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2010-03-07汤放华苏薇

关键词:空间结构城市群城镇

汤放华,苏薇

(1.湖南城市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2.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城市群是区域内众多城市通过紧密联结和有序分工后形成的城市有机体,是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具有动态性、空间网络结构性、连续性和开放性[1].城市群空间结构是城市群社会经济活动结构在空间上的投影,其演化过程是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制度变迁的综合反映.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湘中偏东,是由长沙、株洲、湘潭3个主要城市及其周围众多职能各异的大小城镇形成的地域综合体,是湖南省城镇最密集的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轴心区域,处于中国“弓箭型”经济发展格局中的经济增长点和南方重要的十字路口(图1).

图1 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位置Fig.1 Spatial posi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二战”后,世界城市群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群高度发展的地区,且侧重于网络城市内部水平联系的描述和测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群空间研究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中国中部地区的崛起而发展的,如罗海藩等[2]、朱有志等[3]、秦尊文[4]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规模重构进行了研究;曾万涛[5]、李立辉等[6]对长株潭的空间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朱翔等[7]、周国华等[8]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进行了分析,王良健等[9]运用分形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以上研究主要是关于长株潭空间结构的范围、特征及定性的优化策略等,对新出现的空间结构要素的研究尚浅,从形成、发展过程的角度,动态地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较少.笔者研究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阶段及特征,分析其演化规律,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展望,对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合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条件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以自然环境为载体,受社会文化特征、工商业发展基础、社会制度等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的形成受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很大,且随着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社会体制的变迁,其空间结构演变的条件发生着变化(表1).

表1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条件Table 1 Evolution ondition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2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阶段界定标志(一是新中国的成立,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三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和演变条件,将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分为传统经济时代(1949年以前)、计划经济时代(1949—1977年)、转型经济时代(1978年以后)3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区域空间格局.

2.1 低水平离散点状的传统经济时代

在传统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条件对区域空间初始格局的约束较大,区域间关系受封建社会严格的行政区划层次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结构影响,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城镇之间也不能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发展,整个区域城镇横向的经济联系度不强,空间分布的凝聚态特征不明显,呈现出低水平离散点状的区域空间格局.这种格局主要反映在产业空间格局和交通网络的空间格局上:产业空间格局以农业为基质,种植的农作物和主要农副产品几乎没有区际差别,虽然不同城市的手工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生产规模小,区际间交换量少,因而导致了城镇各自独立发展的格局;交通运输主要以湘江及其支流的水运为主,各城市之间无联系或联系比较弱.古长沙因“川泽之阻”的自然防卫优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了楚国的军事重镇,之后随农业、商业、手工业而发展起来,并一直是湖南的政治中心.湘潭因涓水、涟水、湘江下游的水运优势曾一度出现繁荣,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区域乃至整个湖南的商业中心.

2.2 低速均衡的计划经济时代

社会制度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行政区划的变更、交通设施的改善,促进了长株潭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核心城市的迅速形成.国家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同时,采取“重点建设,稳步推进”的城市发展方针,大大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在此期间,湖南省工业和城镇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长沙、湘潭、株洲等地.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提出全面大办工业,使得工业化迅猛扩展,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壮大和交通条件的改善,长株潭区域成为湖南省的经济增长引擎和省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最高级节点,长株潭城市群开始显现雏形:长沙为首要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轻工业基地;湘潭是以电机、钢铁为特色的工业城市;株洲因交通和工业的发展,迅速崛起为区域的核心城市之一,是区域的交通枢纽和重工业城市.分布格局由历史上长期的两城(长沙、湘潭)共存的局面变为三城鼎立(长沙、株洲、湘潭)的格局,地方城镇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骨干城镇.计划经济下,长株潭区域空间结构呈现出城乡二元隔离的格局:城乡分治,城乡之间缺乏流动,城市及其工业得到有限发展,乡村因缺乏积累而得不到发展,城乡产品价格出现“剪刀差”,城市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布局等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区域空间结构完全由政府一手塑造.在大约 30年的计划经济年代,受自上而下力量管制的长株潭区域空间处于一种理性的计划均衡状态,是一种计划空间,也是一种生产性空间.2.3 非均衡极化的转型经济时代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非农人口比率迅速上升,非农活动频繁,城乡第三产业得以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郊区的土地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城市产业、商业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向外扩散,人口就业空间从郊区向市区转移.人口集聚的城市化和人口扩散的郊区化大大加快了城市中心区和近郊区的一体化进程,产生了“人与商品强烈、频繁交互作用”[11]的城乡一体化区域,从而促进了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进.伴随经济体制转型、城市与乡村发展战略转型、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以及区域与城市规划调控手段的转型,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得以重组:空间差异不断扩大,空间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和升级,城市的空间组织功能日益重要,各种空间通道快速建设和完善,产业和企业布局快速调整和优化,等级结构日趋复杂,流动性激增.可见,转型经济时代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是一种非均衡的、不断极化的空间格局.

3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是由点、线、面、网络、等级、流六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各要素各自演化规律的综合作用形成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整体的演变规律.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期,主要是点、线、面等实体要素起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等级、网络、流等软要素对空间结构演进的作用越来越大.

3.1 城镇节点的演化规律

从传统经济时代到转型经济时代,长沙、株洲、湘潭等城镇个体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功能不断分化演进;区域城镇之间的分工与联系不断加强,从孤立离散的状态演变成为有机联系的城镇体系,其综合演变形成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的格局(表2).

表2 城镇节点的演化规律Table 2 Evolutionary rule of urban node

表3 城镇通道的演化规律Table 3 Evolutionary rules of urban channel

3.2 通道的演化规律

通道的演化主要表现为通道类型的演化和通道质量的提高,对空间演化的影响,由传统经济时代的河流及低等级公路发展到计划经济和转型经济时代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对空间扩展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表3).

3.3 空间域面的演化规律

长株潭区域空间发展由均质型地域演变成非均质型极化空间,城乡二元性加强,城市核心区向外围扩散,导致二元性削弱,出现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态势(表4).

表4 城镇空间域面的演化规律Table 4 Evolutionary rule of urban spatial domain surface

3.4 等级的演化规律

随着长株潭区域的发展,城市节点、轴线、域面、网络、流的等级不断增加,空间结构各要素等级在不同的尺度空间发挥作用,最终形成区域的协调发展(表5).

表5 城镇等级的演化规律Table 5 Evolutionary rules of urban grade

3.5 网络的演化规律

随着长株潭区域演化条件的不断变化,区域的网络要素从无到有,功能越来越强,各网络节点的网络权力不断增大,网络功能不断完善(表6).

表6 城镇网络的演化规律Table 6 The evolutionary rule of urban network

3.6 流的演化规律

长株潭区域低速发展时期的流非常低,流速很慢,流的内容少,主要表现为人流(人口的迁移)和初级的物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的空间逐渐扩大,流的速度加快,流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在转型时期,科技的进步使得技术流和资本流快速增长,区域由封闭走向开放,人口和生产要素处于快速流动之中,信息的传递和转移也随之加快(表7).

表7 城镇流的演化规律Table 7 Evolutionary rules of urban flow

4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

4.1 各要素的演化趋势

在信息时代,超越任何距离限制的信息传输使得城市发展的要素流动更加便捷,生产和居住的所在地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进而使城市空间的集聚和分散变得更容易[12].其空间结构各要素的演化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表8).

表8 未来时代城市群空间结构各要素的特征Table 8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lement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future

4.2 整体演化趋势

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市场化、全球化与信息化促进城市群发育完善,长株潭区域空间将呈现出新的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网络结构特征,区域一体化程度提高,城市之间呈网络状联系和枢纽-节点联系,基于信息化和生态文明化的空间紧凑发展与空间重组,大城市呈组团状发展:从全球化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看,长株潭城市群将形成流动空间-承转空间-地方空间,并沿区域发展轴线形成长株潭至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醴陵五大牵引空间体系;从信息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看,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将基于流程再造,实现空间重组,形成长株潭核心城市群,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五大地方都市圈以及各自的特色城镇带的空间格局;从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看,长株潭城市群在步入后工业时代后,会出现高水平的城市群景观,也会出现区际和谐、城乡和谐、人地和谐的空间结构格局,未来的城市群将走向城镇连绵带形成阶段.

5 结 语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的综合作用体现出演变过程的规律与特征,形成城市群空间的整体格局.未来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将强化三大基础工程,即完善社会公正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科学配置政府职权、完善行政程序与规范政府权力[13].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化会受到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城市原有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将消失于一个高度发达的区域网络之中,城市与区域之间不再是一个静止空间,而是一个在地域和功能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动态弹性空间,形成“一心(指长株潭三市交界的三角地带)、一带(指湘江生态风光带)、多廊道多斑块(指利用区域内的河流、山体及丘陵串联城镇绿化隔离带、农田等)”的立体化、复合型网络状生态空间结构,在基于景观生态格局生态基础设施保护的基础上,按照组团方式对区域的各种功能空间进行重组,促进区域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人类自身的宜居性,形成具有国际品质的宜居生态组团式城市群.

[1] 姚士谋.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1-5.

[2] 罗海藩,童中贤,韩未名.湖南城市蓝皮书——长株潭城市群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

[3] 朱有志,童中贤.长株潭城市群重构——“两型社会”视域的城市群发展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4] 秦尊文.首位城市与捷夫法则的验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0-23.

[5] 曾万涛.向心发展:我们的必然选择[N].湖南日报,2006-12-05(01).

[6] 李立辉,杨志.长株潭交汇区的农村城市化建设问题研究[J].台声﹒新视角,2006(1):274-275.

[7] 朱翔,周国华,贺清云.推进湖南城市化进程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258-276.

[8] 周国华,唐承丽,朱翔.长株潭城镇群体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热带地理,2002,22(4):330-334.

[9] 王良健,周克刚,许抄军,等.基于分形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6):74-77.

[10] 汤放华,陈修颖.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特征、格局和模式——长株潭城市群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39.

[11] 马昂主.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联系——亚洲发展中地区空间经济转变的新理论框架[J].经济地理,1994,15(1):11-15.

[12] 甄峰.数字化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构想[J].人文地理,2000,15(2),49-52.

[13] 彭澎,刘焕.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强化三大基础工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1-4.

英文编辑:罗文翠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城市群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文化边城镇远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