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碳汇产品的生产成本分析——以云南省鹤庆县退耕还林工程为例

2010-02-26蔡凡隆

四川林业科技 2010年6期
关键词:鹤庆县营林物资

韩 枫,蔡凡隆

(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 成都 610081)

1 林业生产成本的定义

中国林业生产成本调查的成本收益核算资料所指林业生产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定数量林产品而耗费的各种物资投入和劳动的总和。包括以实物或资金形式支付的各项生产资料费用、自有或雇佣的劳动力费用、土地费用及与生产有关的管理性支出等,是形成林产品价格的基础[1]。营林生产成本作为生产和销售林产品过程中所支付的货币总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生产过程中一次性消耗的生产资料费用,如种籽费(种苗费、仔畜费)、肥料费(饲草、饲料费)、农药费(畜禽医疗费)、燃料动力费、农膜、地膜费等;②生产过程中被部分消耗或需要多次使用才能全部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摊销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费、小农具购置费、产役畜分摊费、农用水利设施折旧费等;③直接生产者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报酬;④经营管理费和销售费用;⑤与生产有关的其他费用,如贷款利息、保险费等。

2 生产成本对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影响

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由森林碳汇项目的投资者(需求者)、森林碳汇项目的具体经营者(供给者)和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环境三部分构成,而供给者是其中最重要的部份。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否激励更多的供给者参与森林碳汇交易,关键取决于供给者能否从森林碳汇交易中得到较高的收益,而供给者期望拥有较高的收益就必然要求其提供产品的低成本化。供给者参与森林碳汇交易过程的成本有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其中生产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生产者是否愿意积极地参与森林碳汇交易活动,决定森林碳汇交易市场产品供给者的数量最终直接影响到森林碳汇市场的活力和发展。因此尽可能地降低供给者的生产成本成为解决如何促进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的关键。

3 森林碳汇交易的生产成本分析

3.1 鹤庆县森林碳汇生产成本结构及特征分析

3.1.1 鹤庆县森林碳汇产品单位面积生产成本结构分析

据实地调查,鹤庆县在森林碳汇产品生产中,经营林地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用工作价(即劳动力费用)、物资费用、税收和成本外支出这 3个主要部分。物资费用主要包括化肥、畜力、种苗、农药、农家肥、排灌和机械作业等费用。税收和成本外支出是从林业生产效益中提取的部分,是农民使用土地、进行林业生产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表 1)。

表 1 鹤庆县营林单位面积生产成本构成

从表 1看出:鹤庆县营林单位面积生产成本2002年 ~2008年逐年增长,增长幅度高达63.40%,年均增长 8.52%。用工作价占生产成本的比重稳定在 16.0%左右,2002年最高,占17.5%,2003年最低,占 14.4%;物资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在 74.0%左右,2006年最高,占 75.0%,2002年最低,占 73.2%;税收及成本外支出在10.0%左右,2008年最高,占 11.0%,2003年最低,占 9.2%。由此可见,物资费用一直在总生产成本中比重较大,因此,控制物资费用是降低总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

3.1.2 鹤庆县营林单位面积物资费用结构及特征分析

总体来看,物资费用中直接费用始终占最大比重(表 2),在物资费用构成中,种籽(含种苗)费用比重最高,其对营林生产成本影响也较显著。其次为机械作业费、畜力费、农家肥费、排灌费和农药费。种籽、农家肥、化肥、农药和畜力是反映生物型林业生产技术的物资投入项目,上述项目的比重之和自2002年的 43.8%上升至 2008年的 83.1%,同期反映机械型林业生产技术的物资投入项目—机械费用比重自 2002年的 6.4%升至 2008年的 9.1%,这“两升”现象,说明该地林业生产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出现了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逐渐转变的倾向。机械的使用水平持续上升,会加剧劳动力过剩与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农药费用持续上升,说明了病虫害现象较为严重;排灌费用上升,说明林业用水的经济代价提高。事实上,林业现代化并不是指生产工具机械化,林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应用和推广适合营林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条件的现代化林业生产技术。以鹤庆县现实而论,该地经济水平不高,农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单个农户无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购买生产用的机械工具上,再加之该县 80%的营林区为 15度以上的坡地,因此也不适于大型机械参与林业生产。但该地较适合发展畜牧业,95%的农户家中都饲养了用于耕作的牲畜,因此使用一定的畜力进行耕作不仅可以减少机械对劳动的替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推进发展林区畜牧业、饲养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也相应的调整了该地的产业化结构,促进了产业多元化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表 2 鹤庆县营林每公顷物资费用结构 单位:(元)

3.1.3 鹤庆县营林生产单位面积用工量特征分析

鹤庆县营林生产中直接用工数量始终占最大比重,再次说明农户仅处于林业生产的直接操作环节。产前、产后的购买、销售、运输等需要从外部获得服务,而这些需要支付的费用,也要计入生产成本中。发展农村地区的林业生产服务行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水平。

营林生产中的用工数量水平自 1995年以来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78-2001)》资料计算,至 2001年,24年间用工数量下降 60%左右。同期用工作价上升近 5倍;劳动日工价从 1978年平均 0.8元升至 2001年平均 12元◦d-1,上升 93.3%[2]。用工数量下降,既可能与林业生产中采取先进生产技术从而节省人工有关,也和长期以来土地资源持续减少有关,联系前文述及物资费用上升的分析,可以认为林业生产中的确存在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所述,作为劳动力计价基础的劳动力负担人口数在减少,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导致用工作价上升。

3.2 鹤庆县森林碳汇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营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直到己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时,国家长期以来采取的是农林业支持工业的政策,削弱了林业的地位。实践证明,在工业化初期,普遍存在林业支持工业的现象,而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则应支持林业的发展。目前在该县工业取得发展并已形成较有特色且创利较高的工业部门(烟草业)的情况下,工业支持林业的力度却太小,造成如林用机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该地 6种主要林种这 4项费用及与其有关的排灌费之和 2008年比 2002年分别增加 1 079.52元、1 264.80元、907.68元、462.88元、623.04元和 1 442.72元,其中由于价格变化使其分别增加 790.08元、793.12元、621.60元、253.60元、441.92元和 997.92元,分别占这几项费用增加量的 73.2%、62.7% 、69.2% 、54.9% 、70.9%、69.2%。

3.2.2 林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加大了人工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该县林业劳动生产率己有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家和地方的有利政策支持该地农民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而到 20世纪 90年代以后,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大为降低,而同期劳动日工值却从2.9元增加到 9.5元,增幅为 227.6%,年均增长14.1%,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远低于劳动日工价提高幅度,从而使人工费不仅大幅提高,而且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也明显提高[4]。该县林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林业劳动力素质低、土地经营规模小等原因造成的。

3.2.3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导致营林生产成本增加

据作者调查统计,该县营林树种有木豆、金合欢、银合欢、黑荆、苦楝、木柏 、刺柏 、车桑子、桉树等9种主要树种。但是由于树种选择不恰当,没有很好的做到因地制宜,所以这些树种在该地长势不是很好,一般成活率较低,农户补植补造的现象较为普遍,相应的增加了该地农户的营林生产成本。如该县的朵美乡下河川村地处干热河谷地区,年降水只有 500mm,虽然靠近金沙江,但是由于灌溉基础设施不到位,无法引金沙江水灌溉,因此缺水问题极为严重。该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靠从山上的水源点接管引水灌溉,在营林生产成本中铺接引水管道的费用就占了 37.8%。大部分村民还处于靠天吃饭的营林被动阶段。该村主要种植的树种是车桑子和木豆,这两种树种不适宜在当地生长,总成活率仅有20%,最高成活率也不过 45%~50%左右,并且补植补造的成活率也没有超过 50%。该村农户补植补造投入较多,与该乡其它生产条件较好的村种植同类树种的地块相比,多投入了近两倍多的资金。据作者调查,在鹤庆县与上述朵美乡下河川村在营林中出现相同问题的乡镇仍屡见不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多数乡镇在干燥季节林火频发,火灾对林木威胁较大,也极大的影响了林木的成活率。

3.3 降低鹤庆县森林碳汇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

3.3.1 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该县宜林地、水等自然资源缺乏,依靠传统的自然资源高投入的潜力己经很少,只能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降低单位林产品的生产成本。因为目前该县科技贡献率只有19.0%,通过科技进步,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以增加林产品质量,降低营林的生产成本的潜力很大。具体为:加强良种繁育,实现良种化,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综合防治病虫害的力度。

3.3.2 创新经营模式,降低生产成本

主要是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突破所有制界限,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突破行业隶属关系的界限,通过“农户 +农户”、“公司 +农户”、“合作社 +农户”等不同方式,把经营规模小的千家万户组织起来,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从而降低营林产前生产成本、产中生产成本和产后生产成本,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3.3 加大工业支持林业的力度,降低生产资料成本

目前该县工业己有很大发展并己形成较有特色的工业部门(烟草业)的情况下,也应到了工业支持林业的时候了。工业支持林业主要表现为工业为林业提供物美价廉的生产资料,如机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从 2000年以来,物资费用增加的绝大部分是由于物资资料的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所以逐步实行加大工业支持林业的政策,降低生产资料价格,是降低营林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

3.3.4 强化公共投资,降低营林生产成本

林业属天然的弱势产业,适应其发展就必须稳定和提高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林业和农村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包括林网水利建设和林产品市场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江湖治理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基础条件。同时加大财政对“种子工程”、高效良种、区域化优质林产品基地等林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1] 林德荣,李智勇,支玲.森林碳汇市场的演进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5,(1):3~4.

[2] 刘文.资源价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6~77.

[3] 焦跃华.我国成本与费用概念研究[J].财会月刊,2001,(3):23.

[4] 国家物价局.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编[Z].北京.

[5]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2.

[6] 鹤庆县林业局.林产品成本收益资料编[Z].云南.

[7] 鹤庆县政府.劳动力输出资料编[Z].云南.

[8] 支玲.西部退耕还林(草)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75.

[9] 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7~88.

[10] 杨奎哲.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6.

[11] 魏殿生.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碳汇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43.

[12] 盛连喜.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3.

[13] 张颖.绿色 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09.

[14] 张建杰.农户收入结构变动:成因及合理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鹤庆县营林物资
鹤庆县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被偷的救援物资
营林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营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营林防火是森林防火的基本对策
浅谈推进鹤庆县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
救援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