不怠,试图为国家开辟出一条富强之路。但康熙和彼得又都是由自己的民族所塑造出来的,他们注定将在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上并驾齐驱。康熙是浑厚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堆积起来的泰山雄川,彼得则是俄罗斯广袤原野上自由疯长的参天巨树;康熙好似一座严谨的广厦,彼得则是冲决一切的洪流。

康熙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君王之术,谨记祖母当年“得众则得国”的教诲,一生尊奉“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信条,他对于老百姓的仁慈宽厚,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康熙有一次出外巡察,路遇一人倒卧地上。拦挡圣驾非同小可,侍卫正要严加惩处。康熙立即加以阻拦,令人问明情况,得知他叫王四海,是个佣工,回家路上因为饥饿晕倒了。康熙说不要惊吓他,让人马上喂热粥救他。王四海喝了热粥之后苏醒过来了。康熙得知此人家里贫寒,又送他盘缠让他回老家。当今圣上的爱民功德,四处传扬。这件小事是康熙治国爱民的一个缩影。他常说,我不用长城,我用人心,人心就是我的长城!为了体现自己的“仁政”,他慎重使用皇帝对死刑犯的勾决权力,甚至于以牺牲法纪为代价,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全国仅仅处决十五名死囚。

中国历代皇帝都把“家给人足”作为最高的治国目标。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小农社会里,这不仅仅是家家户户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历代君主的政治理想,构成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康熙竭力维持的也是这样一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他清楚地给自己设计了为政的蓝图——“期于家给人足,百姓乐业而已。”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位六十一年中,康熙废寝忘食,鞠躬尽瘁。有时为追杀敌军,一连三天不下马,其骁勇与顽强绝非常人可比。他对送来的奏折是有奏必签,右手患病拿不住笔,左手也要执笔批签。即使秋季围猎习武,白天纵横奔驰,每晚仍不辞劳苦,与随行学士“举火读奏章”。《康熙起居注册》中真实地记载,他每天早上“未明求衣,辨色视朝”,把御案搬到乾清门前去办公,辰时准时上朝,御门听政。巡游在外也要在行宫的大蒙古包里按时办公,无论酷暑严寒,从不间断。清朝皇帝的御门听政,由于康熙的榜样一直到光绪都坚持下来。当时的法国传教士白晋以这样充满敬意的笔调记述康熙皇帝:

“他有处理复杂纷繁事务的刚劲毅力,他有制定、指挥、实现宏伟规划的坚强意志。他的嗜好和兴趣高雅不俗,都很适于帝王的身份。他为人公正,伸张正义,倡导德行,爱护臣民。他具有服从真理的性格以及绝对抑制情欲的克己之心。诸如此类高贵品德,不胜枚举……”康熙皇帝在政治上公正无私,按国法行事;在用人上任人唯贤,并把这些视为施政中严守的信条。因此,从未发生过因徇私情或出于个人利益而反对康熙皇帝的事件。

天道酬勤。当康熙终于看到天下太平,国势日盛之时,随即提出了“持盈保泰”的思想,构建百姓岁足年丰、人民鼓腹讴歌的社会图景。

用铁索勒激起俄罗斯向上

在另一条道路上,彼得则用严酷的鞭子赶着俄罗斯在近代化道路上一路急行军。

如果说康熙的勤政多少还受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时刻潜藏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所驱使的话,彼得则几乎是带着与生俱来的勃勃雄心,不惜一切代价“用铁索勒激起俄罗斯腾跃向上”!(普希金语)

他是一位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改革家,为了推行他的强国梦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用普希金的话说,彼得的某些诏令“是用鞭子写成的”。有一次彼得和首都警察局长乘车过河,发现桥梁出了故障。他觉得这是警察局长玩忽职守所致,不由分说给了这位局长一顿好打,以示警告。他说:“这是要你好好记住,一定要让大街和桥梁畅通无阻,以后你自己要多加巡视。”沙皇在给警察局长上了勤勉奉公的一课后,又挥挥手说:“上车吧,老弟!”

挥舞着鞭子的彼得并不是一味蛮横,他自己就是尽职尽责、身先士卒的楷模。彼得堡早期每年总要着几场大火,彼得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时任法国驻俄大使儒埃尔这样回忆沙皇亲自参与救火的场景:

我多次看见他第一个来到失火地点,雪橇里带上他的消防水泵。他参加全部的灭火工作。由于他的思想异常敏捷,他能立即判断出应采取什么灭火措施。他爬上房顶,哪里最危险就到哪里去。

人们说,彼得天生就是不知疲倦的“永动机”。他接过手来的俄罗斯实在是太蛮荒、落后了!当时,荷兰已辉煌了近百年;英国完成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上帝派来的大管家”牛顿对宇宙的认识带动了一个科学的时代;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带领下成为欧陆首强,巴黎是整个欧洲竞相模仿的对象……而此时的俄罗斯人,心灵完全处于封闭蒙昧之中。95%的人是极度贫困的农奴,每个女人要生十五到二十个孩子,半数的孩子生下来不到一年就贫病而死,多数人活不过四十岁。俄国人的文化水平非常低,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能识字的也超不过三个,连贵族地主和他们的子弟大多数也是文盲,平民中上过学的就更少了。寒冷严酷的冬天来临,人们只好待在屋里用酒精打发时光。俄罗斯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酒精麻醉自己,逃避现实。

彼得心急如焚。他迫不及待地要使他的祖国摆脱孤立落后、贫穷愚昧的状况。为此,他绝不容许任何俄罗斯人有半点松懈,首先从他自己做起。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和爱国者罗莫诺索夫赞美道:“无论在什么地方,这位伟大的君主都不仅用命令和奖赏,而且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激励臣民们努力工作。”

他向来一身几任,除沙皇外,他还以炮手、船长、团长、造船工匠等身份“为国服务”,并对各种身份的直接上级保持尊敬。从十九岁开始,彼得以下士的身份在军中服役,他甚至亲自驾驶小船英勇地攻击敌军战舰,在战斗中为迫击炮装填弹药。他在行军途中和士兵一起挨饿受冻,在肮脏的泥泞里摸爬滚打,有一次战斗中还被呼啸而来的子弹打穿了帽子。因战功晋升将军后,他要求人们不要拿他当皇帝,要称他为“海军少将先生”。在有生之年,他的个人用度从来没有超出一个海军将军的薪俸 (他到英国访问时结识一位女演员,分别时只赠给她4000卢布,女演员抱怨沙皇是个小气鬼)。他甚至到一个钢铁厂像普通工人那样劳动一天,用挣来的八块钱买了一双新鞋子。在一次接见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时,彼得伸出右手说:“你看,老弟,我是沙皇,但我手掌上有老茧,这些都是为了给你们示范。”

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深谙为君之道,他在《君主论》中说:“人们爱戴君主,是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感到畏惧是基于君主的意志。”彼得用铁和血为这段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他不顾一切地推行他的改革,一手导演俄罗斯高潮迭起的变革活剧。俄国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岑评论说:在他野兽般的巨掌中有俄罗斯的未来。

整个俄罗斯都在这位威武强悍的命运之王手中颤抖、嬗变。

为了排除干扰和反对,他动辄抡起棍棒殴打,强迫大臣执行命令,他的惩罚措施从小额罚款到没收全部财产,从折磨肉体、流放做苦役,直到处死,应有尽有。

彼得的改革将俄罗斯人推向忍耐的极限。直到最后连自己的儿子阿列克谢也无法承受,暗中积聚力量反对他的改革。一次酒宴后,醉酒后的太子终于忍无可忍地公然喊出:“注定要发生的事情总会来到的,我父亲和继母的朋友们将会尝到尖桩刑的滋味……”

1716年11月,太子阿列克谢叛逃了。经过战争威胁和一系列复杂的外交活动,彼得把太子从意大利抓回了俄国。他亲自参加了对太子的刑讯。在审讯中,阿列克谢对叛逃行为供认不讳。他承认不仅想煽动叛乱,血洗俄国,如果一朝登上皇位,还要将父皇彼得的所有改革措施一笔勾销,恢复到从前的旧制度。他声称自己是俄罗斯古老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的维护者,因此坚信民心在自己这一边。

彼得锐意改革,而太子却想走回头路。一旦太子的计划付诸实施,彼得的种种努力必将付之东流。对于这个倒行逆施的儿子,彼得表现出了惊人的残忍。他对太子说,我连自己的肚子都不珍惜(彼得曾在一次战争中差点被击中),我怎么会容忍你的放荡行为呢?他参与了拷打以及致儿子死亡的整个过程,平静地目睹儿子因为经受不住拷打而浑身颤抖。在太子死去的第二天,一位欧洲外交官惊奇地发现,彼得照常出席了一系列国务活动,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在所有反对改革的风波中,即便是自己的母亲、叔叔、岳父、儿子,彼得也会断然与之决裂!

(摘自《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猜你喜欢

索菲娅康熙彼得
彼得,彼得,吃南瓜
彼得潘
康熙朝南府、景山机构的设立与演变
彼得潘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彼得兔的故事
沙特首位“机器人公民”想要孩子
没有什么来不及,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节选)
火车奇遇
康熙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