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2010-02-18孙立华
孙立华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粉尘染白双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历史。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不断更新,昭示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初中语文更因其学科特点首当其冲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备受发展性教育转化的洗礼。
电化教学集电、光、形、声于一体,创造有利于学生认知、感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它具有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零为整的功用。常常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起学生求知的涟漪,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执起电教的“尖端”教鞭,投身电化教学的实践之中呢?
1 播放乐曲,渲染气氛
传统教学模式常常为导入的设计煞费苦心,即便是文采飞扬、抑扬生动的引言揭题能给部分学生留下印象,那也只是转瞬即逝。同时,给人带来的是刻板、严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如何营造活跃的气氛,使学生一上课即以一种宽松的心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讨论之中?电化教学“善解人意”,轻松破解。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文的内容,选取与之相关的歌曲,制成课件,不仅在课堂上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阿里山纪行》,上课即以《阿里山的姑娘》“启幕”,结尾以《高山情》收束,使学生在聆听优美的歌曲之时,感悟阿里山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林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不禁由衷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生发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这样,学生在听中感,感中悟,实现知识获取与思想教育的相得益彰。
2 插入图片,直观感知
初中语文教材选取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其中蕴含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描写绮丽,文辞优美;或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或阐述诠释事理,引人思辨。不同的文章有迥异的写作风格,而电化教学更是要根据文体特点和内容的异同采用恰切的电教手段。游记性散文一般以空间转换或时间推移为序,教学中插入相关景点的图片,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游踪,而且可以突破重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灵活地将图片定格、放大、缩小、组合,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景点特色,体味作者寄予的感情。
《鼎湖山听泉》纵横交叉着两条线索,即“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的空间变化和“黄昏——晚饭后——夜间”的时间推移,两者相比,前者用图片展示具体可感,且有助于理解中心内容——宿寺听泉。如果回放庆云寺的图片,再伴之播放泉水流动的声响,让学生从视听的感受中畅谈所生发的感悟,自然就会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一次泉水“渡过心田,冲走污垢”的心灵之旅就此升华。
3 揉合影视,深层领悟
语文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文中汲取闪烁着思想火花的精神精华。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到之处,其中给人思想启迪的篇幅更是数不胜数。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文章内蕴,仅凭文字字面理解难免单一枯燥,如果适当插入影视镜头,不仅使教学气氛变得活跃,还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切身感受作品背景和文章的思想。
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播放《上甘岭》的部分镜头,更能使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军人捍卫祖国领土和抵御外侵的民族气节,使学生透过直观的硝烟具体理解我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诗词,真正理解诗词深刻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影视镜头更是大有裨益。合理利用电化教学,适当插入影视剧情,提高学生感知、欣赏、鉴别作品情感的能力,使其文学鉴赏和人文素养同步提高。
4 运用网络,拓展延伸
网络世界迷幻神奇,科学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虽然网络教学在农村中学并未普及,但是学生禁不住网络的引诱,常常课外上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延伸书本上不容易找到答案的习题,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教学《愚公移山》后可让学生搜集与愚公有同样执着追求的故事;学习了《过零丁洋》,采撷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留取丹心照汗青”意境相似的古诗词名句。学生通过网上查阅,感悟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内涵,涉猎到“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未灭”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铮铮铁骨誓死报国的名句。这样,学生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学习了人物闪光的精神。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电教手段进行教学,都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直观、形象、深刻地感悟文章内容。语文课堂上合理、有效地利用电化教学,更能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只有不断地去研究、探讨、利用现代化技术媒体,才能使多媒体教学开辟出一番新天地,演奏出教育的新乐章。