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段食管癌不同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

2010-03-02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剂量学原发灶靶区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放化疗科,江苏扬州,225001)

放射治疗是上段食管癌(包括颈段、上胸段)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临床上通常采用先大野照射,再缩野对肿瘤局部加量的治疗技术。但由于受脊髓耐受剂量的制约,无论是常规治疗技术还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3 DCRT)都很难进一步提高治疗剂量。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可对射野内各点的输出剂量按要求进行调制,从而使靶区三维剂量分布更加适形,显著改善靶区剂量均匀性同时减少周围器官的照射,有望进一步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1-2]。作者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比较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中3 DCRT与IMRT的剂量学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放疗科2008年开展的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 22例。其中女9例,男 13例,中位年龄51(44~67),均为首程放疗。

1.2 体位固定和CT扫描

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下垂至身体两侧,采用头颈肩模固定。在GE 16排、70 cm孔径CT下进行自由平静呼吸CT无间断扫描,层厚5mm,扫描范围全颈部和胸部,获得CT图像后通过专用网络传输到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1.3 靶区、危及器官定义

应用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在CT影像上勾画出临床靶区(CTV),包括可见的肿瘤原发灶并在其上下外放2~3 cm,左右、前后外放1.5 cm;计划靶区(PTV)包绕CTV及颈段食管旁淋巴结、颈深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上胸食管旁淋巴结,上界达到环甲膜。定义脊髓和双侧肺为患者的危及器官(OARs)。

1.4 放射治疗计划设计

CTV剂量使用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设计治疗计划。瘤床局部加量至6 500 cGy。3 DCRT:首先对PTV采用4野等中心照射,尽量避开脊髓,200 cGy/次,总剂量5 000 cGy,1次/d,5 d/周,共25次。然后用3野等中心或两前野加滤板方式单独对 CTV加量 1 600 cGy,200 cGy/次。如此,CTV照射共32次。

IMRT:采用6MV X线照射,5野均分(0°、72°、144°、216°、288°)布野方式进行逆向动态优化设计。PTV为180 cGy/次,总剂量5 040 cGy;CTV为230 cGy/次,总剂量6440 cGy,1次/d,5 d/周,共28次。剂量-体积约束条件为:PTV、CTV内最大剂量≤105%的处方剂量,最小剂量≥95%的处方剂量;脊髓1%体积接受照射的最大剂量D01≤4 000 cGy,双侧肺接受20 Gy的体积百分比V20≤20%。各约束条件的优化权重大小顺序为:CTV>PTV>脊髓>双侧肺。

1.5 评估指标

①PTV、CTV: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和平均剂量(Dmean);以及至少接受相应处方剂量水平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 95%、V 100%、V105%;

靶区剂量不均匀性指数(H I)[3]:

H I=D5%/D95%

其中D5%和D95%分别是5%和95%靶区所受的照射剂量。HI值越大(越远离1)说明该计划的脊梁分布均匀性越差。

靶区适合度指数(CI)[4-5]:

其中VT为靶体积,VT.ref为参考等剂量线面所包绕的靶区的体积,Vref为参考等剂量线面所包绕的所有区域的体积。CI取值在0~1,越靠近1说明靶区适合度越好。

②OARs:脊髓1%体积接受照射的最大剂量D01;双肺接受20Gy的体积百分比V 20和双肺的平均剂量Dmean。

2 结 果

2.1 靶区剂量学比较

由表1可见2种计划的靶区覆盖率V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的靶区覆盖率明显优于 3 DCRT;就PTV、CTV的Dmax而言,3DCRT与IMR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 PTV、CTV 的Dmean和 Dmin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的PTV、CTV对应的Dmean和Dmin更接近处方剂量,3 DCRT的PTV最小剂量不到处方剂量的50%。

由表2可见与3 DCRT相比,IMRT的CI、H I均更接近1,说明其靶区适合度和靶区剂量均匀性相对更好;此外,就 PTV、CTV而言,PTV的CI较CTV接近1,而H I却相反,说明PTV的靶区适合度较好,而靶区剂量均匀性不如CTV。

2.2 OARs剂量学比较

由表3可见,IMRT与3DCRT相比脊髓D01明显降低,双肺 Dmean、V 20略有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比较

表2 2种计划的CI和HI比较

表3 2种计划的OARs剂量学比较

3 讨 论

3DCRT和IMRT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在肿瘤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能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和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6-7],降低放疗引起的毒副反应。但因颈段、胸廓入口处及上胸段食管由于其所在身体部位的厚度差异大,食管的位置距体表的距离在纵轴方向自上而下变化很大,而其靶区常常与脊髓的关系密切,对发生在上述部位的食管癌进行放射治疗时,应用照射野强度均匀的3DCRT技术难以达到靶区剂量均匀性的要求,并且时常因为避免脊髓最大受量超过4 500 cGy,刻意牺牲一部分靶区,导致靶区覆盖率也急剧降低。此外,对上段食管癌采用先前后野照射至3 600 cGy,再用电子线补量,最后对肿瘤原发灶区X线加量的方法,经笔者计算脊髓受量往往会超过4 500 cGy,达5 000 cGy以上。而IMRT应用在上段食管癌时,因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在保证在脊髓受量尽可能低的情况下,靶区均匀性和靶区适合度均优于3 DCRT,使靶区接受高剂量的照射,与3 DCRT相比其最大值较小,最小值较大,平均剂量更接近处方剂量,这与本文所得出的靶区剂量不均匀性指数的趋势是一致的。虽然采用IMRT技术时,由于布野方式的原因导致双肺Dmean、V20略高于3DCRT,分别为(799.43±22.25)cGy、(16.89±0.60)%,但仍低于双肺耐受剂量V20≤20%、Dmean<1 300 cGy的要求。

IMRT治疗采用与3 DCRT不同的分次治疗剂量,两者达到相同的生物效应时,分别需要多少照射次数和总剂量,可以用LQ公式来计算。根据已知条件,采用IMRT时,PTV为180 cGy/次,总剂量5 040 cGy;CTV 为 230 cGy/次,总剂量6 440 cGy,1次/d,5 d/周,共28次,计算得到其生物效应相当于采用3 DCRT时,对PTV进行23次照射,总剂量4 600 cGy,对CTV进行35次照射,总剂量7 000 cGy。可见在IMRT可以使肿瘤原发灶获得更高的生物等效剂量,并且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的照射同时开始、结束、减少摆位误差,避免不必要的冷点和热点。

总之,使用IMRT技术对上段食管癌进行治疗时,采用共面、等角度布野,计划设计过程简单,效率也高,可以同时使原发灶和预防区得到满意的剂量分布,靶区剂量均匀性和适合度得到很大改善。原发灶可以获得比3 DCRT更高的等效剂量,有利于提高肿瘤控制率。

[1] Bos LJ,Damen EMF,Boer RW,et al.Reduction of rectal doseby integ ration of boost in the large-field treatm ent plan for prostate irradiation[J].Int JRad Oncol BiolPhys,2002,52:254.

[2] 李莉萍,杨超凤,周桂娥,等.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照射技术的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5):554.

[3] 武新虎,李丹明,朱锡旭,等.食管癌术后三种放疗方案的对比研究[J].医学研究生报,2007,20(8):838.

[4] 傅卫华,王绿化,周宗玖,等.上段食管癌SIB-IMRT治疗计划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25(3):337.

[5] Bragg C M,Conw ay J,Robinson M H.The role of in 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arotid tumors[J].Int JRad Oncol Biol Phys,2002,52:729.

[6] 戚秀荣,张树平.基于食管癌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3):192.

[7] 武莉萍,张如楠,张巍巍,等.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生化调节同步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转移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5(5):508.

猜你喜欢

剂量学原发灶靶区
骨髓限量调强放疗治疗晚期宫颈癌患者的剂量学研究及毒性反应
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内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水平变化分析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MRI影像与CT影像勾画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放疗靶区体积的比较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临床剂量学研究进展
鼻咽癌三维适型调强放疗靶区勾画的研究进展
T2期鼻咽癌旋转调强与固定野动态调强计划的剂量学比较研究
VMAT和IMRT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