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金融生态服务襄樊经济
2010-03-09陈万和
文/ 陈万和
今年以来,全国货币供应持续放缓,新增贷款平稳回落,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的信贷却不断增加,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一、保持了良好的金融运行态势
2009年,襄樊市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年实现了经济逆势上扬、信贷快速扩张的目标。特别是金融部门顺势而为,积极有效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1000亿元和500亿元两个重大关口,信贷增量“超历史”,信贷增幅“超全国、全省”,新增贷存比“超预期”,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今年以来,伴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改善,金融部门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内涵的正确把握,全市金融运行继续呈良好格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信贷投放在去年快速扩张的基础上继续上冲,实现了“两个高于”。
1.贷款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襄樊信贷增量一直保持在全省前三甲的状态,今年7月末,全市银行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625.8亿元,比年初增加101.23亿元,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6.78百分点和6.07个百分点,有效发挥了金融对经济的输血作用。
2.信贷资金运用比例高于去年。7月末,全市银行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210.14亿元,比年初增加155.86亿元,增长14.78%,同比多增4.88亿元。长期困扰地方的贷存比过低、存差过大问题有所缓解,是近三年最好的水平。
(二)信贷项目结构得到有益调整,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1.实质性投放贷款增多。去年在超常规投放的背景下,全市票据融资余额曾一度高达40多亿元,1~7月份增加24.82亿元,而今年到7月底票据融资余额只有19.18亿元,比年初减少5.23亿元,一正一反就影响贷款反映30.02亿元。这种“票退贷进”现象应是一种有利于扩大对地方经济实际支持的积极变化。
2.银行信贷领域和企业贷款面扩宽。纳入信贷统计的20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贷款获得增加,其中制造业贷款增加额最多,是银行贷款结构优化的有力体现;上半年全市新增办理贷款卡企业337户,与银行新发生信贷关系企业745户,有524家企业在各金融机构获得500万元以上的信贷支持。
3.投向县域贷款的比重增大。截至7月末,全市县域贷款余额195.67亿元,比年初增加28.56亿元,同比多增7.36亿元,增长17.09%。
(三)金融创新扎实推进,金融服务亮点频现。
1.政银企合作走向丰富多元。全市开展了多层面、宽领域的政银企合作,仅通过人民银行协调组织的就有金融部门与各种类型企业家进行银企对接及企业金融知识培训、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行等活动。
2.信贷产品创新形成联动效应。辖区内不仅巩固、推广了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行业协会+担保基金+银行”信贷模式,而且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其它创新性信贷产品。
3.服务银企对接开始向网络化、常态化方向发展。为实现资金供求链的有效对接,市政府组织金融办、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尝试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经常、对接不经济等问题,经过约半年的筹划、准备,“襄樊市金融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于2010年4月1日成功上网运行,并开始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2009年7月2日,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和市委书记唐良智为中信银行襄樊分行揭牌。
二、全市信贷投放进一步增长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总体判断。
从经济现状、发展潜力及金融生态质量看,襄樊已进入信贷投放的快车道,今后每年都会保持100亿元以上的信贷增量,经过几年的努力,信贷规模将逐步达到与GDP相适应的水平。就今年而言,如果不出现特别的政策调整情况,信贷投放将在去年快速扩张的基础上继续实现较高增长,全市贷款余额到年底突破700亿元的目标可望实现。展望未来,襄樊金融将异彩纷呈: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壮大,金融要素市场更加发达,金融服务功能更加完善,金融杠杆作用更加有力。同时,也必须高度关注后危机时期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等方面带来的变化。
(二)襄樊自身保持较快信贷增速的有利条件。
1.省域副中心的优势和良好的经济表现将使襄樊逐步形成资金洼地。襄樊自2008年跨入千亿元(GDP)俱乐部以后,经济明显呈逆势上扬和加速发展态势,在经济危机中去年仍然有增长15%的良好表现。目前,全市正处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和结构调整期,在汽车产业、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纺织机械等方面出现了很多的信贷载体。正因为如此,襄樊的金融开放战略在今年取得更大进展,光大、招行等新金融机构的进入,对激活襄樊信贷市场大有促进,信贷总量必将进一步扩大。
2.持续改善的金融生态状况为襄樊扩大信贷投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几年来,全市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环境、法制环境、诚信环境、市场环境及银企关系等都出现积极变化,经济金融互为促进,合力作用增强,“信用襄樊”的形象开始树立,连续6年获得湖北省“A级信用市州”称号,辖内7个县市区全部进入“最佳金融信用县市”行列。
3.全市可用信贷资金来源充裕。在500多亿元的“存差”中,剔除准备金、拨备等占用,全市可用信贷资金量在300亿元左右。所以,“贷存比”低,既是差距,更是潜力。目前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各行储备在三季度投放的贷款规模就达61.4亿元。
(三)必须正视当前扩大银行信贷投放的一些制约因素。
1.宏观政策基调、信贷增量安排及历年信贷投放规律决定了今年七月份以后贷款不可能有大的增长。
2.严格的监管政策和调控措施将使部分领域的贷款增势放缓。去年以来增势强劲的房地产贷款面临减速,随着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接包和清理的不断推进,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防控力度大幅度加强,不仅大大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增加,部分违规贷款可能被清理导致余额下降。
建立小企业信贷“信贷工厂”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3.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存在多重障碍。虽然2010年是信贷结构调整年,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的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是银行支持的重点,襄樊也有汽车、纺织、化工医药等优势产业,但相当部分发展水平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新上项目规模不大、自有资金不足等问题,在信贷支持上存在一定障碍。加之内部固有观念、习惯及逐利等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生产性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放大了银行资产负债错配的风险。
三、实现信贷扩张的路径建议
(一)政府部门突出抓好金融生态建设,努力创造扩大信贷投放的有利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资金在区域间的流动,取决于一个地方的金融生态环境。内陆城市应以保持整体较高的信用级别,使大量资金停留或回流到辖区,逐步形成资金洼地为目标,切实抓好有利于扩大信贷投放的促进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培植市场经济主体,努力“做多、做强、做优”企业,扩大信贷载体。在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政府搭台,银企唱戏”活动,还要积极探索新的银企对接方式。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政府信用风险,建立政府偿债长效机制,这是吸引银行信贷持续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长久之计。
(二)银行部门突出抓好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金融服务工作,努力发挥金融促进支持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鉴于内陆城市主要是中小企业支撑经济发展,银行必须将金融服务的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在正视中小企业贷款操作成本高,或风险大、贷后管理任务重等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首先从摒弃固有观念入手,解决好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积极作为,勇于创新,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周转快的特点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通过普遍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门机构,制定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功能。在强化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信贷尽职免责规定,消除基层信贷人员营销中小企业的思想包袱,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覆盖面。
(三)企业要突出抓好自身金融及信用意识的培育,努力提高运用金融资源的水平。
针对内陆城市相当部分法人企业、甚至规模以上的企业都无信用纪录的状况,当前迫切需要广泛开展企业信用意识的培育,促使部分企业摒弃小农经济意识,学会并敢于“借船出海”、规范运作,提高与银行交往的信用级别,加强沟通,消除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贷款受阻。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企业家要通过积极参加银行产品推介或信用评级等活动,主动与银行家交朋友,主动表达融资意愿,主动展示其产品及市场前景,以便及时进入银行信贷视野,成为银行现实或潜在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