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不苛求魔术“玩真的”
2010-02-21
本报特约记者 秦 枫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刘谦再度走上春晚舞台,给观众们带来一片惊叹的同时,也催生了虎年头一个热门娱乐话题——魔术“打假”。这原本是个似是而非的话题,魔术原本是假的,为何还要“打”?作家韩寒认为,今年春晚上的刘谦是带着一帮“托”在“糊弄”全国观众,这些“托”包括主持人、现场嘉宾甚至包括电视摄像师。“这样的表演非魔术而是小品。”持这样观点的人并非少数,网民们在越来越了解魔术的同时也在质疑,魔术是否可以不择手段。
虽然到18世纪魔术师这个职业才诞生,不过自古以来各路巫婆、神汉以及街头艺人们早就在各种场合表演魔术了。魔术的英文(Magic)源自有上千年历史的拉丁语词Magi,原意是能够夜观天象、操纵命运的异教徒,可见魔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魔术大师汉宁·纳尔姆斯对魔术的定义是“通过纯自然手段来娱乐观众的,创造出看似不可思议或者超自然的现象的一种表演艺术”。由此可见,魔术归根结底是一种表演艺术,魔术师的神奇之处在于我们作为观众,明知道看到的一定是假的,但魔术师却能够通过各种手段让我们难辨真伪,大到自由女神像,小到一枚硬币或是一套扑克牌,都可以是魔术师施展才华的对象。
既然是表演,魔术师在表演过程中用“托”也是常有的。大卫·科普菲尔的空中飞人魔术举世闻名,他自己飞不够过瘾,还叫上了一位女观众跟他一起飞,效仿《超人》电影中超人和露易丝一起飞翔的场景。该魔术的专利拥有者约翰·高韩事后解释说,在魔术中采用了两根仅有1毫米细的钢丝,但是每根都可以承受100公斤的重量,大卫和那个“女观众”每人的臀部都吊了一根,“飞翔”没有问题。可见“托”在魔术当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魔术发展到了今天,光电技术的运用更加普遍,甚至有了专门的电视魔术,因此摄像师也难免成了“托”。 在英国,魔术师达伦·布朗和中国的刘谦一样红。他通过电视特技“猜中”彩票大奖的魔术一度饱受争议,但其受欢迎程度丝毫不减。去年的9月11日,布朗在近300万电视观众的注视下准确地预测出了英国彩票大奖号码。英国的电视专家在对魔术视频进行反复研究之后,作出了迄今为止最合理的解释。专家称,在直播进行时,电视台采用了高科技的“画面分割”技术。整个电视画面被分割成为左右两部分,画面左边是放有6个乒乓球的白色架子,画面右边是用于直播的电视机。当布朗从画面左边走到右边、并站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摇奖节目画面时,左边白色乒乓球架子的画面立即被一幅虚假的静止画面取代,工作人员趁机在大奖结果出炉后立即将数字写在白球上。“做完手脚”之后,左边的静止画面立即被直播画面取代,令布朗可以从容不迫地走到白色乒乓球架子前翻开小球。
魔术不是舶来品,但在中国内地走红却是近几年的事。观众们急剧膨胀的好奇心无可厚非,但深究刘谦的表演用了多少“托”意义并不大,魔术师在自我创新的情况下让观众感受到了神奇,这还不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